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保路同志军”武装起义的烽火遍布巴蜀的时候,毗邻四川的湖北,终于爆发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
20世纪初,武汉是革命洪流聚集的中心。
从1904年到1911年,湖北各地爆发了300多场的抗清斗争,武汉的反清革命风暴层出不穷。
武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为了推翻清政府在武汉的统治,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
湖北的两大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更是在长江中游进行了广泛的革命宣传和鼓励工作。
特别是在湖北的新军里面,大多数官兵都被发展吸引到革命队伍中,新军士兵后来成为武昌起义的中坚力量。
1911年9月,“保路同志军”武装起义在四川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清政府命令湖北新军第31标、第32标第二营、第41标,赶赴宜昌、沙市、岳州、襄阳等地。
打算以“调虎离山”的计划,削弱武汉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
湖北新军的外部调整,增强了武汉革命党人的紧迫感,敌我双方的政治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革命形势的急剧上升、日益紧迫、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文学社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9月14日,文学社、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
会议决定建立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联合机构。
军事方面:由蒋翊武为总指挥,王宪章为副指挥,孙武为参谋长,总部设立位于武昌小昌街85号。
政治方面:由刘公为总理,孙武为常驻政治筹备员,下设若干政治筹备员,总部设在汉口租界,负责文件、印信、旗帜、符号和炸弹的制造。
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使湖北新军士兵运动与同盟会直接联系起来。
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再次召开联席会议。
所有各标、营代表都出席了会议。
经过讨论,会议确定了起义总动员,于中秋节(10月16日)起义,推荐了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
并详细安排了起义后的具体行动步骤,另外通知湖南的焦达峰,届时共同起事响应。
就在文学社、共进会联合确定总动员计划会议刚刚结束时,南湖炮第8标士兵自发暴动的消息突然传来。
南湖炮队是革命党人较多的地方。
9月24日,南湖炮标第三营士兵梅青福、江锡久请假离营,同棚兄弟给他们置酒饯行。
就在猜拳行令、兴高采烈的时候,排长刘尚云谴责他们不应该酗酒,打算严惩,引起士兵公愤,对排长进行了反抗。
霍殿臣、赵楚屏等一时兴起,竟然从军火库拖出大炮,欲行暴动。
张彪得到这个消息,就让马标统带着喻化龙派队弹压,并追捕逃走的霍殿臣、赵楚屏等人。
后来,由于张彪没有深究此事,革命党人按照原计划准备起义。
炮队事件发生后,湖北当局加强了对军队内部的管理,不仅使营地气氛紧张,而且武汉三镇也经常进行了军事巡查。
面对这种情况,革命党人加紧了印文告、写照会、制作钞票、制造炸弹,争取按时发动起义。
没想到的是,又发生了宝善里事件。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的宝善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罗斯巡逻闻声而至,搜去了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起义秘密泄露。
湖广总督瑞澄立即下令关闭城门,四处逮捕革命党人。
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被杀,武汉三镇顿时充满紧张氛围。
革命党人决定于当天晚上12点发动起义,但由于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当时各标营无法取得联系,导致当晚起义计划落空。
10月10日上午,革命党人熊秉坤提议当晚发动起义。
他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不起义肯定是死,起义可能还有一条生路!”
“大丈夫就应该顶天立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即使是死了,那也是光荣的!”
当天晚上,新军营土兵金兆龙打伤排长陶启胜,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不久,在熊秉坤的带领下,第八营的革命士兵冲出营房,又在军械库的革命士兵的配合下,攻下了楚望台。
到处都是枪炮之声,革命军各路人马纷纷会集到一起。
清政府监视官李克果命令士兵们开枪抵抗,但没想到自己的手下几乎都成了革命党人,他只好找个机会偷偷溜走了。
起义军割断了电话线,使清军失去了统一指挥。
起义军炮营的士兵把火炮架在蛇山上,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命人在总督衙门前点燃了大火,作为炮兵发炮的目标。
炮兵朝着火光的方向连连发炮,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向总督衙门。
总督瑞澄让人在衙门后墙上挖了个洞,带着几个人灰溜溜地逃走了。
第二天早上,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四面八方。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晚、10月12日早晨举行了起义,收复了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被推荐为总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人民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仅仅两个月,湖南、广东等 15 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武昌起义消灭了清军大批有生力量,沉重打击了清政府,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为后来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