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地王刘谌之女刘菱,途中遇险,幸得赵广父子舍身相救才得以逃过徐氏三人的追杀,一路上虽然饥餐渴饮,却没有再遇上性命之危,终于到达奇险无比的剑阁。
但见山峦起伏,绵绵不绝;群峰傲立,叠叠相依;漫山遍野,怪石嶙峋;一座座营寨星罗棋布,远远望去,宛如横铺在天涯的一块苍绿色的蜀锦镶嵌着无数白月。不过,即使这是十分令人称道的绝佳景色,你依然不希望你的视线被它的善意阻挡,而渴望着将它一眼望穿,好看到另一边你心里认为很可能更美的景色。假如能如你所愿,那么你还会继续放纵你的视野,将它投向更远更广阔的地方,直至天的尽头。这是人的本性,永远喜欢看看看不到的东西。然而,很多时候事情往往会令人失望,这一次也不例外。因为另一头,本来也很美,卧着一条南北向的大河,嘉陵江。可是现在,江边驻扎着一群虎狼之师,江水已经有些微红,橹漂尸浮,给这里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一分可怖的不和谐。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种美,豪迈、壮观、惨烈。当然这边依然安详和平,虽然这安详和平已是岌岌可危。所以说这时你一旦屹立在峰峦上将两边不对称的景色尽收眼底,那么你立即就会明白这些密密麻麻立于山间石畔的营帐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普通人看来显得密密麻麻的它们实际上是错落有致。它们必须错落有致,否则这边苍绿色的蜀锦不久将和那边一样被染成红色,并且被远方的人误以为是白月的它们到时也不能幸免,白月将变成红月,或者干脆就被摧枯拉朽般彻底拔掉。千万不要感到残酷,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就喜欢这样,喜欢掀起这不知吞噬了多少血肉之躯的凶浪,而使自己好永远立于潮流的颠峰傲视群雄,可以是可以,但“永远”二字永远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理由和安慰。
刘菱这时是绝没有赏景雅兴的。在她看来,山脉不是蜀锦,而是屏障,尽管她身上穿的就是闻名天下的蜀锦;营帐也不是白月,而仅仅是战时疗伤栖息的场所。那是多么缺乏诗情画意的眼光,却又是多么真实和实在的眼光,但也是迫不得已。
在这么多营寨中,有一座特别高大和显眼,当然并不是因为高大而显眼,而是因为它的顶端插有一杆黄面红边的“姜”字大旗,因为有它的不倒才有不远处一面“蜀”字大旗的不倒。这里除了姜维,所有的人,包括江对岸的敌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当然还有“张”字旗和“廖”字旗,也同样功不可没。
一声“郡主到”传上山去,迎出一干人。为首一人,五十多岁模样,披甲带胄,腰悬宝剑,正是姜维。其实他已然六十多岁了。身后两人也是同样打扮,都已上了年纪,一位是廖化,另一位则是张翼。再向后,是一些青年将领,姜维之子姜亢,关兴之子、关羽之孙关索等。
进入中军大帐,姜维恭请刘菱上坐,刘菱推以年轻德薄。姜维再请,刘菱坚决不受,遂许其右手首座,其下是廖化、姜亢等。左手张翼不敢与刘菱并列,遂下挪一位坐下,而后是关索等。
寒暄一阵,话归正题。刘菱取出刘禅诏书,见姜维等立即要离座拜受,阻止道:“虽是父皇诏书,但其中内容不读也罢。将军若坚持要听,只管坐听,万万拜受不得。”众将皆疑,刘菱道:“此诏书乃是我祖父劝各位弃甲降魏的。”众将更疑,刘菱接着道:“邓艾率军穿越死地,连下江柚、涪城、绵竹,现在连成都也攻下了。”
众将闻言如遭雷劈,从听到“连下江柚”开始便已心惊肉跳,之后每听一词心里便凉一大截,直至听到“现在连成都也攻下了”,都已木然,脸上连惊讶的表情也没有,如蜡像一般。姜维最先回过神,夺过诏书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向刘菱问道:“邓艾多谋,连克江柚等地尚可信之,涪城有诸葛瞻父子把守,如何会轻易失守?”刘菱告之以诸葛瞻贸然出击,姜维嗟叹不已,又问道:“成都守备精良,储粮丰富,如何会这么快就失守?”听刘菱说是不战而降,还未表示,就见姜亢、关索等青年将领纷纷摔杯捶桌,气愤难耐。“不降!”、“不能投降!”等激愤之词不绝于耳。廖化拱手道:“我军尚有八万,千万降不得!”姜维点点头。张翼跟上道:“宣诏全军否?”姜维考虑了许久,却道:“宣!”
除要紧处守军不动,其余尽皆集合,跪听刘菱宣读诏书。姜维等兀自站立,表示只听不受。她嗓音甜脆,若是诵读诗词自是用在妙处,读这招降书,虽然也甚是好听,却又有谁会在乎?但见众兵将中大半已经咬牙切齿,只碍着诏书尚未读完,不便发作。
诏书宣读完毕,刘菱一声“平身”,余音未尽,全军上下一片哗然,如水开汤沸一般爆发起来。捶足顿胸自不用说,拔刀砍石亦不在少数。各种拒降的呼声此起彼伏,渐渐越来越响,震耳欲聋。到后来呼声不似先前那样杂乱,语句渐渐统一,士兵都已齐阵而列,枪端砸地,刀举过顶,上抬下置如阵阵排浪,经久不乱;“不能降!”三个字喊得既嘹亮又整齐,如出一人之口,经久不衰。
姜维大感,双手高举。枪伫地,刀入鞘,顿时鸦雀无声。姜维高声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讨逆贼,兴汉室,非一人之事,人人有责。纵然故国不在,但我八万将士同仇敌忾,阻钟会十五万虎狼之师于嘉陵江畔。邓艾虽然偷袭得手,但人心未服。”指着天边一轮残月道:“明月亏缺尚可复圆,故国虽亡亦可再兴!”
军士大振,高呼:“故国兴!故国兴!……”姜维再举双手,呼声即止。
“恭请北地王之子刘茂。”姜维手指处,一人头裹绷带,由两名军士搀扶走出。姜维续道:“刘氏后人尚在,前日身先士卒,不幸头中流矢,足见我蜀军上下个个奋勇,人人向前,复国指日可待!”全军再受鼓舞,士气再次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