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扫平河内、击败谢躬之后,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第一,当时赤眉已入关,樊崇、徐宣两路赤眉大军即将在弘农郡会师。
刘秀打算在赤眉之前击败刘玄,攻取长安。可能有人会说,刘秀为什么不能等到赤眉更始鹬蚌相争、两败俱伤之时,再坐收渔翁之利呢?那是因为长安在天下的政治地位太重要了。
当时天下称帝的不少,但一般老百姓都认为,定都或占领长安的皇帝才更具有正统性。
如果刘秀能抢在赤眉之前占领长安,就能取得有利的政治地位,从而号令天下!况且刘秀家的祖坟(西汉皇帝陵)也在关中,祖宗牌位更是集中存放于长安,刘秀决不能允许赤眉破坏(后来赤眉确实毁坏了)。
第二,朱鲔、李轶率三十万大军镇守洛阳。
而洛阳与刘秀的根据地河内郡之间,仅仅隔着一条黄河,可以说洛阳与河内鸡犬之声相闻。如果有一天洛阳几十万大军渡过了黄河,则河内郡不保,刘秀“老巢”可能都会被端。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刘秀必须击败朱鲔、李轶三十万大军。就算不能击败,至少也要阻止他们渡过黄河。
第一,尤来军击败谢躬后北逃,再加上大抢、五幡等,河北北部农民军又起。
如果任其发展,将截断刘秀与上谷、渔阳的联系,河北基业也会受到重大威胁。对刘秀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后院起火,必须马上平定。
由于数次大战的损失和消耗,刘秀现在的兵力并不充足。虽然招降了大量农民军和谢躬的军队,但大部分都被刘秀遣散了。
以现在的粮草供应能力,刘秀真的养不起数十万庞大的军队,还不如让他们回家种田,发展生产。所以刘秀现在的兵力,最多不过十几万人。
结合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如果我是刘秀,面对这三个方面的军事难题,我一定会集中兵力解决一个,稳住一个,然后放弃一个,最后有条件的话再逐步解决。
但刘秀毕竟是刘秀,面对三方的军事压力,也不知道是因为以前平定农民军的战斗太过顺利,渐生轻敌之心,还是对自己及诸将的能力过于信任,他竞要兵分三路,同时出击!
兵分三路同时进攻三个强敌,这是兵家大忌!它对将领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风险也极大,如果没有韩信之才,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首先是河北农民军,刘秀决定亲自率军征讨。他有对付农民军的成功经验,这一路问题不大。
其次是河内郡。作为刘秀的后勤基地,既要保证它能源源不断地向刘秀各路大军供应粮草和兵器,还要对付洛阳三十万大军,压力非常大,一定要是能力极强的得力干将才能胜任。
刘秀于是想起了他的“组织部长”邓禹,便问邓禹道:“诸将谁可镇守河内郡”
邓禹回答说:“以前高祖让萧何镇守关中,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得以专心攻打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郡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百姓殷富,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兼备,又有治理百姓、驾驭将士之才,只有他才能圆满完成大王的任务。”
刘秀大喜,于是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刘秀对寇恂说道:“河内城池完好,百姓富裕,我将因此而成就大业。以前高祖令萧何镇关中,今天我把河内托付于公。你要安抚百姓,备足并转运粮草战马,赶制弓箭,训练士卒,防守遏制洛阳兵马,不让洛阳兵北渡就行了。”
刘秀封寇恂为河内太守后,他还要找一位既能服众,又能独立带军的优秀将领,主管军事,与寇恂一起保卫河内郡。
冯异无疑是刘秀心中的最佳人选。他曾以五城独抗刘玄数月而不败。刘秀平河北时,也曾派冯异独自领兵远赴塞外,在北平击败铁胫农民军,后又迫降匈奴于林闟顿王。
冯异不仅军事才能突出,而且深受将士爱戴,能够服众。于是刘秀又拜冯异为孟津将军,率领两郡之兵,屯于黄河北岸,与寇恂成犄角之势,共拒朱鲔、李轶大军。
现在刘秀还剩最后一个难题:谁能替他扫平关中!此人必须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和领导才能。
因为关中的“敌对势力”太强大了,有更始军、赤眉军和地方武装,人数不下百万。像吴汉这种只知杀伐,不懂安抚和分化瓦解的猛将,如果硬拼,很难圆满完成任务,甚至可能会全军覆没。
更重要的是,这位将领要独自带军远赴关中,时间可能长达数月或数年,对刘秀必须绝对忠诚!刘秀单枪匹马徇河北,最后还自立门户,一员大将率数万精兵徇关中,如果不是刘秀嫡系,谁敢保证他不会“单飞”!
综合这些条件,刘秀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邓禹。
在开国皇帝中,刘秀文治武功无人能及,但在“识人”方面,我认为他真的不如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好“伯乐”。
邓禹的政治和识人才能超强,忠心存疑(西征后屡次违背刘秀诏令),但军事和领导才能,与刘秀诸将相比,绝对是“菜鸟”级别!
于是刘秀以邓禹“沉深有大度”,令其率军西征。
刘秀对邓禹不知是因为太放心了还是不太放心(恐其能力不足),反正是给予了他最好兵将。
当时刘秀直接指挥的军队有四万多人,刘秀拜邓禹为前将军,首先中分麾下精兵两万多人给了邓禹,然后再令其亲自挑选大小将领。
于是邓禹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非赤眉军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兵西进。
有人可能会疑惑,邓禹有伯乐之才,怎么挑选的将领没有一位名将?邓禹为什么不挑吴汉、铫期、王霸等将领?
因为在跟随邓禹西征的过程中,这些将领基本上都死了,有的还反了。韩歆侥幸逃生,后来还官至尚书令和大司徒。
如果邓禹西征成功,他们还活着,谁敢说这些将领不是名将呢?车骑将军、骁骑将军、建威将军等称号可不是乱叫的,说明他们当时也是刘秀的名将。
建武元年正月,也就是刘婴称帝、赤眉弘农郡会师的时候,邓禹率军进入太行山腹地,自箕关欲入河东郡(现山西省运城市)。
更始河东都尉守关不开,邓禹率军连攻十日,大破河东都尉,获辎重车辆千余乘,进入河东郡。
邓禹乘胜围攻安邑,安邑曾是夏朝和战国时魏国的都城,现在又是河东郡郡府所在地,城池坚固,邓禹连攻几个月也未攻下。
这时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援兵赶到,邓禹围点打援,派一将军在解南大败樊参军,樊参也被杀。
于是王匡、成丹、刘均合军十余万,再入河东进攻邓禹。邓禹军大败,骁骑将军樊崇战死。
恰好当时是晚上,王匡也有轻敌之心,认为邓禹不足虑,便鸣金收兵,欲等天明再战。
诸将回营后,军师韩歆见将士们士气低落,王匡军兵势甚强,如若敌人明天再次进攻,可能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就劝邓禹趁夜撤军,等大军休整之后再战。
邓禹不听!
等到天明,王匡大军吃饱喝足之后,诸将士士气高涨,纷纷跨上战马,紧握刀剑,欲乘胜全歼邓禹军。
但王匡今天不知吃了什么药,记忆力好像变强了,在这紧要关头,他突然大叫一声“不好”:原来他想起了今天是“六甲穷日”!
我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所谓“六甲”,就是以“甲”开头的六个连续日。“六甲穷日”就是这六天中的最后一天。按照当时迷信的说法,这一天要忌刀兵,就像现在很多地方有“春节不扫地”、“正月不理发”的习俗一样。
封建迷信害死人,此话有时真的不假。可能是害怕神灵报复,也可能是害怕晦气缠身,王匡竞下令三军勿动,放下刀剑,在大营休息一天,等过了“六甲穷日”,再上战场杀敌!
趁王匡“六甲穷日”休战的大好时机,邓禹被冲得七零八落的残军陆续回营。邓禹连忙收集士卒,抚慰将士,整理军备,修复军营。
第二天天刚亮,邓禹令将士早早吃过饭,便让他们手拿兵器,埋伏于军营两侧,翘首以待王匡大军。
果然不出所料,王匡令全军尽出,直扑邓禹军营。进营之后,王匡军见空无一人,以为敌军已逃,便放松了戒备之心,纷纷大抢“战利品”。
这时邓禹军突然奋起,杀向敌军。王匡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王匡等将领连忙弃军逃走,邓禹亲率骑兵急追,生擒了刘均及河东郡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缰,后来皆斩之。还获得大量印绶、兵器及粮草辎重,于是邓禹尽平河东郡。然后邓禹承制拜李文为河东郡太守,又把各县县令换了一遍。
这一月,刘秀在河北鄗县称帝,听闻邓禹河东大胜,便让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位列三公。
刘秀给邓禹下达诏令说:“制诏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孔子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日益亲近。’汝斩将破军,平定河东,功效尤为显著。如果百姓不亲,仁义不显,你做为大司徒,应该对百姓施行五教(仁、义、礼、智、信),而五教的根本在于宽仁。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汝为酂侯,食邑万户。”
邓禹当时年仅二十三岁。想李广当年,一生为国奋战,尚不能获得一个没有封地的关内侯!而邓禹如此年轻,不仅受封万户侯,而且位列三公!这是因为能力呢,还是因为命运呢,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刘秀诏封邓禹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既是在表彰邓禹的大功,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是在对邓禹进行“敲打”!
邓禹西征以来,斩将军樊参、刘均,斩河东太守杨宝,斩中郎将弭缰,而且这都是生擒之后的杀降!更始、赤眉诸将如此众多,你怎么可能杀完。
杀降的恶名传出后,等于是断绝了敌人的投降之路,反正都是死,他们一定会拼死力战,这就大大增加了平定关中的难度。
刘秀封邓禹为大司徒,让其教化万民,心存宽仁,还把他说成是自己的颜回,实际上这都是在告诉邓禹:要心存宽仁,万不可杀降!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河东之战。
有人认为,它充分展现了邓禹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强的战斗意志。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河东之战太具有偶然性,没有示范性和代表性。恰恰相反,它反而展现了邓禹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固执、自以为是。
我们不能过分依靠别人的失误来获得成功。就像是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你赢了,但赢球的原因却是因为对方踢进了一个乌龙球(对方队员不小心把球踢进了自家球门)。你不能指望对方每场都失误,且每场都进乌龙球!
在河东之战中,面对强大的敌人,邓禹军已被打乱,士气也及其低落,韩歆建议暂时撤军,我个人认为是正确的。
如果那一天不是“六甲穷日”,或者换成其他将领,他们偏不信邪怎么办?邓禹军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虽然最后邓禹伏击王匡的战术非常高明,但那都是建立在王匡愚蠢的低级失误基础上的,非常具有偶然性,它根本无法证明邓禹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对于杀降这件事,面对刘秀的谆谆诱导,邓禹也没听进去,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愿意听,后来也让自己的大将和众多士兵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