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颛顼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其父鲧,其母莘氏女修己。
三岁修行,五岁四境,十岁七境,十五八境,二十九境,其时华夏诸部青年第一。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唐尧时,洪水大作,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其上有弱水至,接天连地,无穷无尽,中荒东荒因不周山倾而地势低,故沦为泽国。
尧求之策,征询四岳,治理水患,四岳荐鲧,尧初时以鲧不可,其常违命,不宜承此事,而大荒之地,隐藏修者数之不尽,初临九境何以能镇,然四岳强请鲧试之,于是尧命鲧治理水患。鲧治水二十余年,无能为力。
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以堙之法,水,年而不息,舜行王之政,巡狩,视鲧治水无状,欲杀之,然有极境欲伐舜,战于羽山,鲧战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合益,后稷而理天地。
天之大势,地之大行,洪水滔滔,弱水不绝,已非生灵之灾,实乃天地之祸,大势将生,禹承其运。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禹依山河之势,以疏导为主,变堙堵为辅,命应龙通江河主流,群龙连江河支流,命火正伯益焚山烧泽,让玄龟驮息壤随之,填平深沟,加固堤坝,垫高居住之地。
禹治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而神灵居于山河,不许而阻之,有以领域覆盖天地,不能见其形,求于河伯,至伏羲氏族得河图,有神灵身化十万丈之山,于是禹以开山斧斩之,有水道神灵,滔滔洪水连绵不绝,以避水剑开之。
禹至淮水,有其状如猿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头颈千丈,修行风雷之道,已至极境,其名无支祁,独据淮水一地,洪水止而息,洪水至而动。
禹命应龙擒之,无支祁被擒,以开山斧断其头颅,不能,复以铁索锁其颈脖,金铃贯其鼻,镇于淮阴龟山下,无支祁去,淮水流至东海。
禹治水而王天下,改天地之道,易山河之势而成半步极境。
大禹元年,禹立国,夏。
天地有别,诸地有异,禹以中荒,东荒,北荒南境,西荒东境,南荒北境遂分九州赐予诸部,九州者,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命皋陶造狱,《狱典》为皋陶制定,将《狱典》刻燧木上,呈于大禹,禹令皋陶实施,凡部族如有不听号令者,以刑罚惩之。
大禹五年,禹入极境,征伐叛乱苗族,败苗军,斩三苗之首,定南荒北境。
大禹八年,古越部落防风氏,独霸一方,自称越人部落之长,不听禹命,禹于苗山将之斩杀,暴尸三日,诸部族知夏之威和禹之力,不敢冒犯禹王。
大禹十年,相繇作乱,合大荒遗留诸族八境五万,九境三千战禹,欲证半圣之境,成大荒九州之主。
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万丈,极境巅峰,其以神力,使洪水振滔,淹至东荒。中荒之地,化为泽国,八境九境神灵毁坏山川河渠。
华夏穷极九州诸部之力,乃治洪水,相繇领大荒遗族作乱,诸部大恨,举族而出,战于九州。
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后人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大禹十八年,天地本源动荡,阳之一侧法则破碎,顶层修行者不知所措,乃求华夏。
武界之地,在层层空间,日月之下,天地之上,其广千万里,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河形势,半截不周山立于其中,百万丈建木生于此间。
宫阙楼台,林立上下,云雾缭绕,曰之仙境。
伏羲氏已传十代,统领五大氏族,有河图洛书悬浮其上,氏族之地依先天八卦而生。
其内道则衍生,法则稀缺,却勾连本源,至天地本源有异时,伏羲氏已然生出隐忧之心。
有超越半圣的存在以法则抹去天地本源法则。
伏羲氏立于不周残山之上,手持河图洛书,其下有诸氏族首领,沉默不语,山外有道道虚影静立,形状不一。
河图洛书因伏羲氏世代祭炼,其神威不下半圣,堪比混元之器,但本身并非杀伐之器,于推演一道最是玄妙。
河图洛书尺许之长,霞光未有,其内有世界生灵虚影,大荒天地,本源法则,莫不在其中,有众生生死,有生灵逆命,起落之间,变幻无穷。
不周山上天地虚影浮现,伏羲氏现出道则真身,一脉相传,人首蛇身。道则真身一息万丈,至十二万九千六百丈时,河图洛书随之而起,已至百万丈,道则真身立在此间,一步一履,恍若踏天地而行,暗合天地之道,时空之理,众生之数。
行至九步,河图洛书之虚影本源化作实质,连接天地本源,横跨时空长河,直至本源之地,本源之中有身影在呼吸之间吞噬天地本源,阳之本源流逝不复,阴之本源缕缕而散,本源之内的法则在崩灭,在哀鸣。
天地失衡!
伏羲氏勃然色变,圣境已独立天地之外,我道即天道,我之法则即法则,其之法则已然就是天地本源之法则,何以取天地本源。
那道身影不高不低,有六丈之躯,能比天地轻重,动静之间,缕缕极境难以撼动乃至仰望的本源轻而易举被其吞噬而去。
待到伏羲氏的人首蛇身真身跨越时空而至,那道身影渐渐显露身形,其形若木,上有六叶,宛若六窍,中有三枝,一天一地一众生,下有三根,破灭,吞噬,轮回。
穷尽之木!
生长于混沌之间,吞噬天地以补其身,磨灭法则以祭三道,论及杀戮之盛,位列混沌前列。
伏羲氏人首蛇身真身如遇天敌,欲退避而出,但穷尽之母随意挥舞一枝,是天之枝,其内轮回之道彻底等同天地法则,轮回之枝依据天地本源未有修者踏足的轮回之道化作一方磨盘。
“蝼蚁之辈!”
圣境攻杀之一,我之道盖压你之道,道下于我,则死。
磨盘顷刻之间如天覆压而至,人首蛇身真身未起一点抵御之力已然被磨成粉末,碾压归墟。
真灵抹去,灵魂不存。
时空长河之下,伏羲氏本体瞬间消散,反噬而亡。
圣境之下皆蝼蚁!
大荒有极境横断,有半圣征伐,圣境,存在于传承之中,圣境,蝼蚁,传承之内,并无区别。
氏族首领不悲不惧,生死而已,独独对记忆传承颇有微词,境界,位格之高当真非善事。此刻,有些明了极境修者言其下尽蝼蚁,然后下境被上境挥手抹杀后的感觉。
此后,当封禁传承!
如若在天地之外,遇圣境,以氏族首领绝世之资也必然转身而退,但生于天地,看似沉寂任由宰割的天地本源岂会无动于衷。
河图洛书未散去,氏族首领相继踏入,其后有十余道堪比半圣的混元之器化出本体。轩辕剑,五彩石,神农尺,干戚斧,位在其首。
后有一刀,有地之道,杀戮之气,有一木,有生之道,造化之机,有一印,承载天地,有珠,包罗万象,有一楼,遮天蔽日,有一布,镌刻天地,有一钟,镇压时空,有一盘,蕴含生死,有一壁,符文纵横,有一弓一箭,弓有形箭无形。
二十尊堪比半圣之境的天地至强者逆流时空而上,一时间滔滔长河被无边气机镇压,显得格外寂静。与此同时,被肆意吞噬的天地本源生出灵智,百道,千道,乃至万道法则化成锁链,锁链彼此相融,一座无法望尽的牢笼逐渐显化。
“天道!”
穷尽之木一缕寒意弥漫,宇宙之内,道,先天而生,虚无所出,混沌天地世界无数,吞噬亿万之数,除去本能,天地何来天道。
大禹二十年,东王公,玉皇入半圣之境,亿万年底蕴一朝修尽,至混元道果境,堪比混沌恒一境,触及圣境奥秘,冥冥之中有道音传来,故欲取华夏族运以证圣境,大禹不予,复起大战,合极境三百尊,九境万尊,八境数十万攻伐华夏。
华夏底蕴尽出,极境百尊,九境三千,八境两万,战大荒诸族于东荒之地。
东王公,玉皇半圣之境,大禹战其一,华夏极境祭存在大荒之族器尤不敌,大禹遂欲炼族器,以镇大荒九州,聚华夏之运斩东王公,玉皇。
龙凤麒麟白虎玄武以二十尊极境起五行四象之阵抵御东王公于虚空之中,生肖十二族以极境十二尊布十二元辰阵封禁玉皇于星海。
大禹初年,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取以九州地气凝炼的青铜贡之,将九州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形胜之地、奇异之物刻成图册。
九月九日,天外之战相持不下,禹以天地之火,日月之精,青铜为底,族运为血,英魂为骨,薪火为神,铸族器于泰山之巅,祭华夏先祖。
泰山三百万丈,不周之下第一山,号称大荒至尊之山,上通天界,下达深渊,气势雄壮,撼天动地,巍巍独立,浩然称尊。后历大战,余一百五十万丈,为东荒第一山。
泰山之上,九州青铜覆盖山巅,太阳真火,大地心火流淌而出,熔炼青铜,日月之精化为金芒白华垂落而下,泰山峰顶十万丈之下云遮雾蔽,风卷云舒。
大禹于泰山之巅,以三拜九叩之礼,祭祀先祖,祭起族运,音传九州。
“今夏之禹,祭祀先祖,以薪火为命,以九州为魂,以精神为骨,铸成族器,以镇九州。”
“赐尔九鼎,勿忘九州。”
一道贯彻大荒诸地之音,落入华夏族人神海,崩碎的山河静止,翻滚的江河停滞,大荒的时空凝固,诸天万界,混沌鸿蒙,宇宙虚无,宇宙之外的大宇,乃至环宇,亿万万环宇,时间不复,有其时已失其时,却又未有其时。
界域岁月不流,有流者在山,长河源头,孤舟沉寂,源头之上,山依旧在流转不休,“帝”有其形而不知其形,然登临此山的修炼者仰望其上。
“帝”,一念知苍生,复在望山巅!
华夏族人无论老幼,强弱,神海本源所化的神魂离体出窍,跨域千万万里汇聚泰山,龙凤麒麟白虎玄武化作本体,环绕左右,十二生肖诸族顶礼膜拜,神海之地九彩光芒呈现,勾连一体,不分彼此。
曰之华夏!
其拜者,非拜人,乃拜鼎!
一尊“鼎”,无法形容,不可言表的鼎突兀现于泰山之巅,鼎身朦胧,虚影浮现,破入大荒,立于天穹之中,身在无尽时空之外,虚空寸寸断裂,又显得异常稳固,超乎天地极限的坚韧,在此种矛盾之下,格外平衡,好似本该如此,就是如此!
一鼎,华夏本族族器,不可名之存在铸成之鼎,赐予华夏,镇压气运,镇族执掌,镇守本族,跨越界域,以鼎之虚影铸大荒华夏族器。
鼎高九丈九尺九寸,分寸之间蕴含无穷奥秘,毫厘之中包涵无量环宇。
鼎之真身,已超越高之衡量,度之长短,非高九丈九尺九寸,乃大荒天地之高绝,为铸族器,已为至尊宇宙之极限。
“鼎”,天地不能承其重,宇宙不能显其形,环宇不能容其身。
鼎立于此,岁月流转,其却未动,超脱于时空之上,岁月已无意义。
“鼎”,似乎乃不可名状之境。
鼎生出九道紫青光芒,落入青铜之中,须臾之间,青铜聚合,成九尊大鼎雏形,其上有九州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形胜之地、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其图细微之处别与大荒九州,又是九州。
九鼎成型,天地之火消散,日月光华隐去,族人望着九鼎,好似血亲一般,不分彼此,心生一感,九鼎之中亦有己身存在,大荒华夏先祖在其中。
鼎立于九鼎之上,九鼎在其下环绕流转,一道道玄妙气机从九鼎中流出,天地奥秘尽在其中,九鼎之间气息相连,一鼎为一州,九鼎九州,浑然一体,阵法自成,波动的气机散布大荒,无形的屏障笼罩天地,封镇九州。
九州鼎铸成,流光大作,落在泰山之巅。
鼎虚影周身朦胧消去,九丈九尺九寸鼎身之上,刻有天地宇宙,混沌鸿蒙比之亦显微不足道之所在,宛若不须存在。
鼎身之中,有三丈三之高的人,身披华服,一手执鼎,一手扶剑,血脉相连,出于此。
其下百万三丈三的族人肃然而立,仰望苍穹。
百万三丈三的族人中,龙凤麒麟白虎玄武族,无数异兽化成三丈三长,盘屈而坐,神色肃穆。
人之上,有宫殿楼阁,缥缈独立,刻印其上,好似下一刻会飞离而去,宫殿之中,人影卓卓,至尊至贵,超脱一切。
执鼎之人,其鼎乃鼎,比之宫殿,似一体而生,而宫庭之中,却缺一物,鼎若在其中,将无所缺,“完美”无瑕。
鼎乃宫殿铸成。
倏忽间,鼎消失无踪,族人怅然若失,望向九州鼎,鼎高六丈六尺六寸,其形各异,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
九州之鼎刻楼精美,气势庄重,图以天地万象,华夏生灵之类。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九鼎者,一州一鼎,一鼎一州,举一鼎则举一州,九鼎不分,九州不离。
故后世言,得九州鼎者得天下,非得天下,举九州者,谁人能敌。
九鼎既成,大禹执九鼎斩东王公于虚空,斩玉皇于泰山之巅,泰山崩落百万丈。
后世记载,有人于泰山之巅修劫证大天尊,取玉皇果位,故名玉皇修劫。
大禹欲灭尽诸族,西王母以混元恒一境,极境百尊布阵护诸族,忌于九州鼎之威,不敢与之战。
论道三日,诸族不及,大禹将之逐于海外,非八境不得入九州,入者为华夏之敌,斩灭与否,华夏决之,八境之下入九州,尽数斩杀。
至此,九州之地,华夏敌族不复存在。
大战绵延近月,极境亡三百尊,九境亡万尊,八境十万,七境百万计,中三境亿万,四境之下亿兆。
华夏极境陨落大半,九境余七百,八境万余,七境以下族人剩八百万,九境,极境陨落东王公,玉皇之下半数之多。
亿万里大荒撕裂,数千万万里天地化作虚无,天雷地火肆意狂虐,大禹以九州鼎镇压十年方止。
大战之后,九州东西四千三百万万里,南北四千九百万万里,江河易流,长江黄河之浩荡余下四千万万里,泰山,华山等山岳不足百万丈,赫赫有名之山化作灰烬,无名之峰突显巍峨。
九州之地貌已然成九州鼎之图刻!
大禹铸族器,帝上赐鼎以成九鼎,后世记曰,承命二年,帝命二年。
大禹立国为夏,以阶级替原始,起文明代野蛮,聚族运为一家,镇守华夏。
华夏王朝由此而始,凡为王为帝者,曰执鼎,执鼎者,有千古一帝之雄主,有昏庸无能之辈类,有执鼎数十百载,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有柄权朝起夕落,身陨流亡,国破家亡,良莠不一,强弱有别。
华夏统御大荒九州,鼎定天下,威震诸族,帝命元年至帝命二年历三千余年,先民战死无数,遂逐万千敌族于海外,传薪火于九州,此后,大荒之名无人记,九州传矣。
大禹立夏,始有国传,国运出。
凡修行者,得气运修行,承其事,得其运,以气运修行,常人所不能及。
华夏立族则族运成,大禹立国则国运生,修者修行则人运作。
族运,华夏之根本,灭绝异族,得其运,此道为下,融合异族,聚其运,此道为上,如龙凤麒麟诸族,与华夏一体,使华夏强盛,族运为上,为绝世骄子所钟。
国运,华夏诸国之运,灭敌国,得其运,取其子民,国运昌隆,御国者,非国君,掌权者,当国,国运为中。
人运,有生而有之,有后而得之,乃修行者之本,人运不强,实力不足,承族运,继国运,人死而国灭,常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