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称帝后,开始分封诸将。
刘秀文治武功皆属顶级,但在用人方面,却真的不敢恭维。对于最重要的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人选,他竞用感情和谶文作为衡量标准!
邓禹是其老同学,深受喜爱,刘秀就任命邓禹为大司徒。但邓禹现在远在河东,短时间内回不来,无法处理朝廷政务,刘秀就拜伏湛为司直,代替邓禹行使大司徒职事。
后来刘秀每次出征,就留伏湛镇守京师,总领百官,并参考前朝制度,制定新的典章制度。伏湛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先生,曾在五朝(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更始)为官,熟知朝廷政务,建武初期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大都是他制定的。
对于大司空,刘秀也已有了自己的理想人选。
刘秀称帝前夕,他的老同学给他送来了“震惊全国”的《赤伏符》,其中里面的一句话引起了刘秀的高度重视:王梁主卫作玄武。
王梁是刘秀的大将;卫国的国君(卫元君)曾把都城迁到了野王,现在的野王令正好就是王梁;玄武是水神之名,大司空又是主管水土之官。如果翻译成当时的白话文,正好就是:主政野王的王梁作大司空。
刘秀大喜,连忙把自己的想法向百官作了详细解释,并说王梁与寇恂、冯异一起,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才不敢出兵,这都是王梁的功劳!
诸将都很无语,寇恂和冯异听到之后不知会不会寒心。但大家也不好多说什么,于是刘秀就任命王梁为大司空!
看来刘秀的太学真是“考上的”,不是野鸡大学的水博士,他确实很有才。很简单的一句话,他就能引经据典,纵论历史地理、百官职能,让大家无言以对。不过这也正是刘秀为数不多的一个缺点:他太迷信谶纬了!
三公之中,现在就剩大司马这一职位了。
大司马主管全国军事,对刘秀顺利扫平各割据势力有重要作用。对于其人选,不等诸将发表意见,刘秀不知从哪里又找到了一句谶文,并向诸将解释,说平狄将军孙咸应为大司马。
我发现刘秀对谶纬之术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信手拈来,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故意的,想借谶文达到自己的目的。
面对刘秀深陷“封建迷信”之中,诸将这次再也忍无可忍了。
陛下把王梁任命为大司空也就算了,虽然其战功大部分都是寇恂和冯异的,毕竟他还打过仗。可这个孙咸也太籍籍无名了,让他主管全国军事,如何能够服众!诸将纷纷表示出了不悦之意。
刘秀于是让诸将推荐大司马候选人,众人皆推吴汉和景丹。
刘秀说:“景将军是幽州大将,所率突击骑兵无人可挡。然而吴将军诛苗曾、斩谢躬,有出谋献策,收降幽州十万大军的功勋,他的功劳更大。按旧制,骠骑大将军和大司马职位不相上下,而且可以兼任。”
于是刘秀最终拜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三公人选确定之后,刘秀又拜耿弇为建威大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杜茂为大将军。
刘秀称帝后第一次分封诸将,河北派是最大赢家,在刘秀分封的八人(三位三公,五为大将军)当中,他们独占五人;其次是南阳派,占三人(邓禹、朱祐、杜茂);而在刘秀处于人生低谷时,最早跟随他北上创业的颍川派则颗粒无收!
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刘秀偏心,在扫平河北的过程中,河北派确实出力最多。但老家南阳的三个人,刘秀就有点感情用事了,甚至有任人唯亲的嫌疑!
但对刘秀来说,谁做三公或大将军都无所谓,反正他们也没有实权,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什么事情还是自己最后决定。
特别是大司马,出谋划策、军队调动都与吴汉无缘,他只管常年领着自己的军队冲锋陷阵,其他将领也不一定听命于他,都要接受刘秀的遥控指挥。
五位大将军更是如此,他们本来就是一个荣誉称号。每次刘秀派军出征,一般情况下,刘秀都会派至少两位甚至十余位将军同时出征,各人都有自己的军队,互不统属,有效避免了诸将一家独大,拥兵自重。
刘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把“三公”变成荣誉称号的皇帝,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和政令统一!这种体制正常运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像刘秀这样的“强人”皇帝,如果皇帝软弱无能或年龄太小,很容易造成宦官专权。
刘秀称帝不久,“红孩儿”刘茂率众投降刘秀。
刘茂虽然也是舂陵刘氏,但他却是自立门户,自称“厌新将军”,可见他对新莽王朝有多么讨厌。刘玄称帝后,他仍然坚持不降,刘玄也无可奈何。现在举众归降,看来只有刘秀才是能降服他的“观音菩萨”。
见刘茂来投,刘秀非常高兴,就封他的这个“红孩儿小叔叔”为中山王,这也是刘秀称帝后封的第一个王。
刘秀知道刘茂桀骜不驯,投降之后,就立马给他戴上了“紧箍咒”,剥夺了他的兵权。二十岁左右的刘茂,封王之后就光荣退休了!
刘秀的“东汉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成立,还不为众人所知,要想快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打广告,而且是请“大牌明星”做广告。
刘秀于是便征召卓茂。卓茂原来的官职并不大,最为天下闻名的是他的品德。
卓茂是一名大儒,平帝时期任密县县令,后因政绩显著升任京部丞。离开密县时,百姓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行。后来王莽称帝,卓茂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便辞官回乡。刘玄称帝后,任卓茂为侍中祭酒,后见更始政权政治腐败,就再次告老还乡。
他不仅政治立场坚定,而且为人仁厚,不喜争执,有圣人之风。
一次卓茂骑马出行,一路人说卓茂之马乃自己曾经丢失之马。卓茂问他丢失多长时间了,他说一个多月了。这匹马已跟随自己好几年了,卓茂知道那人认错了,但仍把马交给了那个人,自己步行离去。
卓茂临走前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劳驾你到丞相府还我。”后来马主人找到了丢失的马,就到丞相府还马,并不停地磕头道歉,卓茂却丝毫没有怪罪他!
刘秀于是拜卓茂为太傅,仅次于三公,后来他还名列云台三十二将。
但卓茂却是三十二将中最特殊的一位。他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他基本上没有上过一天班,更不可能领兵打仗,他对朝廷的贡献基本为零。四年后他就去世了,刘秀则披麻戴孝亲自送葬。
刘秀根本就不期望卓茂能做什么,他追求的是“千金买死马”的宣传效应!刘秀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与新莽和更始政权不同,建武政权是以仁德治国!
在刘秀的大力宣传和推行之下,东汉王朝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朝代!
与此同时,刘秀又征召宋弘。
酒香不怕巷子深。就在家门口,在长安城内,宋弘宁愿跳河自杀,也不做赤眉给予的高官;可这次他竞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远赴河北,来响应刘秀的深情呼唤。
刘秀于是任命宋弘为太中大夫。作为后来刘秀大姐刘黄的梦中情人,宋弘也正式开启了他流传千古、又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