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康有为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因为他来自广东南海,后来他的弟子便称他为南海先生。
康有为的祖父做过学博(县学教官),父亲做过知县,是当地著名的官僚地主家庭。
康有为出生后,因为长得白白胖胖,相当喜人,所以很受他祖父康赞修的喜爱。
亲自给他取名为“祖诒”,寄托了他对康有为的期望。
康有为也不辜负祖父的期望,从小就表现得聪明伶俐,读书一点就通。
按照当地的说法,就是天生读书的料子。
康有为11岁时,父亲去世,他就到连州县跟祖父学习理学。
所以康有为从小就被祖父康赞修带到身边,传授宋明理学,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光宗耀祖。
康有为学得很努力,开口闭口总是“圣人云”。
因此,人们把康有为称作“圣人云”。
起初,由于康赞修喜欢宋明理学,康有为也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短时间内致力于研究和学习。
但随着研究时间的推移,康有为对宋明理学的怀疑也越来越深。
因为宋明理学早已失去了最初的理念,成为清朝统治国家的工具。
因此在康有为的心目中,宋明理学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治国理论,即是“不明孔子救世之学”。
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放弃了对宋明理学的研究,转而研究了其他理论。
并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希望改变学习宋明理学的传统地位。
但当时的清朝考取进士,靠的是八股文和宋明理学,康有为不学宋明理学,又怎么能考中进士呢?
所以在多次名落孙山后,康有为也只能屈服于现实,开始致力研究八股文和宋明理学。
他19岁的时候,由于祖父去世,他便去了朱次琦先生的礼山草堂学习。
他的老师非常推崇韩昌黎,但康有为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韩昌黎讲道,不如庄子、荀子;讲法不如管子、韩非,而且道术浅薄空虚。
他的这番评论让朱次琦非常不高兴,责骂他“猖狂”,他的同学也嘲笑他对老师无礼。
离开朱次琦的礼山草堂后,康有为亲眼看到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生活的艰辛,产生了振兴国家的思想。
有一次,无意中接触到了西方理论和资本主义思想。
这一接触,让他茅塞顿开,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并前往香港,观察和学习西方制度。
1879年,他游历了香港,对香港的繁华感到惊讶。
于是倡导西方社会制度,希望通过改革变法,发展中国资本主义。
1883年,他写了《大同书》,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并对未来的社会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猜测。
《大同书》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对孔子学说的全新解释,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计划,康有为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加入封建统治者集团,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
1888年夏天,31岁的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乡试。
看到当时政府腐败,列强猖獗,内心感到十分痛苦。
他决心给当时的三位权臣写信,阐述世界形势,希望他们能推行变法。
这一年乡试,康有为排名第三。
然而,他写信的三位大臣之一徐桐认为,作为一名平民,太狂妄了,便让人将康有为除名。
康有为又写了《上清帝第一书》,痛陈中国面临的危机,希望皇帝能采纳变法主张。
但由于没人敢替他上呈,所以未能送到光绪帝手中。
康有为对乡试失败和上书未成并没有悲观,决心继续努力,准备维新变法。
他愤然离开了北京,在广州开了一个“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同时著书立说,积极宣传变法主张。
1891年,康有为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大同书》、《孔子改制考》等论述,为变法营造舆论氛围。
1895年,即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他和弟子梁启超一起上京赶考。
康有为得知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准备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省,向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
康有为和梁启超立即分开行动,与广东、湖南等地来参加会议的举人签名。
3月28日,康有为等人呈上了一封《上皇帝书》。
为了进一步扩大声势,康有为鼓动18个省的举人都来上书。
这些举人连日上书,有时甚至围住清朝大臣的车子,请求不要同意《马关条约》。
康有为认为士气是可用的,于是联合十八省举人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的谏草堂集会,向各省举人陈说《马关条约》丧权辱国的内容和变法强国的道理。
出席会议的举人个个义愤填膺,决定联合向皇帝上书,请求皇帝下诏,拒绝签订《马关条约》。
康有为说:“为了让朝廷知道我们的想法,我们应该联合起来,直接上书皇帝。”
举人们一致同意,纷纷说道:“那就由你起草吧!”
康有为花了两夜一天的时间,写了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总共有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上面签字。
因为中国与日本签订的和约将于4月14日在烟台换约,为了防止换约,上书定在4月10日进行。
谁知朝廷的主和派担心事情会有变化,所以他们在4月8日提前将条约送到了北京。
于是,各省举人也改于4月8日上书。
这一天,本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正当约定上书的时间,突然风雨交加,雷电交加。
100多名留在松筠庵的人看见这一幕,十分担心,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大家都闷闷不乐的样子。
果然,奏书上交后,朝廷都察院拒绝接受。
由于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一直都是由公家出车接送。
因此,康有为发起的这一次上书活动,被称之为“公交上书”。
尽管光绪皇帝最终未能看到这份请愿书,但全国各地要求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