江水滔滔天际流,残月凄凄天涯游。父子依江畔而立,嗟叹功名不得求。这二人便是魏国赫赫有名的人物,被称为中原“双才子”。父亲钟会,被司马师赞许为难得的王佐之才;儿子钟荐,年方十八,被誉为中原第一剑才。父子俩因剑阁天险进兵受阻,正在为军事而发愁,如今听到蜀军将士夜间怒叱,士气还如此旺盛,不由愁上加愁。而钟会听清楚喊声的内容时,大叹一声道:“邓艾已然得手,大功全归他了。”
这时又来一人,乃曹魏名将于禁后人于海援。他听见钟会的叹息声,问道:“将军何故愁闷?”钟会示意他听山间传来的呼声。于海援细听片刻道:“如此看来钟会已然偷袭得手,破蜀之功已得一半。”钟会道:“另一半恐怕还将落入其囊中。”
“这也未必,”于海援道,“邓艾入蜀仅三万之众,攻城掠地必然有所损失,所得地盘又需分兵驻守,纵使可以派蜀中降兵把守,但为防哗变必然要掺魏兵于其中。依我看来,邓艾眼下能用之兵不足两万,如何敢进兵攻打姜维?”钟会笑道:“将军欠虑,邓艾其志,不在坐镇蜀中,而在于破姜争功。倘若他弃涪城一带不顾,只留少数兵守成都,另派一支精锐奇兵偷袭姜维背后。姜维全力拒我,怎还顾得身后,如此岂非成全了邓艾?”于海援不语片刻,又道:“姜维一代名将,焉不知身后之敌?”钟会苦笑一声道:“只怕姜维他想你所想。”见于海援不再言语,回身望着江水长叹一声道:“我在这里苦苦与姜维周旋,几乎拖住了蜀中所有主力,他邓艾倒坐收渔利!”不平之意显露无遗。于海援想了好久,又道:“可派人告之于姜维,让他分兵拒敌邓艾。”钟会反问道:“他怎会听敌将之言?他又如何不会以为这是我们的调虎离山之计?”
于海援深思多时,回营寨写了一封信,带到江边交给钟会看。钟会看罢,大笑道:“刚才我也想到了这法子,只是派谁去送信呢?”于海援道:“随便派遣一人去求见便是。”钟会笑道:“于将军,姜维阻我全凭这天然屏障,眼下战事正紧,他布防严密,蚊蝇尚且难入,何况人乎?”于海援向一旁钟荐瞄了一眼,钟会遂怒道:“我儿性命,岂可儿戏!”一甩袖子,撇下于海援,带着钟荐回营去了。
第二天,钟荐请求父亲派他去送信。钟会问道:“是于将军教你这样做的?”钟荐道:“大军受阻,眼看邓艾就要独占大功,父亲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别人坐享其成吗?”钟会不语,沉思半晌,终于取出信道:“此去小心。”
乌云压地夜已深,钟荐背剑带信来到江边,见于海援已经备船等候,问道:“于将军怎知我父亲会同意?”于海援答道:“昨夜他佯怒,却瞒不了我。”钟荐道:“将军如何晓得?”于海援道:“他回营时不还信于我,可见心里已有了谱,只是尚在犹豫之中。你今早前去请命,他自然就答应了。”
两人作别,于海援望着钟荐架船驶向对岸,心道:“钟会啊钟会,你好大喜功却又爱面子,故意等你儿主动开口,岂能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