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北部的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部署更大的武装起义。
黄兴、赵声、胡汉民和国内外各省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鉴于当时武装起义屡遭失败,革命党人感到失望和悲观,孙中山大谈革命潮流,鼓舞士气。
会议决定从华侨中筹集大量资金,集中全党人力,在广州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由于孙中山不能在国内立足,他只好委派黄兴到香港成立机关,主持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计划占领广州后,黄兴率军进入湖南,赵生率军进入江西。
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共同会师于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而孙中山个人则远离海洋,前往美洲筹集粮响。
1911年1月底,黄兴、赵声等人在香港跑马地356号,组成了领导起义总部“统筹部”。
经过大约五个月的紧张准备,他们动员了大部分骨干,分派党人到长江流域联络各地的革命团体。
并要求专人负责动员新军、防营、巡警,同时又联络番禺、南海、惠州等地会党和“绿林”,组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队。
将700多支枪和300多颗炸弹运往广州,在那里设立38个秘密据点,预定于4月13日在广州发动起义。
赵声、黄兴担任革命军的正副总指挥。
由于革命党人从国外准备的枪弹、捐款没有及时送达,信息传递也没有及时,导致起义未能如期发动。
早在之前的4月8日,革命志士温生才,他在广州刺杀了清朝将军孚琦,最终自己也被捕牺牲。
这个事件,立即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
与此同时,革命党中也出现了叛徒。
因为这些种种的变故,迫使起义计划一再改动。
到了4月23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
由于赵声曾在广州当过军官,不宜过早露面,所以改由黄兴为总指挥,并决定4月27日起义。
起义前两天,两广总督突然将驻扎在外的兵力调回广州,控制了地势最好的越秀山,看来有人向清政府告了密!
有人向起义军首领黄兴提出建议:“不如把起义时间推迟一下吧?”
黄兴想了想,坚定地说:“起义军的一些成员来自天下各地,有些从国外远道而来。”
“再加上军火已经运到广州,如果临阵退缩,武器被搜查出来就会前功尽弃。”
“我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起义如期举行!”
4月27日下午前,先锋队员还没到齐,黄兴等人临时决定改为晚上行动。
4月27日下午5点半,广州起义爆发。
当时,黄兴率领林时壤、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敢死队”160人,手臂缠着白布,手持枪械炸弹,勇猛地直奔两广总督署。
其他几支队伍,由于领导人陈炯明、胡毅生等人临阵逃亡,未能及时起义,使黄兴队伍一开始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起义军发现清朝两广总督张鸣岐已逃跑,便放火烧掉总督衙门,随后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地。
接着,起义军与清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相遇,在东辕门、小北路等地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他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顽强地与敌人战斗了一夜,杀死了不少敌人。
起义军的总指挥黄兴,早在战前就立下了绝命书:“今天奔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此书以当绝笔”。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右手食、中二指被子弹击断,就用左手持枪,仍然坚持战斗。
朱执信在战斗中也受了伤,起义军最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
黄兴、朱信等人负伤后,悄悄化装逃脱。
林时壤、方声洞、罗进等57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喻培伦、林觉民等29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所以这次起义一共牺牲了86人。
在这些烈士中,有学生、工人、农民、教师、商人和士兵等,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同时,又在刑场上怒斥敌人,宁死不屈。
在战斗中,喻培伦一臂已废的情况下,仍然毫无畏惧,胸前挂着一筐炸弹,奋勇冲向清军,吓得敌人魂飞魄散。
最后身中数弹,不幸被捕,牺牲时只有25岁。
之前,林觉民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了大批炸弹。
完工之后,他计划把炸药放在棺材里,让妻子假装送葬,运到前线。
后来由于妻子怀孕,活动不便,改由方声洞的妹妹护送到香港。
1911年4月25日黎明前,即起义前两天,林觉民写下了《禀父书》和《与妻书》两封绝笔信,激起文字,跃然纸上,催人泪下。
在战斗中,他在腰部中弹倒地,仍然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站起来坚持战斗,直到昏倒在地被捕。
在被囚禁的几天中,林觉民以绝食抗议,不喝一点水,不吃一口饭。
张鸣岐亲自给他倒茶点烟,试图引诱他讲述革命党的内幕。
在敌人的审讯大堂上,他慷慨陈词,痛斥现实,大谈革命形势,热泪盈眶地劝说清朝官员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这种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怀,甚至让在场的清朝官员羞愧不已。
英勇就义的时候,林觉民才年仅24岁。
几天后,同盟会成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民众收集牺牲的烈士遗体,共收得了72具遗骸,埋葬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因此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牺牲的烈士们称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后来,孙中山在广州黄花岗烈士墓前,亲笔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以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