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火烧圆明园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733字 发布时间:2023-09-01

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因此经济资源和商品市场尤为重要。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们窥视了中国广阔的能源空间和商品流通市场。


于是,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向中国签订了有损害民族利益、领土主权的条约。


1854年——1856年,他们要求在《南京条约》的基础上,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


英国、法国、美国还以曾经两次帮助镇压太平天国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


包括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等要求,最后均被清政府拒绝了。


眼看无利可图,英国、法国便策划了一场新的侵华战争,试图用武力再次实现经济掠夺。


1856年2月,法国神父马赖在广西西林从事非法活动,被当地政府处决。


法国以此为借口,对中国采取了军事报复。


英国也在处心积虑寻找重新开战的借口,故意制造“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走私船,曾在香港领取过一张登记证,但已经过期。


到了10月,中国水师在广州附近登上“亚罗号”逮捕匪徒,遭到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的抗议。


他们硬说这是一艘英国船。


尽管最后已经把在“亚罗号”上逮捕的走私船员还给了他们,但英方却没有理会。


10月23日,他们突然发起进攻,占领了广州以南沿江各个炮台,一度冲进广州城内。


就这样,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的法国也迫不及待开战,于次年出兵中国,与英军组成了英法联军。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600多人(其中法军1000人)聚集在珠江口,准备大举进攻。


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相继抵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略中国。


当时,清政府正在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


广州守将叶名琛,坚决执行清政府的政策,所以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登陆攻城。


清军都统来存、干总邓安邦等人,率兵顽强抵抗,最终第二天失守。


1858年,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应邀与英国将军斯特劳本斯,会谈拍摄。


所谓“会谈”,就是穆克德讷在英法联军的炮轰下,举手投降。


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后,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两人继续担任原职,供英法驱使。


叶名琛则被侵略军俘虏。


广州陷落后,为了直接威胁清政府,四国侵略军合谋继续北上。


1858年4月,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的公使率领舰队,陆续来到大沽口,要求清政府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


俄国和美国还表示愿意充当“调解人”。


咸丰帝一边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另一边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


想把希望寄托于俄国和美国大使的“调解”上。


英法联军本来就没有谈判的诚意,只是想拖延时间,加强军事准备。


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


驻守各个炮台的清军奋起反击,与敌作战。


可是谭廷襄等人没有斗志,望风而逃,加上炮台设施陈旧,所以大沽炮台很快就陷落了。


接着,英法联军从溯白河北上。


5月26日,英法联军抵达天津郊外,并且扬言要进攻北京。


在侵略者的威胁下,清政府再次屈膝投降。


6月下旬,担惊受怕的大学士桂良,会同与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天津条约》。


在《天津条约》中,沙俄迫使清政府承认已签订的《瑗珲条约》,从此彻底霸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土地。


1859年6月,英法驻华公使以换约为借口,坚持要求军舰从大沽口、溯白河进入北京,遭到清政府拒绝。


6月25日,恼羞成怒之下,英法军舰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


经过整顿的大沽守军奋起反击,击沉了10多艘英法军舰,毙伤了四五百名侵略军。


眼看清军的火力太猛,英法联军狼狈撤出了大沽口。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国、法国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叫嚣,大声嚷嚷要“大规模报复中国,占领北京”。


1860年2月,英、法政府分别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专使,带领英军15000多人,其中法军约7000人,扩大侵华战争。


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6月,英军占领大连湾,法军占领烟台,而且封锁渤海湾,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


这一时期,清朝统帅僧格林沁认为敌人不擅长陆战,于是专守大沽,摒弃了北塘防务,这给了敌人可趁之机。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8月14 日,英法联军攻占了塘沽。


接着再次水陆协调,进攻大沽北岸炮台。


在直隶提督乐善的指挥下,守台清军英勇抗击。


但是清政府无心抵抗,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陆续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州)。


8月21日,英法联军轻轻松松就占领了大沽台。


8月24日,英法联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天津。


眼看大事不妙,清政府急忙派桂良等人,前往天津议和。


英、法提出,除了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应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


而且英法要求还各带千人兵力,进京换约。


清政府拒绝,谈判破裂。


不久,侵略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


就在这时,清朝上下慌作一团,争相逃命。


9月22日,咸丰皇帝带领后妃、大臣们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向侵略者求和。


这些强盗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又盯上了圆明园。


圆明园融合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成就,吸收了江南名胜的精髓,开辟了西式园林景区,成为当时中外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


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典范。


圆明园也是一座宝库,藏着无数珍宝和宝贵的历史资料,名人书画、金银玉器、精品瓷器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里面建着140多座亭台楼阁,到处都是鲜花古木,莺飞蝶舞,藏着无数的金银珠宝、珍稀艺术品。


10月6日晚,法国侵略军率先闯入圆明园。


他们被眼前这座巨大都宝库惊呆了,当晚见抢走了许多宝物。


第二天早上,听闻法军抢了很多宝贝,这群英国侵略军便连忙跑过来。


有一个汗流浃背的法军,正在搬着一大箱珍宝,从花园里走出来。


他兴高采烈地对英军说:“你们怎么不进来?里面宝物多着呢!”


然后又从口袋里面,拿出一根金灿灿的金条:“你们瞧瞧,这可是真正的金子。”


见到这一幕,两眼发光的英军,前呼后拥闯了进来,拼命抢夺。


圆明园里的宝贝太多了,强盗们不知道该抢什么好,他们一会儿抢金银珠宝,一会儿又抢名人书画。


若是有带不走的珍宝,就砸个稀巴烂。


为了掩盖他们的强盗行为,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纵容下,额尔金下令士兵纵火烧毁这座豪华的园林。


这群强盗们抢够了,便开始放火烧园,滚滚的浓烟遮住了蓝天,就连太阳都被浓烟挡得看不见。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昔日的皇家花园最后只剩下一堆堆碎瓦残片。


其中,300多名太监、宫女、工匠被烧死。


历史悲剧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想遭受欺凌,国家就必须强大起来!”


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亲王奕䜣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开天津为商业港口。


第二:允许中国工人出国。


第三: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第四:返还天主教资产。


第五:对英法赔款金额增加到800两白银。


国土沦丧,权益受损,清政府再次用中华民族的尊严,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