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躬被杀后,刘秀与刘玄正式决裂。于是刘玄派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领兵三十万,与河南太守武勃一起,共同守卫洛阳,防止刘秀进一步南下,并同时威慑关东。
作为回应,刘秀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冯异为孟津将军,一文一武,一东一西,与朱鲔、李轶隔黄河对峙。
寇恂、冯异与邓禹相比,很明显刘秀对邓禹的期望值更高,希望他能为自己平定关中,从而号令天下,所以给了他最好的兵将。
刘秀对寇恂、冯异的要求就是能守住河内,为大军供应粮草物资,仅此而已。
寇恂、冯异、邓禹就像是亲兄弟仨,小儿子邓禹从小聪明伶俐,嘴似蜜甜,老父亲希望他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寇恂和冯异就像是老大和老二,一个是快人快语,刀子嘴豆腐心;另一个则是内向老实,任劳任怨,就像一个闷葫芦。老父亲希望他们安心种田,抚养年幼的弟、妹,赡养老人,好好守住这个家,等小儿子邓禹衣锦还乡的时候,也好有个落脚的地方。
俗话说的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寇恂和冯异这两个不被看好的儿子,不仅出色完成了父亲的任务,而且在学习成绩上,也远远超过了小儿子邓禹,甚至还很可能会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刘秀马上启程,北征农民军。
寇恂训练士卒,砍伐淇园之竹,制成箭矢百余万,养马两千匹,收租四百万斛,都转运到了河北与关中前线。
为保卫河内郡,冯异则积极备战,日夜巡查前线,严密注视着洛阳方面的一举一动。冯异明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若要进攻,又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于是冯异开始策反李轶,他给李轶写信说:“我听说明镜可以照形,往事可以说明今天的道理。以前微子启离开商纣王而入周,项伯在鸿门宴上畔楚而归汉。周勃迎文帝而废少帝,霍光尊宣帝而废昌邑王。他们都畏天知命,预见了存亡的征兆,知道了废兴的道理,所以能成功于一时,垂功名于万世。”
冯异继续对李轶说:“现在关中大乱,赤眉已逼近长安,王侯离心离德,大臣各怀去意,朝纲法纪名存实亡,四方分崩离析,异姓并起,所以萧王(刘秀)不避艰险,经营河北。现今萧王英雄云集,百姓归心,季文(李轶字季文)若能觉悟成败,早定大计,就能像微子启、项伯一样成就大功,转祸为福。如等到猛将直驱洛阳,大军围城,将悔之晚矣!”
真不亏是太学高才生,冯异的书信循循善诱,情真意切。他纵论天下大势,把刘秀比作周武王和刘邦,把刘玄比作纣王和项羽,为李轶投降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但同时又柔中带刚,绵里藏针。
李轶是刘秀参加“革命”的介绍人,正是在李轶的带领下,刘秀与李通兄弟相见,才正式扛起了反对王莽的大旗。之后他又与刘秀并肩战斗,一起去郾城借兵,一起参加昆阳大战,在刀风剑雨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更始称帝后,李轶见刘演、刘秀兄弟失势,便投靠刘玄。甚至后来他还与朱鲔一起陷害伯升,致使刘演被杀。
这时李轶虽知刘玄必败,想投降刘秀,却又害怕遭到报复,心中一直惴惴不安。就像是一个在丈夫贫贱之时抛夫弃子、跟随“大款”私奔的妇女,现在年老色衰,“大款”也已破产入狱,前夫却突然发了大财,心中早已悔恨万分。
没想到曾经的“小叔子”(冯异)突然来信,要求她与前夫复婚,心里那是一阵狂喜,却还要保留几分矜持,害怕前夫瞧不起自己,从而失去最后的机会。
所以李轶嘴上既没答应,也没拒绝,而是突然之间撒起了狗粮,在“前小叔子”面前大秀她与前夫(刘秀)曾经的恩爱之情,借以试探前夫。
李轶给冯异回信道:“我是第一个与萧王策划兴汉事宜之人,那时与萧王结生死之交,同荣辱,共进退,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现在轶守洛阳,将军镇孟津,皆是要冲之地,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如若轶与萧王同心,其力足可以断金。将军请将吾意转达萧王,轶愿尽绵薄之力,以佐国安民。”
李轶自从与冯异通信之后,就不再与冯异交战。
于是冯异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向北越过天井关,进入上党郡,攻下上党两城。然后又南渡黄河,攻拔成皋以东十三个县和诸屯聚,迫降十多万人。冯异又与河南太守武勃在士乡大战,冯异大破敌军,斩首五千余级,并斩杀武勃。
李轶紧闭城门,也不相救。
冯异超额完成了刘秀交给的任务,他不仅守住了河内郡,而且在稳住李轶之后,抓住有利时机,北越太行,南跨黄河,纵横千里,杀敌无数,迫降数十万,等于是在洛阳三十万大军的眼皮底下,把其北部和东部扫荡了一遍。
由于洛阳南部为山区,西部已被赤眉军占领,在冯异的连续打击下,洛阳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我们不得不感叹,像冯异这样一个心地善良、性格温和、外表柔弱的文人,在战场上竞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冯异见其策反李轶初见成效,便把此事告知刘秀。
刘秀读过李轶写给冯异的书信后,命人抄写数百份,然后分发给各郡县,令各长官组织下属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最后再写心得体会。
这样以来,李轶投降之事在天下就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这时的李轶,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天下已没有其容身之地!
朱鲔知道后大怒,就派人刺杀了李轶。
我们是不是感觉刘秀太阴太坏了?你可以不接受投降,但也没必要把主动投降的李轶搞得身败名裂啊!他对李轶这是有着多大的仇恨啊!况且这也不符合刘秀的行事风格!
一般来说,不要说主动投降,就算是敌人城破之后被迫投降,刘秀也很少会伤其性命。
如果是因为杀兄之仇不共戴天,可刘秀后来为什么会放过朱鲔呢?他怎么就容不下一个曾经的亲密战友呢!
可是我却要说,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心中的痛只有自己才知道。
同样是受伤,如果一个是在战场上被敌人打伤,一个是在你不防备的时候,突然被亲密战友从背后捅伤,哪一个会令你更刻骨铭心!
你可能会与曾经的敌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假如你再见到这个曾经的“亲密战友”,你能做到“一笑泯恩仇”吗?
我们有可能会原谅敌人,但却很难去原谅叛徒。叛徒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敌人,这就是为何秦桧、吴三桂、洪承畴、汪精卫等汉奸或叛徒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我们仍然无法理解刘秀的做法,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做为一个中国人,你能原谅秦桧、洪承畴、汪精卫之流吗?
李轶被杀后,洛阳军中大乱,多有降者。
为了表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从而稳定军心,趁刘秀北征之际,朱鲔兵分两路,北渡黄河,分别进攻寇恂和冯异大军。
朱鲔令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率三万余人,渡河进攻温县;自己则亲率数万大军进攻平阴,以牵制冯异。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亦虚亦实,很快便攻入河内。
寇恂闻讯后,马上率军迎击苏茂,并分派属下转告各属县,立刻发兵温县。
这时天色已晚,军吏们都劝谏说:“现在洛阳兵渡河,前后不绝,应待各路援兵集结完毕后,再进军不迟。数千士兵在晚上仓促行军,有被敌军伏击包围的风险。”
寇恂回答道:“温县是河内郡的藩篱屏障,若失守,则河内郡不保。温县正如涸辙之鱼,岌岌可危,怎有时间坐等大海之水!”
于是寇恂连夜急速进军,天明之前便进入温县,坐等苏茂大军到来。
寇恂前脚刚到,苏茂大军后脚便进入温县。
天明之后,苏茂率军攻城,寇恂依靠温县坚固的城池,拼死力战,但由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寇恂渐渐不支。
这时冯异派遣的救兵和各属县的援兵恰好赶到,兵马云集,旌旗蔽野。
寇恂令士兵到城头,齐声鼓噪大喊:“萧王刘公援兵到!”
苏茂本以为刘秀已率主力北征,所以才敢肆无忌惮地进攻河内郡,现在突闻“战神”从天而降,心中大惊,于是苏茂军军心惊动,阵型稍乱。
见时机已到,寇恂立刻令人打开城门,亲率将士鼓噪而出,杀向敌营。
在寇恂和冯异及其他援军的夹击之下,苏茂军大败,狼狈南逃,苏茂这个“讨难将军”瞬间就变成了“逃难将军”。
寇恂率军一路掩杀,当到达黄河时,除少部分侥幸乘船逃脱外,苏茂军死伤无数,被俘万余人,还有数千人来不及乘船,情急之下跳入黄河,最后都被淹死了!
寇恂和冯异一样,也是文武全才,既能治理州郡,又可上阵杀敌,出将入相无所不能。他性格直率,做事果断,从不会拖泥带水。曾在耿况犹豫不决之时,从刘玄使者手中抢走太守印绶,后又斩杀王朗使者。
在温县保卫战中,寇恂如有片刻犹豫,让苏茂抢先占领温县,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寇恂和冯异的紧密配合之下,河内大地双星闪耀、固若金汤!如果“双星”双剑合璧,主动出击,那又将是一幅怎样的盛况呢!
面对朱鲔亲自率领的数万大军,冯异却显得异常轻松,他不仅分兵一部分去温县援救寇恂,还渡过黄河,向朱鲔大军发起了主动进攻。
可能是因为艺高人胆大,看样子冯异完全没有把朱鲔放在眼里,事实也确实如此,一场大战后,朱鲔军大败,狼狈逃往洛阳。
冯异率军紧追不舍,当大军追至洛阳北郊,恰好遇到寇恂率军追击苏茂而至。
于是冯异、寇恂合兵一处,在洛阳城外与朱鲔、苏茂残军再次大战。贾彊被杀,朱鲔、苏茂率残军逃入洛阳城,并紧闭城门,任凭冯异、寇恂大军如何叫骂,却再也不敢出城!
冯异、寇恂则率军绕洛阳城一周而走。“绕城一周”虽然要承担军事风险,而且没有伤得敌人一兵一卒,但它却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冯异、寇恂可以趁机观察地形,找出洛阳城防守的薄弱点,为下次进攻做准备。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完全就是冯异、寇恂对敌人的示威、挑衅、蔑视和震慑,也是对朱鲔士气、气势和嚣张气焰的重大打击。
从此以后,朱鲔再也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冯异在温和性格的掩盖之下,竞还有如此霸气的一面!
寇恂、冯异大胜之后,洛阳震恐,城门昼闭。但之前河北谣言四起,盛传朱鲔已攻破河内,刘秀听闻大惊失色。
不一会儿,寇恂捷报便至,刘秀大喜,情不自禁地对诸将说:“我早就知道寇子翼可担当此重任!”诸将皆祝贺,并趁机再次劝谏刘秀称帝。
刘秀见河内无忧,就急令冯异北上,与其商量称帝事宜。
当时前线军粮紧缺,寇恂用人力和车马转运军粮,不断送往前线,前后不绝,但诸将和百官仍仅可温饱。当时刘秀刚称帝,数次以策书慰劳寇恂。
寇恂好友董崇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当时汉王(刘邦)与项羽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征发士卒,转运军粮,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萧何,与子翼何其相似!有个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慰劳您,这是在怀疑您的忠心啊!为您着想,不如派遣兄弟子孙尽往汉王军中效力,汉王一定更加信任您。’萧何从其计,汉王于是大悦。”
董崇继续说道:“皇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您此时却占据大郡,内得民心,外破苏茂,威震强敌,功高震主,这也正是奸佞小人诬告陷害,易生祸患的时候,子翼可要以前人为戒啊!”
寇恂以为然,就称病不理政事。等光武回到河内,将攻洛阳,寇恂请求跟随从军。
刘秀于是对寇恂说:“河内郡可离不开你啊!”寇恂又多次请求,刘秀终不听。于是寇恂便命侄子寇张、外甥谷崇跟随光武为大军先锋。刘秀大喜,都命他们为偏将军。
光武功臣皆得善终,这主要是因为刘秀仁厚,但应该也与功臣们文化素质较高,能以史为鉴,皆“识时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