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北征结束后,“称帝”也就提上了日程。实际上之前至少有两人曾建议刘秀称帝,但都被刘秀拒绝了。
第一次是朱祐。朱祐是刘秀的同学兼发小,在诸将中,单论私人关系,刘秀与他关系最好,甚至好过与邓禹的关系。他们同吃同住,无话不谈,就像家人一样。
当时刘秀正讨伐王朗,一日刘秀宴请宾客,朱祐陪坐。在宴会进行期间,朱祐从容不迫地对刘秀说:“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像(皇帝的长相),此乃天命也!”
刘秀大怒道:“刺奸将军在哪里,快把护军(朱祐)抓起来!”朱祐吓得不敢再说什么,就一溜烟跑了。
有人认为,刘秀内心其实很高兴,在这里只是故作姿态。可我觉得刘秀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当时王朗未灭,刘玄又派谢躬率大军进入河北,刘秀羽翼尚未丰满,如果现在就显露野心,就为更始收其兵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刘秀很可能会有身败名裂的危险。
况且很多将士投靠刘秀,就是因为他有“更始大司马”这一身份,如果现在失去了“更始帝”这一平台和护身符,数万大军很可能也会烟消云散。
所以现在的刘秀根本不敢与刘玄决裂,对于朱祐这个口无遮拦的家伙过早暴露目标,刘秀真的很生气,但也不是真的想抓朱祐。
消灭王朗后,铫期也提出了“要刘秀称帝”的建议。
一天,铫期对刘秀说:“河北之地,与胡人为邻,人人皆习兵战,民风尚武,最为精勇。今更始无道,国家危亡,百姓无所依归。明公居山河之固,拥精锐之众,应顺万民思汉之心,复高祖之伟业,天下谁敢不从!”
刘秀笑着说:“将军还想学以前喊‘跸’之事吗?”(“跸”是为皇帝开道时专用词,但在幽州时,铫期曾用之于刘秀)
刚训斥完朱祐不久,铫期竞冒着“被抓”的风险,再次建议刘秀称帝!看来在刘秀诸将中,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想法,铫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面对皇位的诱惑,刘秀头脑十分清醒。他明白,现在谢躬未灭,铜马未平,幽州、冀州各郡县长官被刘玄换了一遍,称帝时机仍未成熟。
实践证明,刘秀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此时刘秀称帝,就彻底失去了“更始大司马”这个名存实亡的招牌。如果失去了这个招牌,吴汉就没有机会斩杀幽州牧苗曾,更不可能征调幽州十万铁骑。
既然称帝时机仍未成熟,刘秀为什么不像上次对待朱祐那样,让刺奸将军收了铫期呢?
因为刘秀与二人关系不一样!
就像在单位里一样,凡是被领导公开批评得非常狠的,一般都是领导的心腹。领导这样做,既能起到杀鸡骇猴的效果,还不会得罪下属。如果其他人犯错误,领导要么不批评,只记在心里,要么公开批评时用“某人”代替。
所以对于铫期的建议,刘秀只是用一句玩笑话便轻松化解了。要是朱祐,估计又要挨骂了!
等彻底扫平河北后,情况就不同了。刘秀早已与更始撕破了脸,也不再需要大司马这个空名了。反正现在河北战事已结束,刘秀诸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刘秀称帝之事,便再次提上了日程。
这时,恰好寇恂、冯异败苏茂、斩贾疆、围洛阳,诸将连忙祝贺,并趁机提议刘秀“上尊号”。
马武最先说道:“如果天下无主,就算孔子为丞相,孙子为大将,恐怕也难成大业。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等错过了机会,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大王虽然执意谦让,可又怎么对得起刘家的列祖列宗和汉家的锦绣江山呢?应立刻还蓟就大位,然后再议征伐之事。”
刘秀大惊说:“将军怎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可是要杀头的啊!”
马武接着说:“诸将都这样认为!”
刘秀于是令左右晓谕诸将,自己不会称帝,然后便引兵还蓟。
马武是一个大大咧咧之人,就像一个“活宝”,刘秀平时与诸将喝酒闲聊的时候,经常拿马武开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见他与刘秀私人关系相当好。
当马武说出这些“大逆不道”的话时,刘秀竟然没有像对待朱祐那样骂他,只是指出了他的错误,让其下不为例。这说明刘秀此时已经不再忌惮更始帝。
刘秀这次之所以拒绝马武等将领的称帝建议,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古代开国皇帝称帝,一般都会“三谏三让”。就像古代女子出嫁一样,内心虽然恨不得长双翅膀飞入婆家,但外表还要表现出对娘家恋恋不舍的样子,甚至痛哭流涕,几次三番,才愿意上花轿。否则别人可能会笑话她没出息。
其次,刘秀仍然认为称帝时机还未成熟。现在自己远在幽州,邓禹、冯异、寇恂等心腹爱将都不在身边,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怎能在异乡草率行事!
刘秀从蓟还,令人收葬祭奠牺牲的将士。看来刘秀北征,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走到中山郡,诸将又上奏说:“汉遭王莽之乱,宗庙废绝,豪杰愤怒,生灵涂炭。萧王与伯升首举义旗,刘玄因张卬等贼窃取帝位,却不能奉承汉朝大统,以至于纲纪败乱,天下危如累卵。”
诸将接着又陈述刘秀的功德说:“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河北大定。三分天下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天下无人敢抗;论文德,社稷舍我其谁!”
最后诸将又请求刘秀称帝:“臣闻帝王之位不可以长久空缺,天命不可以因谦虚辞让。愿大王以社稷为重,百姓为心。”
刘秀又不听。
大军行至南平棘,诸将第三次固请刘秀称帝。
刘秀再次拒绝,并说道:“现在贼寇未平,四面受敌,何必要那么着急称帝呢?诸将请回!”
古代开国皇帝称帝,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禅让”,比如曹丕代汉,司马氏篡魏。二是征伐,比如汉代秦,唐代隋。
靠“禅让”取得帝位,当事人一般比较心虚,戏份比较足,演技也很逼真,都要经过几辞几让。但靠征伐取得帝位的,没有那么多心里负担,一般都是就坡下驴,稍微客气或谦虚一下就匆匆称帝了。
对刘秀来说,他完全靠自己的征伐取得今天的地位,更始又是其杀兄仇人,本身还是景帝后裔,按说真没必要多次谦让。
但从刘秀与诸将的对话可以看出,他还真的不是谦让,他是真的不想现在称帝。他反对的不是“是否称帝”,而是“什么时间称帝”!
刘秀现在的心理应该与后来的朱元璋相似,那就是:平四方,广积粮,缓称帝。
到了晚上,耿纯又单独进谏刘秀,说道:“天下士大夫抛弃父母妻子,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大王,历经刀枪剑雨,不就是为了攀龙鳞、附凤翼,从而封官拜爵,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吗?而大王拖延时间不登帝位,违背众人意愿,我恐怕士大夫望绝计穷,有离去之心。众人一散,很难再次相聚。时机不可失,众心不可逆!”
刘秀见耿纯言辞恳切,大为感动,于是说道:“我再考虑一下吧!”
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没想到还真是这样。听完耿纯所言,刘秀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不称帝,却不小心冒犯了诸将,犯了“众怒”!这可非同小可,刘秀连忙“飞鸽传书”,急招冯异,商量称帝事宜!
刘秀率军入鄗,冯异随后也到。
刘秀问冯异天下形势,冯异回答说:“张卬等三王叛乱,更始大败,已逃出长安。公孙述和赤眉又先后在蜀地和关中僭越称帝,天下无主,群魔乱舞。挽狂澜于既倒,解百姓于倒悬,在于大王。应听从诸将建议,上为社稷,下为百姓,速登大位!”
刘秀又说:“我昨夜梦见赤龙上天,醒来后,心跳得厉害。”
冯异说:“天人一体,相互感应,赤龙上天即飞龙在天。孔子在解释《易经·乾卦》第五爻时说:‘九五(至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乃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最好的一爻!心跳得厉害是因为大王性格柔和,做事小心谨慎。”
刘秀大喜。冯异于是开始与诸将商量萧王称帝的具体流程和细节。
正当刘秀准备称帝之时,他在太学同寝室的好友彊华又锦上添花,给刘秀送来了一份大礼。他自关中千里迢迢而来,向刘秀献上了《赤伏符》。
《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它的大概意思就是,刘秀称帝乃天命!
《赤付符》在王莽时期便天下皆知,但从没人能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当时流传天下的谶言“刘秀为天子”即来源于此符。
在刘秀即将称帝的时候,神秘的《赤伏符》却突然重现江湖,而且到了刘秀的手中,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在谶纬之术盛行的两汉,对刘秀来说,它的出现仅次于得到传国玉玺,对于凝聚人心、宣传帝位天定都有重要的作用。
但此事也疑点重重!
彊华好像从天而降,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史书中仅仅出现这一次,以后再也寻觅不到他的踪迹。对极重感情的刘秀来说,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却没有对老同学封官拜爵,任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极不正常的。
我甚至怀疑是不是为了增加刘秀称帝的合法性,后来的历史学家故意凭空加了这样一个人!
六月二十二日,刘秀在河北鄗县南千秋亭五成陌登基称帝,建元建武,改更始三年为建武元年,大赦天下,并改鄗为高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