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1875年,根据容闳的提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支持下。
清政府分成四批,一共120名幼童,送往美国留学。
后来,这些人大多回来报效祖国,“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还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人。
18岁的时候,詹天佑就考入了耶鲁大学,学习铁路建设等相关知识。
1881年,詹天佑怀着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热情,回到了祖国。
然而回到中国之后,他被分配到军舰上担任驾驶官。
他原本就是学习铁路知识,现在却让他干起海洋,学非所用,一耽误就是好多个春秋。
1894年,詹天佑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并成为会员,他是首位进入该学会的中国会员。
他亲眼看到了一日千里的火车铁路,心里暗暗发誓:“中国将来也会有自己的铁路和火车!”
直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终于提出了自己修建铁路的想法。
清政府成立了铁路矿务总局,准备建造从北京通往张家口的“京张铁路”。
1905年,詹天佑被清政府聘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听到这个消息,一些外国人公开冷嘲热讽说:“清政府不想靠我们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也要再等50年!”
“嘿嘿,建这条铁路的工程师,恐怕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
“詹天佑这小子太不自量力了,等着瞧吧,最后他还得求咱们!”
“就是就是,能在南口以北修建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呢!”
“哈哈哈,真是笑死我们了,一帮愚蠢的中国人。”
面对这些冷言冷语,詹天佑坚定地说:“中国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工程师、自己的钱修建铁路。”
“我们不需要洋人的帮助,不能让他们小瞧咱们!”
京张铁路的建设,最困难的部分是从南口到青龙桥这一段。
主要是山高坡陡,地势险峻,还要修很长的隧道。
作为总工程师,詹天佑每天骑着驴子,亲自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
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有时狂风大作,有时倾盆暴雨,他总是背着标杆和测量仪,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
暴雨来临之际,他就和大家一起躲在悬崖石下,等天气晴朗,继续勘测,吃了不少苦。
詹天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历尽艰险,前后勘察了三条比较理想的线路。
第一条理想线路:关沟线。
这条线从南口到岔道城,长22公里,穿过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尽是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工程量大。
而且能够运输上去的物质,十分有限。
第二条理想线路,则是热河线。
从青龙桥绕过八达岭,转向东北,再经过十三陵到延庆。
虽然这条线路比第一条长出了15公里,但是坡度比较平缓,不需要像八达岭那样开凿那么长的隧道。
不过,也要专门修建一条运输材料的道路,依然需要不少时间和财物。
第三条理想线路,就是现在建成的丰沙线。
它从西直门往西,绕过石景山,经过三家店,然后从沙城附近穿出大山,最后到达张家口。
这条线比较理想,但是山势险峻,坡度较小,要修隧道65孔,工程费用比较高。
经过反复比较,詹天佑最终采用了关沟线。
后来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詹天佑大胆使用炸岩的方法,加快了施工进度。
凿到几十米的时候,水从洞里哗哗啦啦流了出来。
詹天佑与工人们半个身子浸泡在泥水里,从早到晚向洞外挑水。
时间一长,工人们十分钦佩这位与他们并肩奋战的工程师。
1909年7月,原计划用六年时间完工的京张铁路,只用了四年就全线通车,让那些外国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目瞪口呆。
10月2日,通车仪式在南口举行,仅用了4年时间,京张铁路建设期比预定计划提前两年。
根据原本的预算,京张线建设和购买机车、车辆的费用为729万两银子,可实际上只用了700万两银子左右。
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有着“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后来,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詹天佑,说:“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是咱们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