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北京兵变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566字 发布时间:2023-09-08

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后,掌握实权的袁世凯立即向南京临时政府发出电报,说:“共和国是最好的国家。”


“我想为此努力,这样君主政体就永远不会在中国再次出现了。”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被追辞去临时总统职务,并以伟人的胸襟,推荐为袁世凯临时大总统。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召开临时总统选举大会,一共来了17个省代表,所以共计17票。


在投票结果中,袁世凯获得17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就这样,袁世凯即将从孙中山手中“接”任大总统的位子。


对于革命党人来说,他们掌握国家政权,连总统的椅子都还没坐热。


不过,孙中山先生知道袁世凯是一个只知道政治实力,而不尊重法治的人。


他担心袁世凯不遵守《临时约法》,便提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的三个条件。


第一: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不能更改。


第二:新大总统在南京就任的时候,我才正式辞职。


第三:新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所有章程。


让袁世凯到南京继任大总统,从而脱离北京封建势力。


同时,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作为一道紧箍咒,以此约束袁世凯的野心,走上法治轨道。


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当时一个争论的焦点,大多数人主张仍应以北京为首都,尤其是宋教仁、章炳麟。


他们二人认为,南京控制不住满蒙,清廷虽废,遗孽依然存在。


北方军队未必不会怀念旧主,再加上以蒙古和满洲为后援,则死灰将复燃。


但同盟会成员忌惮袁世凯在北方的强大势力,如果定都北京,袁世凯为总统,则是推翻清朝成全袁世凯,所以坚持定都南京。


就在孙中山大总统辞职和“举袁自代”的咨文送往参议院后,参议院对选择袁世凯为总统没有异议,但对定都北京或南京的争论非常激烈。


议员谷钟秀、李肇甫等人,大力支持定都北京。


投票结果以20票对8票,最终决定定都北京。


孙中山、黄兴等人听说参议院的决定,十分生气,急诏参议院的同盟会成员黄复生、邓家彦、康宝忠、李伯中,责怪参议院不应该通过这件事。


黄兴特别愤怒,双手插在军装口袋里,踱来踱去。


黄复生、邓家彦等人主张,孙中山大总统再次提交参议院进行复议。


黄兴则认为,参议院应该自动推翻此案,否则将逮捕所有参议院成员。


2月14日,孙中山大总统率文武官员前往祭明孝陵,秘书长胡汉民则称病留府。


他负责草拟咨文将建都北京的方案,退交参议院复议。


参议院因此暂时变更了议程,首先讨论此案,争论仍然十分激烈。


同盟会的参议员痛言,如果此案不能通过,将会殉身当场。


只好投票表决,结果以19票对8票,决定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


表决结束后,孙中山大总统才祭陵完毕,一场国都风潮这才暂时平息。


2月18 日,孙中山电告袁世凯南下就职,并派教育总长蔡元培担任专使。


魏宸祖、刘冠雄、钮永健、宋教仁、曾昭文、王正廷、汪精卫等组成欢迎使团,与北方谈判代表唐绍仪前往北京,迎解袁世凯南下就职。


袁世凯举行隆重仪式,欢迎蔡元培为首的欢迎使团。


他满口答应马上“南下就职”,说先到武昌,再顺流到南京,装出一副南下的姿态,在欢迎使团里造成了很大的假象。


2月25日,迎袁使团来到北京,受到袁世凯的热情欢迎。


他打开北京正阳门,以表示隆重欢迎。


当天晚上,他又举行了盛大宴会,招待迎袁专使。


第二天,在与迎袁专使的谈话中,袁世凯满口答应南下就职,丝毫没有问题。


只要安排好合适的坐镇人员,马上就走。


迎袁专使见袁世凯办事非常爽快,也就放下心来了。


就在欢迎使团满怀希望,准备陪同袁世凯南下的时候,袁世凯自导自演的闹剧出现了。


2月29日晚19时30分,由袁世凯直接控制的北洋嫡系部队曹锟,奉命在北京发动兵变。


2月29日晚,根据北京市当局的通知,市民要上街提灯游行,以表示欢迎袁专使。


游行刚刚开始,从东北方向传来几声炮响。


人们以为是礼炮,所以并没有在意。


谁知突然之间,从周围的胡同冲出许多士兵,跑向街上的店铺,砸开大门,疯狂抢劫了起来。


抢过之后,又放火焚烧,市民乱成一团,争相逃命。


这些士兵还冲进了迎袁专使的住所,蔡元培等人有的连鞋都没来得及穿,急忙跳墙逃到六国饭店避难。


那天晚上,数千市民惨遭焚抢,一时之间,北京火焰冲天,居民四散奔逃,死伤无数。


第二天,乱军继续行动,大掠京城,巡警也趁火抢劫。


接着,通州、保定、天津等地的北洋军纷纷发生哗变。


京保、京津铁路沿线的城镇,一律深受其害。


乱兵串通警匪,肆无忌惮,不仅抢劫了住宅店铺,甚至聚众强抢藩库,烧毁衙署。


那一段时间,北京、天津一带人心慌乱,谣言四起,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兵变发生后,袁世凯的党徒乘机兴风作浪,声称袁未离京,已有变乱,若真离京,恐酿大变。


3月4日,袁世凯的部下段祺瑞、冯国璋、姜桂题三军联名通电,声称北京秩序难以维持,大总统任命必将难离北京一步。


在这些人的谋划下,各界人士的舆论倾向于袁世凯建都北京。


阎锡山、蓝天蔚、谭延阄、孙道仁、蔡锷、朱瑞、马毓宝、蒋雁行等多个省份的都督和民军将领,也纷纷表示:“立即定都北京。”


那些得到袁世凯指示的人,纷纷在迎袁专使面前说:“若是袁世凯离开北京,肯定发生大动乱,所以临时政府必须设在北京。”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的军队在北京巡逻示威。


日本、俄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分别从各地向北京增调军队,进行军事恐吓,指责孙中山等人意气用事,不顾大局。


3月3日至4日,南京临时政府首脑听到北京等地兵变的消息,迅速召开了一夜紧急会议。


孙中山说服革命党人,决定出兵平叛,并由黄兴等将领发出率兵北上的通电。


这次兵变,使蔡元培等迎袁专使,惊慌失措,一再致电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主张退出建都南京问题,以此稳定大局。


袁世凯则致电孙中山,声称自己非常愿意到南京就职,只是因为北方商民不赞成,所以只好顺应民意。


3月6日,南京参议院议一致同意,答应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3月10日,袁世凯身穿大礼服,趾高气扬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月1日,孙中山解除了临时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陆续北迁,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了袁世凯手中。


由袁世凯一手导演的北京兵变,中外反动妥协势力纷纷登台表演,摇鼓相应,袁世凯集团终于达到了定都北京的政治目的。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政府,结束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促进了我国历史的进程。


但由于领导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扰和国家分裂。


再加上对袁世凯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经不起帝国主义、以及袁世凯的威逼利诱。


他们一味选择妥协退让,交出政权,最终走向失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