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清朝国势日落西山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却迅速发展壮大,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更加疯狂。
欧美列强,特别是发展势头强劲的英国,将中国列为侵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他们扩张中国的主要手段是:武装入侵、倾销商品和走私鸦片。
他们视中国为软弱的羔羊,随意宰割,肆意践踏中国的主权。
起初,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有很强的抵抗力。
再加上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造成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难以倾销,几乎没有市场。
但是中国的茶叶、丝绸等产品在国外很受欢迎,出口逐渐增加。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有利地位,白银内流。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外国列强心有不甘,他们早已垂涎中国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眼看普通商品无法摧毁中国的自然经济,英国侵略者就采取海盗式的巧妙手段,向中国走私大量特殊商品——鸦片。
与此同时,美国、俄国等欧美国家,也参与了这种不光彩的“贸易”。
1839年,林则徐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资产阶级异口同声地提议发动战争。
他们期待已久的借口,终于找到了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的理由。
他们试图用武力征服清政府,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1840年6月,由48艘军舰、540门大炮和4000名士兵组成的英国“东方远征军”,陆续抵达广东附近海面,紧紧封锁了珠江口。
就这样,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0—1842年)。
到了8月,8艘英国军舰,直逼天津。
直隶总督琦善不仅讨好外国人,而且在贩卖鸦片当中,也捞了不少好处。
林则徐禁烟活动,断了他的财路。
而他又跟穆彰阿关系很好,都想排斥林则徐。
琦善和穆彰阿二人一唱一和,把英国军舰直接逼到天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林则徐身上。
吓破胆子的道光帝信以为真,撤去了林则徐两广总督的职务。
不久,又将林则徐、邓廷祯等人再次革职,流放到新疆伊犁。
在穆彰阿的支持下,琦善这家伙坐上了两广总督的宝座。
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到广州上任。
琦善命令关天培“减船裁兵、解散水军”,拆除设置在海里的铁链,对英军礼遇有加,并重申以军法论处违反者。
见琦善如此这般讨好外国人,关天培气愤地离开了总督衙门。
琦善怕各路将领不听命令,又派出参军监督各地的撤防,以取悦英国人。
1841年1月7日,英军舰队直抵穿鼻洋(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深圳之间的海面),并用猛烈的炮火轰击清军。
随后三江口失陷,琦善吓得失魂落魄,赶紧与英军议定《穿鼻草约》。
《穿鼻草约》约定。
第一:香港岛及其港口割让给英国。
第二:赔偿英国 600万白银。
第三: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
第四:英国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给清政府。
琦善为了掩盖自己的卖国罪行而谎奏说:“赔偿咱们可以暂时不付,香港只是一个荒岛,英国人只是借住岛上。”
道光帝得知琦善撒谎后,下令撤去琦善两广总督的职务,并派自己的侄儿奕山前往广州接任。
英军得知琦善签署的《穿鼻草约》被废除,恼羞成怒。
1841年2月25日,向虎门发动大规模进攻。
之前在琦善撤军的命令下,虎门的防线已经很脆弱,大炮所剩无几,弹药也很少,防御工事几乎全毁。
英军很快攻下虎门的前横档、永安二炮台。
接着,英军又向虎门后面的镇远、威远二炮台进攻。
这是虎门唯一的两座炮台,由关天培镇守。
镇远和威远炮台同样兵微将寡,弹药不足,防御设施也遭到了琦善破坏。
这两座炮台失守后,关天培拔剑自杀身亡。
就英军侵略中国的时候,每前进一步都遭到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1841年5月的一天,一群英军在广州附近的三元里欺负妇女,被菜农韦绍光等人狠狠揍了一顿。
见英军狼狈逃跑,韦绍光知道这些坏人不会轻易罢休,所以他聚集了附近的村民,组织了一个5000多人的平英团。
他拉起一面旗帜,大声宣布:“请父老乡亲向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吹螺前进,鸣金收兵;脚踏故土,头顶苍天;杀绝英夷,打死无怨!”
村民们纷纷响应,三元里的喊声震天。
第二天,平英团杀死了英军的炮台。
英国将领卧乌古看到人们拿着木棍、锄头、大刀和长矛,冲杀过来。
急忙下令:“快!快开枪!”
“砰砰!砰!”
枪声响起,许多人倒在血泊中,但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继,猛扑过来。
卧乌古气坏了,留下少数士兵守在炮台,自己带领1000多名士兵反击。
韦绍光指挥平英团战而退,等退到险要之地的牛栏冈,英军只能排成狭窄的长队前进。
谁知就在这时,平英团的伏兵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
这种短兵相接,英军的枪炮很难发挥作用。
碰巧天下大雨,火药又被淋湿,他们的武器完全变成了废物。
平英团的士兵们举起长矛大刀、钉耙锄头,打死了数百名英军。
剩下的英军,只好等待炮台的留守士兵前来接应,这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1842年春,英军来到长江出海口的吴淞口,准备突破这里,进入长江。
负责驻守吴淞口,则是60多岁的老将军陈化成。
他召集官兵说:“吴淞口的东西两个炮台一定密切配合,只要打得敌人顾不上两头,咱们就能取胜。”
将士们听了这话,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场。
6月16日,英军发起猛烈攻势,陈化成沉着应战,指挥炮手先后摧毁两艘英国军舰。
不料这时,两江总督牛鉴坐着大轿子,带着一支气派的仪仗队来了。
听说陈化成打了胜仗,就急忙跑来抢功,没想到英军立即对准他的仪仗队连开几炮。
牛鉴吓得摔出轿子,连滚带爬赶紧开溜了,守卫东面炮台的将领受到影响,也跟着逃跑了。
英军看到那里没人指挥,一阵猛攻,最后占领了东炮台。
看到这一切,守在西炮台的陈化成非常生气,但他仍然继续指挥炮手开炮。
战斗越来越激烈,英军一步步逼近,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战场。
陈化成也身中数弹,最终因伤势过重,牺牲在了炮台上。
吴淞口失守,英军长驱直入,攻占上海、镇江等地,进而沿长江侵入南京江面。
身在北京的道光帝听说英国人打到南京,吓得差点要了老命儿。
可是这位昏庸的皇帝,不但不竭尽全力与侵略者决战,反而派耆英等人与英国人和谈。
在敌人大炮的威胁下,耆英等人同意了英国人的所有不合理要求。
1842年夏天,中国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江宁条约》,即是《南京条约》。
根据《南京条约》共有13款,其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战争结束,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第二:中国开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自由贸易港口。
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国可以派驻领事。
第三: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第四: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300万银元偿还商人欠款、1200万银元赔偿军费,所以共计2100万银元。
第五:英国商人进出口的关税,应该由中英双方“公正规定”。
第六: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1843年秋,代表清政府的耆英与代表英国的铺鼎查,在广东虎门又签订了《五口通商附善后条款》,即是《虎门条约》。
还有《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附《海关税则》等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这些条约不仅使中国失去了独立的司法权、关税权,而且使英国获得了最有利的待遇。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署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遭到了严重破坏,逐渐成为西方列强掠夺财富的源泉。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西方列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
然而,由于清政府一直在“战争”和“和平”问题上摇摆不定,清军战术僵化,装备落后,最终无法与英军抗衡。
从那时起,西方侵略者陆续用武力打开了我国的大门,极大冲击了清朝的封建制度,最终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