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199字 发布时间:2023-08-28

乾隆时期,扬州活跃着一批书画家,他们突破了当时僵硬的绘画风格,自发地为我国绘画界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血液。


其中,以“扬州八怪”最为著名,郑板桥是“八怪”中最著名的人物。


郑板桥(1693—1765年),字燮,字克柔,清代著名的画家,喜爱画兰、竹、石、松、菊,尤其擅长画兰、竹。


要是小贩、牧童来找他求画,他不收银子,提笔就画。


如果有钱人来求画,就算拿出再多的银子,他也不予理睬。



有个大盐商听说后,知道自己求不来画画,心里很担心。


府里有位师爷看出主子的心思,就给他出一个主意。


这一天,郑板桥去郊区散步,看到一片绿竹林,一间简朴的木屋前,一位老头正在喝酒,旁边有一个孩童正在炖着狗肉。


老人见有客人来,热情地上前打招呼,郑板桥也不客气,就坐下来喝酒吃肉。


两人喝得兴起,郑板桥抬起眼睛,扫了扫房子,说:“为什么老先生的房间里没有挂幅画呢?”


老人回答说:“我很喜欢画,但是没有闲钱去买。”


郑桥板又问:“那你家里有纸笔吗?”


“这个当然有。”老人说着,叫孩童拿笔墨纸砚。


郑板桥趁着酒兴,挥笔泼墨,很快画好了一幅画。


提笔签字时,他问老人的名字,老人说了之后,郑板桥有点惊讶。


便问道:“你怎么和城里那个大盐商的名字一样?”


老人嘿嘿一笑:“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也许是巧合吧!”


郑板桥没多说,欣然题上落款,说:“就当是奖励老先生的酒肉吧!”


这幅画很快就挂在了大盐商家里,郑板桥知道自己中了计,但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尽管郑板桥才华横溢,可是他并没有少年得志,直到45岁才考中进士。


后来也只做了两任知县,便因不勾合于黑暗的官场,最后被迫辞官。


《题兰竹图》的故事,讲述了他的经历。


郑板桥考中进士后,先是被派往山东范县做知县。


由于他为人正直,很快就得罪了上级。


有一次,省城济南的上级官员,请他到趵突泉吃饭。


因为久闻郑板桥的诗名,便叫他赋诗一首,以此助兴。


郑板桥不假思索一番,就脱口而出。



“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


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



这是在暗讽他的上级官员为官昏庸,弄得不欢而散。


不久,上级找了个借口,把他调到了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的潍县做知县。


郑板桥到潍县后,发现县衙围墙上有许多小洞,便向周围人们打听原因。


原来前任县官非常贪婪残暴,百姓听说又要来新县官,于是就在墙上打了很多小洞,说是放走前任县官的坏毛病。


郑板桥听到这一切,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谁知天空不作美,就在这一年,正好赶上荒年。


潍县本来就穷,这样一来,老百姓的生日子更加没法过了。


他们背井离乡,到处乞讨,有些地方甚至有吃人的悲剧。


郑板桥来不及向上级报告,果断决定打开官府的粮仓,救济灾民。


当时的封建王朝,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打开官府的粮仓都要向上级申请。


因此,有人好意劝他说:“开仓散粮是一件大事,应该向上级申报批准。”


“如果上面不同意,我们可担当不起,性命不保呀!”


郑板桥从容地回答说:“救灾如同救火,若是继续等待上级批准,老百姓都要饿死了。


“你们放心,一人做事一人当,一切后果由我一个人承担。”


看到他这么说,县里的官吏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他们和郑板桥一起打开官仓,向百姓散发救济粮。


没过几天,民心逐渐安稳下来了。


郑板桥还让城里的富商大户拿出粮食,开办粥场,煮粥施给这些灾民。


就这样,他冒着丢官和杀头的危险,挽救了潍县一万多个灾民的生命。


但是到了第二年,又是一个欠收之年。


官府的仓库已经粮食不多,郑板桥只好变卖自己的家产。


从其他地方买来了粮食,分发给百姓,还借钱给灾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经过郑板桥的努力,人们安全度过了第二个灾年。


到了第三年,这场灾难终于熬过去了。


潍县的百姓个个都很感激郑板桥,他们都说:“郑大人拯救了我们全县人的性命,真是一位难得的好官呀!”


郑板桥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由于他为人太过耿直,不仅不会取悦上级,还时不时揭露他们的毛病。


所以上级官员以擅自开仓救灾、涉嫌腐败的罪名,罢免了他的官职。


郑板桥早已经厌倦了官场生活,因此也不在乎丢失官职,但他对强加给自己的贪污罪名,实在是愤愤不平。


在卸任之前,他为潍县百姓做了最后一件好事,就将他们的借劵全部烧毁。


离开这里的时候,郑板桥只用了三头驴子,自己和随从各骑着一头,另一头驴子背着自己的琴和书。


就这样,他两袖清风离开了官场,这给那些诬告他贪污的官吏,给予了极大的讽刺。


潍县的老百姓听说郑板桥要走了,从各地来给他送行。


看到街道两旁送行的百姓,个个泪流满面,郑板桥本人也忍不住留下泪水。


他拿出自己的两幅画,送给当地两位老者,留个纪念。


一幅画着竹子,另外一幅画着菊花。


他用这两种象征坚定正直的植物,展现了自己高清亮洁的品质。


老者请他赋上一首诗,郑板桥立即在上面题道。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意思是:“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自己以两袖清风离开了潍县,心中并没有什么羞愧的,反而感到自豪。


他决心彻底离开污秽的官场,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文人。


从那之后,郑板桥再也没有涉足官场。


回到家乡后,他靠卖书法和绘画为生,过着贫穷而有趣的日子。


郑板桥离开潍县后,为了感谢这位造福一方生民的县官,当地人专门为他修建了生祠。


可以说,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也可以称之为一绝。


郑板桥的诗、书、画,堪称三绝。


他凭借自己的真情技艺,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现实感强、寓意深远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