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014字 发布时间:2023-09-03

说起在美国留学的幼童,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留学的教父容闳,正是促成了120名幼童在美国留学。


洪闳出生于广东香山,一个离澳门很近的地方。


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一起去了澳门,进入教会学校读书。


1842年,跟随教会学校,搬到了香港。


1846年,他跟随博朗牧师前往美国,后来考入了耶鲁大学,这是中国第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人。


毕业以后,容闳回到了中国,受到曾国藩的器重,参与了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负责到美国采买各种设备。


1870年,容闳上书曾国藩,提议派一批中国儿童到美国留学。


在清朝看来,美国是蛮夷之邦。


尽管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打败,但清朝仍然把自己当作天朝之国,不屑向他们学习。


然而,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清廷终于同意了。


于是留学生招募工作开始,具体负责人还是容闳。


虽然清廷答应了此事,但你不能让满族人出国留学。


因此只能在汉人家庭中招募,而汉人官员家庭和富人家庭也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前去那么远的地方吃苦受罪。


最后,他们只能在江浙地区的贫困家庭中,招募留学孩童。


根据清政府的计划,这些孩子被安排在铁路、交通、电报、建筑、军事等领域学习。


同时,还要接受中国文化的学习,清政府专门派老师前往监督。


一方面,他们监督幼童的学习。


另一方面,他们担心这些幼童会受到美国思想的影响。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派出了4批留学生,一共120名幼童到美国学习。


洪闳被任命为美国学生的监督、清政府驻美国的副公使。


出发之前,120名儿童与清政府签署了一份文件。


约定:“在美国的15年中,如果发生疾病、死亡或其他灾难,清政府将一律不负责任”。


在这120人中,最大的是16岁,最小的是10岁,平均年龄只有12岁。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童从上海出发,登陆美国旧金山。


他们乘坐刚刚贯穿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预定长达15年的留学生涯。


到了美国,这些孩子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


起初,这些孩子真的很难适应,不会说英语,沟通困难,每天吃西餐,确实很不习惯。


美国人热情拥抱,亲吻他们,让这些孩子羞得满脸通红。


美国人甚至带他们去做礼拜(宗教活动),让他们无法理解。


但是,他们毕竟是一群孩子,正是接受环境、模仿能力强的时候,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各个学校优秀的学生。


他们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


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儿童进入美国大学。


其中22人就读耶鲁大学,8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6人进入伦斯勒理工学院,3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


这些孩子在美国接受西方教育,过着美国式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不想再穿长袍和马褂了。


他们经常穿美式装扮,甚至很多孩子剪掉脑后的辫子。


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些孩子逐渐信奉基督教。


孩子们学习西方教材,逐渐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进而认同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先进理念。


他们与美国女孩暗中约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时间一长,这些现象引起了清廷的注意。


所有这些新的变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官僚视为大逆不道、背叛祖宗、不可容忍。


当时美国留学的总队长陈兰彬,向清廷上书:“朝廷每年拿出6万银子,供他们在美国读书。


“没想到他们背叛了祖宗,日渐西化,如不及时召回,恐怕给别人做了嫁衣。”


1881年,留学的第9年,清政府强行召回了这些留学生,比预期的15年少了6年。


所有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全部被“遣送回国”。


这对那些在美国的留学生、老师和朋友来说,无疑晴天霹雳。


这些孩子普遍受到美国寄养家庭的喜爱,即使他们被迫召回,有些人仍然与这些外国“父母”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甚至在他们被遣返回国后,有位美国太太给中国留学生的母亲,写了一封信:“您的儿子在美国期间,跟我们全家住在一起。”


他非常优秀,无论是成绩,还是人品,总之他是您的骄傲。”


“如果这辈子无缘再见,我和我的家人将永远祝福他。 ”


出去的时候是120人,只有94人回来,其中3人死在美国,9人提前回国,14人拒绝回国。


在这94人当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在美国耶鲁正式毕业,其他人都没有完成学业。


然而,这些曾经被朝廷送到异国他乡,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年轻人。


回到中国以后,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无限的猜忌和嫌弃。


除了病故和设法留在美国的人外,94名留学生安全抵达上海。


他们像囚犯一样被关在学堂,甚至连中秋节也不允许外出。


经过几天的“关押”,终于等来了长官的训话,并随意分配了他们的工作。


当时,他们已经能说出地道的英语,但在那个时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洋奴,经常受人嘲讽。


他们不得不被无尽的偏见所束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但即便如此,这94人后来仍然成为了中国的精英,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经过漫长的颠沛流离,直到新政实施,这些留美学生才开始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其中有铁路设计师詹天佑、民国总理唐绍仪、民国外交官梁怡、开滦煤矿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


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


在中国百年复兴的强国之路上,这120个留在美国的幼童,无疑是咱们的榜样。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