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开诚布公很快就结束了,荆奕林来时已经惊动了守卫,即便是李世民有所吩咐,但是他也不得不防备李世民的手下有人会别做部署,万一阴沟里翻船可就不妙了。因此在取得了关键承诺之后,他便悄然离去了。这个关键承诺其实很简单,就是李世民答应安排一个专人与荆奕林的人建立一个联络通道,定期传达双方的消息。
这消息当然不会保险,没有人会将自己的重要消息主动传出,但这却是开展合作的重要一步,双方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建立互信,在一段时间之后,荆奕林会安排一个可靠的手下进天策府去当一个小官,这人将作为双方联系的桥梁。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没有任何承诺是可靠的,当对方是皇帝的时候,尤其靠不住。
荆奕林此前并无太多政治斗争的经验,他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都被自己否决了。最后他想到的了后世国家之间的“大使馆”制度,两个国家如果建立了大使馆,那就意味着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上了一个台阶,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反之如果关系恶化,就会相互驱逐大使。
与普通人的认知不同,这些大使表面上是外交官,其实也肩负着搞谍报、策反官员甚至搞一些颠覆活动的使命,可以说每一座大使馆的背后都充满了肮脏恶劣的勾当,而且这些行动都是半公开的,所谓的“大使馆等同于领土”其实就是对这种“搞破坏”的能力的一种保护,这种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竟然是未来稳定国际关系的基石。
过去荆奕林是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现在他才渐渐有些明白了,这种“大使馆”制度的核心就是沟通与容忍。两个不同的国家一定是有利益冲突的,对于聪明人来说不可能要求别国的所有行为都符合自己的利益。既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那么与其偷偷下阴手,不如将之放在阳光之下半公开进行。
一个国家能让另外一个国家在自己国土上搞一些不太符合本国利益的事情,这就是一种信任关系,这信任不是说相信对方无害,而是体现是一种:“虽然你在我家搞了很多坏事,但是我依然认为合作的好处大于对抗的坏处;虽然你一直盯着我,但我依然可以干一些符合自己利益的事”的思维。
荆奕林与李世民之间建立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荆奕林知道李世民不会将真实信息告诉自己,李世民也知道荆奕林派去的人就是为了当“内奸”,但是只要建立了这个渠道,那么双方就有了一定的互信,这并不是说相信李世民会遵守诺言,而是给出了一种底线。
这底线就是,哪怕李世民故意告诉假消息,荆奕林也可以安排自己的人在天策府中自行打探消息,而李世民明知道这人是奸细,却不将他抓起来,他能打探到什么消息全凭本事。极端的情况是,李世民可以将这个人诱拐成为自己的眼线,从而反向控制荆奕林的力量。而荆奕林也可能通过这个人打探到什么李世民不欲公开的核心消息。
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哪天这个人真的被李世民抓起来了,或者哪天荆奕林认为继续安排这样一个人毫无价值而撤回了,那么这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种行为就意味着底线被打破了,双方就会得到一个明确的“恶化”信号,从而做好下一步应对措施。
在荆奕林离开之后,李世民双目便一直盯着自己挂在墙上的金甲,看了半晌之后又伸手去摸,发现这金甲被一颗“石子”击穿,虽然那“石子”已经粉身碎骨只留下了一些残骸,但是坚硬的金属却深深的凹下一个洞。李世民打了一个“寒颤”,他又想起了当年的薛举。
之前荆奕林离开的时候,帐外的卫士们便有所察觉,随后他们便进帐来看李世民,见秦王无恙之后就去通知了他的部下们,这时候李世民手下的两个大将秦琼、尉迟恭已经赶到了他身旁。
李世民抚摸着金甲上的窟窿,叹息着说道:“秦将军,听说你当年与那‘阴影之主’有旧,你可知道他这霹雳手段是何门道,一击之下距离多远吗?”
身边的秦琼朝他一拱手,恭声道:“回秦王殿下,在下与郑大少也仅仅是有过数面之缘而已,只知道他这武器名叫‘惊雷’,据说射程可达百步,当真是势若惊雷,威若雷霆,挡者披靡。”
“百步啊……”李世民口中咀嚼着这个回答,良久之后才挥了挥手道:“我无事,大伙儿回去歇息吧。”
待部下们都走了之后,李世民独坐台前,回味着方才发生的事情。拥有惊雷的荆奕林实在是太危险了,除非能够将之一击毙命,否则将会随时威胁自己的安全。更让他担心的是,不知道惊雷这武器是否可以制造更多,如果不单是荆奕林拥有,那就更加危险了,哪怕能杀死荆奕林也难防有其他人来寻仇。更让李世民不寒而栗的是,如果这武器造得够多,如果能够组成一支军队……
李世民摇了摇头,将这个可怕的念头强压下去,至少现在荆奕林并未体现出这等实力,自己瞎想无助于解决问题,他只需要尽量不去触怒荆奕林便好。如果荆奕林没有说谎的话,症结还是在大哥那里,如果有可能的话,留住大哥一命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
随后李世民又想起了荆奕林提出的那个奇怪的要求,这种将原本隐秘的事情摆在桌面上的办法初时让他十分惊讶,如果不是知道荆奕林不是凡人的话,他险些要以为这是个玩笑。此时细细琢磨之后,他才好像猜到了荆奕林的目的,这种“阳谋”让他非常震惊,他第一次感觉到有人在智商上能与自己匹敌,这又让他心中升起了另外一种异样的感觉。
还好目前为止,这个荆奕林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无心权力,这让李世民心中稍微安稳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