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铜马后,刘秀又将利剑指向了河内郡。
河内郡在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南迫洛阳,西窥三辅。若战不利,只需派两将军,分别扼守太行隘口与黄河天险,河北可保无忧,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河内郡现在主要有两股重要势力:一是刘玄任命的河内太守韩歆与颍川太守岑彭。二是青犊、赤眉、尤来等农民军,人数大概有十几万人。
对于农民军,刘秀并不担心,他已有对付他们的成功经验,“铜马帝”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韩歆则不同,他效忠于刘玄,如果谢躬知道刘秀要攻打他,肯定会阻止刘秀南下。
于是刘秀想了一个一箭三雕之计,不仅成功骗过了谢躬,从而顺利南下河内,而且为后来消灭谢躬、韩歆、农民军三股势力,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刘秀给谢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准备到河内郡射犬攻打青犊军,一定能打败他。尤来军定会惊恐北逃。以谢尚书之威力,击此流寇,定不费吹灰之力!”
谢躬大喜,便同意了刘秀的建议。谢躬心想,我正欲灭河内之贼,唯恐力不足,还恐你刘秀在背后偷袭!现在你们鹬蚌相争,等两败俱伤之时,我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我经常听别人说,凡是被骗的,大都是想占小便宜的人。天上怎么会凭空掉馅饼,而且这个馅饼还是敌人故意扔给你的!谢躬肯定忘记了这样一个俗语(不知当时有没有):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谢躬之妻知道这件事后,便对谢躬说:“刘秀不听诏令,又杀陛下牧守,抗旨征调幽州大军,其自立之心天下皆知。况且您与刘公素来不和,怎能信其虚言,而失戒备之心,定会为其所害!”
不知是出于女人的直觉还是猜测,反正与谢躬相比,我觉得其夫人倒更适合担任尚书令。
虽然在史书中她只留下了这简短的几句话,却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婆的话有时还是需要听的,头发长见识也不一定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家只是没有遇到好的平台而已!遇到这样一个贤内助,谢躬却没有好好珍惜,终没有听从夫人之言!
在谢躬的“热烈欢迎”之下,刘秀率领大军,顺利经过谢躬占领的魏郡,到达河内郡的射犬。刘秀也没“食言”,他立刻在射犬与青犊军进行了一场大战。
战斗从早晨一直进行到中午,刘秀传令贾复说:“将士们都饿了,吃过饭再打吧!”
贾复却说:“饭且放下,打败敌人再吃不迟!”
于是贾复跨上战马,又冲入了敌阵。贾复所过之处,众皆披靡,不久青犊军大败而逃。等贾复回营,饭还冒着热气(这是我猜的)!诸将都非常佩服贾复的勇敢。
我感觉贾复与青犊军的这次战斗,有点像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我们能充分看出贾复和刘秀两个人的性格。
第一,贾复很猛,但他的猛与刘秀众多猛将还有细微的不同。吴汉是猛中带狠;李忠和耿纯是猛中带刚,宁折不弯;铫期是猛中带勇;而贾复则是猛中带蛮!
贾复打仗的时候,眼里只有面前的敌人,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不管身后和左右的敌人。也就是说,他善于进攻,但不善于防守,打起仗来很容易受伤。后来他就成为刘秀诸将中最“容易受伤的男人”。
第二,在这次战斗中,我感觉刘秀一点都不上心,像闹着玩似的。在战斗进行的关键时刻,他竟然让将士们回家吃饭!
这也正好反映了刘秀的作战风格:与贾复相反,他不喜欢互有伤亡、死缠烂打式的“兵力消耗战”;更喜欢突然袭击、两面夹击、四面包围,用最小的付出收获最大的战果。
同时刘秀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农民军只是他的挡箭牌和开胃菜,刘秀不想在此消耗更多的时间和兵力;河内郡太守韩歆才是他的正餐和主要目标!
刘秀在射犬击败青犊军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立刻调转枪口挥师怀县,直取河内郡太守韩歆。
韩歆力战,以抗刘秀。
刘秀的大哥刘演因对岑彭有救命之恩,所以岑彭极力劝说韩歆归附刘秀,韩歆不听。
刘演被杀后,其将士被刘玄收编,岑彭于是被归属于大司马朱鲔麾下,并担任校尉。
后来,岑彭跟随朱鲔平定淮阳郡,朱鲔举荐岑彭为淮阳都尉。刘玄又令张卬和徭伟镇守淮阳。不久,徭伟反,进攻张卬,张卬败逃。
岑彭又引兵攻徭伟,徭伟败,岑彭因功被升为颍川太守。
这时“红孩儿”刘茂趁机占领颍川郡。岑彭无法上任,无奈之下,岑彭便带数百人去河内郡投靠同乡韩歆。
韩歆怎么会是刘秀对手!几场战斗下来,刘秀大军便进入怀县,韩歆固守城池。不久刘秀至怀县,下令攻城。在城将被攻破之时,韩歆无奈投降。
当得知岑彭曾屡次劝降而不听,刘秀大怒,欲斩韩歆。在即将行刑时,刘秀又召见岑彭。
岑彭说:“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急,权臣放纵,四方蜂起,群雄争霸,百姓无所归命。今大王平河北,开王业,此乃皇天佑汉,百姓之福也!承蒙司徒刘公(刘演)救命之恩,尚未报德,即遭祸难,彭永恨于心!今又遇萧王,愿生死相随!”
看到岑彭,刘秀便想起大哥刘演,大为感动,禁不住上前深深拥抱住了岑彭!
岑彭又趁机对刘秀说,韩歆乃南阳名士,杀之无益,不如用之!刘秀便急赴刑场,对韩歆一番宽慰,并命其为邓禹军师。
刘秀刚收岑彭、韩歆两员大将,刘隆又来投。
刘隆父亲参与刘崇起义,被王莽灭族。刘隆当时因未满七岁,幸免于难。
年纪稍大,在舂陵刘氏资助之下,刘隆去长安游学。刘玄称帝后,便拜其为骑都尉。
听说刘秀在河内,刘隆立刻孤身北上,渡过黄河,追刘秀到射犬。刘秀仍封其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占据洛阳的朱鲔、李轶。
李轶大怒,便收刘隆妻、子而杀之。刘隆真够不幸的,才刚二十出头,便经历了两次灭门之祸!
收服岑彭、韩歆后,刘秀终于腾出手来,于是他又回师射犬,以耿纯为先锋,铫期押运粮草辎重,要彻底降服青犊、尤来等农民军。
自征铜马以后,刘秀与农民军数次大战,估计已彻底惹恼了他们。与以前从不主动招惹官军不同,这次青犊军开始主动进攻刘秀。
由于“铜马帝”战神之名享誉河北,青犊军开始把进攻目标定在实力相对较弱、包含老弱妇孺、又突飙冒进的耿纯家族武装身上。
一天晚上,青犊军趁夜偷袭,耿纯大营突然箭如雨下。
耿纯令将士做好防护,坚守勿动。然后选死士两千人,俱持强弩,衔枚夜行,绕到青犊军背后,万箭齐发。
贼大惊,四处奔走。耿纯率军乘胜追击,遂大败青犊军。天明之后,耿纯连忙骑马告知刘秀。
刘秀率诸将来到大营,慰劳耿纯道:“昨天晚上还好吧!”
耿纯回答道:“赖明公威德,将士多无碍,并幸获大胜!”
刘秀又说道:“深夜敌势不明,大军不能轻举妄动,所以没有相救 ,将军不会怪我吧!”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领导大都会说:“昨天晚上睡得太死了,没有听到敌人偷袭。”然后再怒斥左右,埋怨他们没有叫醒自己,从而让爱将身处危险之中。这也会让属下心里好受些。
这下可好,原来领导早知道属下被敌军偷袭,却为顾全大局,故意不来相救,这怎能不让属下伤心甚至寒心呢?刘秀也太“老实”了吧!
其实这也正是刘秀的魅力所在:他很坦率,虽然有时坦率得让人受不了!对敌人(铜马)尚能推心置腹,何况是自己的爱将呢?它也是刘秀能够吸引众多将领来投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秀最后说道:“大军进退无常,危险众生,伯山宗族不可都留于军中!”刘秀于是把耿纯族人安排在常山郡蒲吾县,令一族人为县令,耿氏族人从此在此安顿下来。
刘秀为什么不把耿氏族人安排在家乡宋子县!其实这也正是刘秀的高明之处。
耿氏善战,在宋子县势力庞大,关系盘根错节。如果让他们回到家乡,岂不如虎入山林!耿纯在“中央”执掌兵权,其族人又在“地方”称霸一方,尾大不掉之势瞬间可成,这当然是刘秀不愿看到的。
刘秀手下猛将如云,又各带私兵,为什么他们始终没对他形成大的威胁?这与刘秀出神入化又天衣无缝的政治手腕是分不开的,他驾驭诸将的技巧和能力,在整个封建社会无人能出其右!
刘秀曾经是一个农民,又做过商人,他深知粮草对一支部队的重要性。在战斗中,刘秀经常拿粮草做文章,多次让敌人不战而降。
农民军经过多次失败的教训后,也变聪明了,开始以刘秀为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袭击刘秀的粮草辎重,并且还差一点成功!
铫期与农民军力战,身受数处刀伤,鲜血几乎染红了整个铠甲,仍手杀数人,不愿退缩。后来刘秀援军赶到,农民军败逃。
对耿纯和铫期的这两次偷袭,农民军虽然都失败了,但战术还算成功,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可是这已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
刘秀随后率领大军,一举击溃了青犊、赤眉别部、上江等联军主力。
不出刘秀所料,尤来军见状后,便惊恐北逃。
刘秀也不着急,便不慌不慌地在后“追赶”,一路稳稳当当地把他们“送”进了谢躬的“口袋”。
尤来残军被刘秀追至隆虑山。谢躬大喜,令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带领少量兵马守邺城,自己亲率主力截击尤来军。
谢躬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心想刘秀在弹指之间,征服数十万铜马军,现在“几个”败逃的尤来毛贼,怎么会是我数万装备精良、粮草充足的正规军对手!说不定他的心里面还有点“感谢”刘秀呢!
但战斗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由于尤来军后有刘秀追兵,前又遇谢躬堵截,而且还没有粮草,几乎被逼上了绝路!他们拼命死战,瞬间被激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谢躬军大败,被杀死数千人。谢躬带领残兵败将无奈向邺城逃去。
有人说刘秀之所以能够称帝,是因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强大的对手。我认为这个判断是不对的。
从“隆虑山之战”可以看出,为数不多的尤来残军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何况数十万铜马大军呢?
农民军就像是生活当中的“老实人”,只要有口饭吃、有路可退,在遭遇强敌的时候,他们是决不会拼命死战的!可一旦被逼上绝路,要为生命而战,其战斗力是不亚于项羽大军的。
江苏昆山的“老实人反杀龙哥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刘秀与其打起仗来,之所以看着轻松惬意,因为刘秀从不去激发农民军的战斗意志:断其粮道,但决不断其逃路;四面包围,但会留一缺口;如果他们既没有粮,又不能逃,刘秀一定会给他们留着投降免死甚至封官这条路!
谢躬前脚刚离开,刘秀便令吴汉和岑彭率军袭取邺城!
吴汉命一能言善辩之士对陈康说:“上智之人从不身处危险之中;中智之人能令危险转为大功;下愚之人则安于危险,自取灭亡。是否危险,在人不在天,公不可不察。”
吴汉辩士继续说:“如今长安败乱,四方云扰,公所闻也;萧王兵强马壮,百姓归心,公所见也。谢躬内背萧王,外失众心,公所知也。今公居孤危之城,待灭亡之祸,难道要为残害忠良、荼毒百姓之人(刘玄)尽忠守节!”
辩士最后说道:“公不如打开城门,迎接萧王大军,转祸为福,免下愚之败,收中智之功。”
于是陈康收刘庆及谢躬妻、子,开门迎接吴汉、岑彭。
等谢躬从隆虑山回到邺城,不知陈康已反,乃率数百轻骑入城。
吴汉伏兵收谢躬,余众皆降。
当谢躬夫妻二人最后一次见面,我想谢躬一定会想起夫人经常规劝自己的金玉良言,恨自己不听夫人之言,但天底下可没有后悔药!
吴汉最后亲手击杀了谢躬,然后又令人杀死了刘庆及谢躬妻、子!女中豪杰就这样香消玉损了!
谢躬被杀后,马武可能知道吴汉是个狠人,有杀降的恶名,他没有就近投降吴汉,而是带领余众,纵马奔驰数百里,至射犬投降了刘秀。
刘秀从不杀降,而且与马武有故交,见马武来投,非常高兴,便为马武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在宴会上刘秀向诸将介绍马武,马武则小心翼翼,不停地为刘秀及诸将斟酒!刘秀更加喜欢,便令他仍带领其旧部归邺城。
马武连忙叩头推辞,表示只愿孤身跟随刘秀,不愿领兵,更不愿带领旧部。刘秀越发地喜欢他了!
马武从外表和性格上来看,就像是张飞一样的大老粗,实际上却是粗中有细!
做为一个带着部队来投的“新人”,对马武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要让刘秀及诸将相信:我马武是真心的!要证明这一点的最好办法,就是低调隐忍、主动交出兵权!
至此,刘秀云台二十八将全部归位!
谢躬失败后,冀州牧庞萌也归降了刘秀。至此,刘玄在河北的势力被刘秀连根拔起、彻底逐出了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