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石庵,人称“刘罗锅”,山东诸城县逄戈庄(今山东高密)人。
刘勇出生于康熙末年,他的家族十分庞大,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因此与其他人相比,刘墉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
刘墉的祖父都是朝廷官员,耳濡目染之下,他自幼便立志做官,所以更加努力读书。
1751年,刘墉考中了进士,成功进入翰林院,正式踏入官场。
所谓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头,按理说后续的道路会一帆风顺,但这句话对刘墉来说并不适用。
刚进翰林院不到三年,刘墉的父亲就因办事失职,导致自己受到牵连。
虽然后来被皇帝释放,但刘墉浪费了好几年不说,官职还是没有上升,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
经过这件事之后,刘墉意识到官场就像战场,必须事事谨慎小心。
同时若是想升官,还得抓住各种机会。
到了第二年,他的机会来了。
刘墉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由于工作完成出色,考试结束后被提升为安徽学习政。
后来更是步步升迁,从山西知府、到冀宁路台、再到陕西按察使等。
刘墉之所以能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与他在当地官方时期的政绩有关。
他担任湖南巡抚的时候,当时湖南很多地方都受灾。
尽管朝廷发放了救灾粮食,可是一旦经过贪官污吏的手,几乎所剩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受灾的地方盗贼四起。
刘墉上任之后,立即派人查明案件原因。
然后两手处理,一手捉拿贪官污吏,另一手调查粮食的储存情况。
最终使其贪官们把私藏的粮食吐出来,老百姓饿肚子的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
仅仅过了一年,湖南不仅粮食充足,而且库银也是前一年的两倍多。
百姓丰衣足食,纷纷称赞刘墉,他也因此在民间获得了好名声。
后来有一天晚上,乾隆皇帝来到午门散步。
抬头一看,只见从午门到正阳门的御道,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磨损了坑坑洼洼。
乾隆觉得有失皇室的尊严,于是下令翻新。
他任命和珅负责此事,让他制定预算,并要求在两个月内竣工。
和珅深得皇上宠信,但是贪婪成性,是一个雁过拔毛的家伙。
他奉旨之后,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又有机会发财了。
第三天早朝,和珅上奏说道:“启禀皇上,这段御道确实有失龙颜,必须全部更新。”
“由于所需的石料,必须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里采办,石匠雕刻精美,所以这个工程很大。”
“即便节省开支,至少也需要10万两银子。”
乾隆皇帝点头同意,立即批准。
过了几天,御道旁边搭建了许多棚子,并用绢布遮住了御道两侧,数百名工匠叮叮当当地日夜干活。
结果不到一个月,御道就提前竣工了。
乾隆皇帝在和珅的陪同下,果然见到御道平坦,焕然一新,大为高兴,连连赞不绝口。
第二天早上,乾隆皇帝当众宣旨:“和爱卿这次主修御道,夜以继日,既快又好,提前一月完工,劳苦功高。”
“朕赏你白银一万两,再升官一等。”
和珅嘿嘿一笑,得意洋洋,名利双收,连忙谢恩。
谁知道没过几天,刘墉无意中发现了这件事的底细。
原来和珅这家伙根本没有去房山采办石料,只是撬起了原来的石块,让石匠在反面雕刻一下。
将下面的路基平整后,一铺上去就像新的一样。
所以工期缩短,又能省钱成本,总共只花了一万两银子。
刘墉决心揭露,让和珅当众出丑。
第二天早朝,刘墉等大家进太和殿后,迅速脱下朝服,反过来穿上,然后悄悄跟了进去。
乾隆皇帝坐在九龙椅上,居高临下。
他抬头一看,突然看到一个穿着不同衣服的人,站在大臣后面。
觉得有些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是协办大学士刘墉。
乾隆心里嘀咕:“刘墉一直很注重仪表,做事小心谨慎,今天怎么将朝服穿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和珅一直暗中看着皇帝,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细节。
因为当时明确规定,如果上朝之时,朝服不正,就要判罪。
他心里偷笑:“刘罗锅啊刘罗锅,叫你老是跟我作对,这下你完蛋了。”
他故意幸灾乐祸地说:“刘大人,你今天怎么了?”
和珅这样一喊,群臣见了都为刘墉捏了一把冷汗。
奇怪的是,刘勇低下脑袋,置之不理。
如果换个别的大臣,乾隆皇帝早就龙颜大怒,立马降罪了。
不过念及刘墉一向忠心耿耿,他用责备的语气问:“刘爱卿,你怎么将朝服穿反了?出去穿好了再来见朕。”
刘墉这才恍然大悟的样子,出去穿好衣服又进来。
赶紧跪下来说:“启奏皇上,微臣今日反穿朝服,确实不应该,请皇上恕罪。”
“微臣朝服穿反,显而易见,但现在有人将御道只是翻了个面,稍加修饰,挪用公款,肆意谋利。”
“尽管发生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恐怕众人都没有察觉吧?”
刘墉的话音一落,刚才正趾高气扬的和珅,顿时像矮了一截,脸色大变。
乾隆一听,赶紧问道:“什么?你说这个御道只是翻个面铺的。”
“刘爱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快细细说来。”
刘墉大步向前,伏地奏道:“皇上,这件事是微臣偶然听说的,并已到现场调查。”
“不过,还是请皇上先问问和珅大人为好。”
乾隆皇帝暗吃一惊,便问和珅:“你还不如实招来吗?”
和坤见到东窗事件,再也藏不住了。
他连忙跪在地上说:“微臣该死,确实没有去房山采石,只是把原来的石块翻过来雕刻,重新铺好。”
乾隆皇帝听了龙颜大怒:“你这么大胆,那你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和珅唯唯诺诺地说:“一万两。”
乾隆皇帝:“剩下的九万两呢?”
“这”…和珅拼命磕头,再也答不出话来了。
刘墉说:“皇上,这还用问,剩下的银子早就进了和大人的口袋。”
“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工程,和大人竟然可以以假乱真,望皇上明察秋毫。”
直到这时,大臣们才知道刘墉穿反朝服的意图。
乾隆皇帝十分生气,可是一想到和珅跟自己气味相投,又有些离不开他。
便说道:“大胆和珅,竟敢欺君罔上。”
“朕命尽快将贪污银子退回国库,并免去你的官职一级。”
“这条御道必须按照你原来的计划重建,所需要的银子,则由你本人承担。”
“下不为例,否则严惩不贷。”
和珅只好自让倒霉,表示接受处罚,连连磕头谢罪。
纪晓岚奏道:“皇上,刘大人举报有功,理应奖赐。”
乾隆皇帝朝着刘墉笑道:“好吧,朕赏刘爱卿朝服三件。”
“不过,下次你不要再把它穿反了。”
刘墉连忙谢道:“谢主隆恩,如今御道之案已正,微臣不会再把朝服反穿了!”
还有一次,在朝堂上,大臣们正在讨论一件事。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
最后乾隆皇帝看不下去了,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场的人纷纷称赞,除了木讷的清官刘墉。
刘墉立即表示反对,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他的一举一动被和珅看在眼里,所以向皇上禀报说:“刘大人眼里没有皇上,以下犯上,罪该万死。”
群臣见状纷纷附和,对于这个多事儿的清官,大家早就看到他不顺眼了。
乾隆皇帝尽管认为刘墉说得很有道理,但他当众反驳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妥。
因此一怒之下,就说:“赶紧回去跳河自尽。”
听到皇帝这么说,大多数人估计早就自杀了。
可是刘勇不同,他知道皇上的心思,乾隆故意在“整理他”,于是打算将计就计。
临死之前,刘墉向乾隆请求:“我想先回家洗澡,然后再干干净净上路。”
听了刘墉的请求,乾隆皇帝也爽快答应了。
刘墉回到家,收拾一番,跳进一个小水坑,没多久就爬上来了。
接着,他穿着湿漉漉的官服进宫面圣。
见到刘墉还出现在自己面前,乾隆皇帝问:“你不是去跳河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刘墉委屈地说:“我已经跳进河了,但我在河里碰到了屈原的灵魂。”
“屈原告诉我,他跳进河是因为没有遇到明君,你遇到的是明君,为什么还要跳河呢?”
刘墉的话有两种意思,一方面他向乾隆皇帝指出,自己受到了冤枉,就像屈原那样。
另一方面,他间接称赞乾隆是一位好皇帝,并不会杀死像屈原这么一位忠臣。
听到刘墉连屈原都说出来了,乾隆皇帝只好“借坡下驴”,结束这场闹剧。
就这样,刘墉逃过了一劫,没有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