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的文人,一方面采取招抚的措施。
另一方面,对于不服从统治的人,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
就在康熙皇帝即位的第二年,有位官员向朝廷告发说:“浙江湖州学者庄廷鑨,他私下召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包括攻击清朝统治者和使用南明年号的语句。”
那时候,庄廷鑨已经病逝,于是朝廷下令将庄廷鑨开棺戮尸。
他的儿子和写序言、卖书、刻字、印刷、包括当地官吏,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
这个案件,一共株连了70多人。
1711年,又有人告发说:“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中,有对南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并使用了南明永历帝的年号。”
因此朝廷下令将戴名世打入大牢,判处死刑。
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戚、朋友和刻有他文集的人,高达300多人。
由于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所以被称之为“文字狱”。
康熙皇帝死后,他的第四个儿子雍正即位,是为清世宗,又称雍正帝。
雍正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更加严重。
有一次,江西考官查嗣庭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考题,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
但是有人说查嗣庭有别用心,因为“维”字有点像是“雍”字,“止”字像是“正”字,暗示要砍雍正皇帝的人头。
雍正皇帝一听,龙颜大怒地说:“好啊!你不是要砍我的头吗?那我就先砍你的头!”
查嗣庭被关进大牢,最后死在监狱里。
在这些文字狱的案件当中,吕留良的事件最为著名。
吕留良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所以就在家里收学生教学。
有人建议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坚决拒绝了。
官员劝他不听,威胁他也没用。
后来吕留良干脆跑到寺庙,剃光了头当一名和尚,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
吕留良当了和尚后,躲在寺庙里著书立说。
书中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之后,没有流传出去。
1683年,吕留良去世,这些书就更没人注意了。
湖南人曾静偶然看到吕留良的文章,非常钦佩吕留良的学问。
就派了一名叫张熙的学生,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家乡浙江,打听他生前遗留下的手稿。
张熙一到浙江,不仅打听清楚手稿的下落,还找到了吕留良的两名学生。
张熙和他们谈话,志同道合,很合得来。
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邀请两人见面,四人谈论清朝的统治,都十分气愤。
四人就暗中商议,如何推翻清朝,也知道光靠几个读书人成不了大事。
后来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的兵权。
因为他在讨伐边境叛乱的时候,立下了战攻,所以受到雍正帝的重用。
曾静在想,如果能说服岳钟琪反清,成功将会有很大的希望。
于是曾静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
岳钟琪接见张熙,拆开信件,里面劝他反清。
岳钟琪大吃一惊,就问张熙:“你是从哪里来的?你敢给这样一封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面不改色地说:“将军和满清是世仇,难道你不想报仇吗?”
岳钟琪说:“这话从哪说起?”
张熙说:“将军您姓岳,是南宋岳飞的后代。”
“如今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当年岳王被金人和秦桧勾结害死,千古奇冤。”
“现在将军手中兵强马壮,这正是为岳王报仇的好机会。”
岳钟琪一听,立马翻脸,吆喝一声,命人将张熙打进监狱。
并且要求当地官员审问张熙,追查是谁指示他的。
张熙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折磨,但他没有招供,说:“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想问指使我的人,门都没有!”
岳中琪知道张熙是个硬汉,光靠来硬的恐怕治不了他,就想出另一种软的办法。
第二天,他把张熙从牢里释放出来,秘密接见了他。
岳中琪假惺惺地说:“老兄莫要见怪,昨天的审问,只是一种试探。”
“嘿嘿,我听了你的话,十分感触,决心起兵反清,希望你帮忙出个主意。”
张熙一开始不相信,可还是禁不住岳钟琪的连哄带骗,这家伙还发起了毒誓,张熙这才相信了他。
谁知张熙这家伙什么都说,把自己老师曾静交代的话,全部抖了出来。
岳钟琪得到了张熙提供的信息,一方面派人去湖南捉拿曾静。
另一方面,他立即写了一道奏章,向雍正帝报告了曾静和张熙如何谋反情节。
雍正帝看了奏章,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将曾静、张熙押送到京城,严刑审讯。
这时候,张熙才知道自己被岳钟琪骗了,想不招也不行了。
雍正帝命人继续追查,知道曾静和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
就这样,案件就涉及到吕留良的家人。
原本吕留良早已经死去,雍正叫人刨开吕留良的坟墓,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
许多崇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了牵连,重则砍头,轻则发配边疆充军。
像这样的案件,确实是由反对朝廷的活动造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一句诗,甚至一个字也惹出大祸。
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中,把陛下的“陛”字,误写成“狴下”,这个字是传说中的兽名。
雍正帝看到了这份奏章,立即将徐骏革职。
后来又派人查了一下,结果在徐骏的诗集里发现了两首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挑剔说这“清风”是指清朝,这样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重罪,最后被判处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