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万历朝鲜战争的胜利时大明帝国最后的荣耀,然并卵,此时大航海时代到处殖民的欧洲人也在远东地区不断作恶,老牌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逐渐走向衰落,新崛起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开始取代它们的位置,天启至崇祯年间,大明帝国沿海地区的民兵还在澎湖,料罗湾等地多次击溃了鼎盛期的荷兰殖民军,甚至生擒并且斩杀了荷兰舰队司令Christiaen Francx等人,1637年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还用民兵还在广东揍了一顿初出茅庐的日不落英国佬。在西方殖民军面前,大明帝国一直占据上风。
万历朝鲜战争对东亚三国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战场的朝鲜在战争中损失最大,数百万平民百姓被鬼子屠杀或者掳掠,耕地也被破坏严重,大多田地荒废,战后数十年人口和耕地都没能恢复,城市面积也被迫缩小,军队如同虚设,虽然在战争中收留了很多日军降兵作为部队,但是没嘛卵用,面对女真人也是力不从心,甚至布占泰的海西女真一度打破了朝鲜边军,朝鲜军都没能夺回边境。
明军在战争中损失无疑是最小的,但是由于当时大明帝国内部派系斗争,丁应泰和主和派联手诋毁东征明军,后世的满清也趁机用这些抹黑明朝,满清编纂的《明史》扯淡明朝为救援朝鲜死亡了数十万人,直到丰臣秀吉去世,明朝才从这场灾祸中挣脱 出来。然而明军前后两次东征一共也就动用了十余万,这其中有很多还是重复的,所谓的死亡了数十万人,莫非大明人均亡灵法师?更何况,丰臣秀吉没死的时候就被明军捶的一路败退,最后临死前已经想直接撤军回国了。至于明军的损失,把所有的主要战斗加起来算,明军损失总计也就一万两千余人,小规模战斗明军损失寥寥无几。战斗减员也就不到一万三,即使加上疾病等非战斗减员,总计也不过15000上下,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并不是多大的损失。至于日军损失确实是笔糊涂账,很多战斗日方都没有记载自己损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仅文禄之役,日军减员就超过了5万,庆长之役虽然很少记载具体损失,但是可以确定仅仅第一次蔚山之战,日军损失至少二万二,仅这一场战斗的损失就远远超过了明军在战争中的所有损失。其他大多数战斗中,日军的损失也不会小,明军和朝鲜军当中也都留下了数百甚至数千人的日军降兵,后世日本甚至有书籍声称日军总计损失14万人。
前面说过,日本在丰臣秀吉死后,政权走向分裂,关原合战爆发,因为大批经验丰富的日军精锐死在朝鲜,损失惨重,再加上内部分裂倒戈,拥护丰臣家的西军一败涂地,获胜的德川家康建立了江户幕府,选择和大明修好,1615年,德川家康的部队攻克了丰臣家最后据点大阪城,丰臣秀赖自杀,丰臣家从此绝后,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这场战斗日军的军事素质比起朝鲜战争时大幅度下降,可能是承平日久的原因,而后来的岛原之乱中,镇压的日本武士甚至很多就没摸过兵器,导致一度崩溃,甚至不得不请荷兰人帮忙开炮,可以说相当丢人。江户时代的日本暂时走出了战国那种穷兵黩武的体制,不久后开始了闭关锁国,除了和东亚几个国家以及荷兰人贸易以外几乎很少和外界接触。不过,日军从朝鲜掳掠了大量学者,工匠,这些人让日本在江户时代的文化和技术方面有了新的飞跃,然而在江户时代仍然有一些鬼子学者鼓吹丰臣秀吉的侵略行为,自古以来它们的野心一直不减,直到近代明治维新后再次开始实施,这之后的事,大家一清二楚。
大明帝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维护了自己的地位,朝鲜战争结束后,万历皇帝还一次性动员了24万大军由兵部右侍郎李化龙率领,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眼里丰臣秀吉统一的日本这个一流强国带来的威胁还不如区区一个播州土司(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杨应龙给明军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日军),但是实际上,大明在战争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派系斗争,军队私人化逐渐严重,各派争权夺利甚至坑队友,这点在后来不久的明清战争中再次暴露无遗。最重要的一点是,万历三大征虽然全部胜利,不仅如此还在西南击溃了鼎盛期的缅甸东吁王朝,在西北又对蒙古各部打出了湟中三捷,但是可以看出此时大明帝国已经难以同时在两线作战,只能集中十几万二十余万兵力在其中一处,来回调动,这对于可能已经有上亿人口的大明帝国来说已经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实际上早在张居正死后,大明帝国就已经走向了下坡路,万历中期的明军早已比隆庆至万历初期军事素质大幅度下降,只是潜在的风险被连续的胜利掩盖了而已。
此时的大明帝国虽然对外战争连续胜利,但是由于万历怠政,和大臣们怄气,官僚系统几乎陷入瘫痪,很多机构大量缺人,行政效率大大受到影响,万历三大征总共耗费了超过1000万两白银,本来应该想办法充实国库的万历皇帝却仍然不断增加额外开支,导致国库逐渐空虚,不仅如此,明代后期爆发了人类进入文明以后最严重的小冰河期,导致饥荒四起,流民遍地,不久后又爆发了高淮乱辽的事件,民心逐渐丧失。有些居心叵测的玩意儿为了抹黑明朝尬吹日本把明朝衰落的原因都推给了万历朝鲜战争,然而实际上,单纯这一场战争对大明帝国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相对于内部党争问题和各种天灾人祸,区区朝鲜役的这点影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此时建国230年的大明帝国的确已经出现了衰落的征兆。
大明帝国的衰落和朝鲜的崩溃让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路上没了阻碍,最终这个曾经给大明当带路党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公开反叛明朝,并且向大明帝国发起进攻,大明帝国虽然派去了八万余精锐联合朝鲜人一起平叛,这些人有很多就是参加过朝鲜抗 日的明军,包括在蔚山外围大破日军逼的加藤清正差点自杀的杨镐,以及围堵小西行长的刘綎,收复开城的李如柏等人,但是由于准备不足及内部配合等原因,明军一败涂地,损兵三四万人,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短时间内难以缓解,从此被迫转攻为守,而明清战争爆发后,大明连续战斗失利,耗费白银无数,国库空虚,再加上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小冰河期导致收成不足,饥荒遍地,大明为了应对战争不断收税,贪腐现象也日趋严重,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民心尽失,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人纷纷率部起义,各种天灾人祸叠加逐渐拖垮了大明帝国,最终在1644年,这个华夏历史上从不和亲从不割地赔款的对外最强硬的封建王朝走向了灭亡。
趁机捡漏入关的满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疯狂打压大明先进的科技,压制华夏文明科技和文化发展,闭关锁国,导致华夏文明进入了一段数百年的科技落后的黑暗时代,最终在近代受尽屈辱,直到1945年我们才再次取得了抗 日战争的胜利,1950年,先辈再次跨过鸭绿江,中朝再次联手在朝鲜战场对抗华夏文明最强大的敌人,击溃了鹰酱为首的17个堂口,重新成为了东方猛虎,这个时候,万历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350多年。
直到现在,华夏文明正在复兴,仍然在对抗这个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手,我们也很难说哪一天才能重回自己原来的位置,让所有外族蛮夷对华夏文明恭恭敬敬。但愿所有华夏儿女都能铭记万历皇帝的那句斩钉截铁的话:跳梁者,虽强必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