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领主虽然拒绝了对手的和平建议,却对志在必得的军队将领下达坚守营地的严令。根据探报,沃克斯迈尔正在向联合成员提出和平的主张,并打算以援助之名而为他们提供物资补给。
不仅如此,沃克斯迈尔还以边界封锁为由,希望由东方的车队来运输本国的货物。这可真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活动,就连一直以来都保持沉默的费里阿提诺也打算参与其中。双方还未展开正式商谈,满载货物的车队就首先抵达凯莫里斯。
此时的纳尔加大厅正弥漫在紧张的气氛中,在场的人们经过商讨,认为战争发生了转变,敌手不再是联合成员而是沃克斯迈尔军队,他们即将行动而首要目标就是让诺尔与联合成员陷入互相对抗。
诺尔军队撤回边界,并在随后的时间里致力于边境的防守。领主发出严令,务必守住边界的每一寸土地,同时又向联合成员派出使者和暗探。当然,由于双方在长时间内的持续对抗,想让联合成员意识到,他们的最大敌人并非诺尔,而是西方的沃克斯迈尔,可能并非易事。
一位名叫凯斯勒的高阶使者认为,联合成员而今有利可图,既获得补给又有沃克斯迈尔的承诺,所以他们并不在乎与诺尔发生敌对。除非让他们感到真正的利益或威胁,否则不会引起这些人的注意而改变他们的想法。
于是在这位高阶官员的策划下,威尔伦决定集结军队,向联合成员发起挑战。他仿效威勒姆时代的礼仪,先是向联合成员送去一封战书,将交战的时间和地点告知对方。两个阵营几乎集结了治下所有的军队,大规模的列阵引起沃克斯迈尔的注意。在对峙期间,沃克斯迈尔和诺尔的暗探同时在联合成员的内部展开活动。
前者不遗余力的希望双方赶紧交战。这个由逃难的牧民和农夫组成的群体,先是驱逐威勒姆王室的后裔,而后依靠严厉的法律、慷慨的奖赏、勇武的军队、国君的意志以及诈术和谋略,击败周围的领主和北方的强敌,占据大高地并向东面步步紧逼。对于他们而言,这将是在东方的最后部署和战斗。
而诺尔则告诉他们,双方在目前的对抗中只会是两败俱伤,获得了胜利也不过是徒有虚名,使自身受到削弱而难免为沃克斯迈尔所制。但诺尔又暗示,双方的对峙仍然可以持续,通过小规模对抗既能制造紧张气氛,使沃克斯迈尔确信无疑而获取他们的补给品,同时又能保存实力以应对将来。
不过,这一信息随后就被其他诺尔暗探透露给沃克斯迈尔,况且公爵还在之前的奏报中得知,沃克斯迈尔的物资总是会受到沿途人们的截留,使运抵目的地的物资大打折扣。这让沃克斯迈尔很快停止向联合成员运送补给。
双方的对抗也在随后停止,诺尔主动派出代表,希望在边界的一座帐篷中进行谈判。人们在表面看起来没有达成任何结果,但诺尔领主威尔伦采纳廷臣的建议,在谈判桌之外的场合,提出将达瑞一带的土地还给凯莫里斯而使对方欣然接受。
而对于富于战斗力的诺尔军队而言,他们可以随时返回达瑞。位于此地边界的一处树林被视为是天然堡垒,有一支诺尔步兵防守在这里,用简单的防壁和尖桩就能达到最佳的防御效果,驻守此地的诺尔指挥官得到的命令,是可以向任何值得怀疑的人发起攻击。
比莱特莫里·沃克斯迈尔是德尔斯诺斯的弟弟,从悲痛的兄长手中接过统治的权力。德尔斯诺斯在接连痛失两位儿子后一病不起,而这两位后代的性情和能力,本来可以担负起未来的重责大任。
不过,比莱特莫里也同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能够听从兄长的教导。隆重的仪式既是礼仪的需要又是向人们展示新君的面貌。东方的人们很快就从这位国君的言辞中,感受到他的霸道和强硬,以及随之而来的不祥预感。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战神殿的大门又一次敞开,比莱特莫里向准备就绪的部队发出战争的号令。
他们再次向科拉达拉进发,根据先前的情报,驻守这里的士兵都是底尔凯德在当地选拔的忠勇之士,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戒备的状态。然而实际上,没有人愿意为僭君守卫残破的领地,空虚的府库也已经不能支持军队的活动,所谓的忠勇之士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当沃克斯迈尔军队兵临利瑞里斯时,国君底尔凯德早已不顾颜面而去往东方乞求庇护。
卜格拉姆在姆尔斯去世以后便放弃抵抗。姆尔斯在弥留之际庆幸自己将要去往另一个世界,不必看到那令人难过的画面,但他还是对卑鄙之人发出诅咒,希望他们魂飞魄散而不得投生。
两支沃克斯迈尔部队在西德的边界会合,男爵集结军队准备决战,他的几个儿子也跟随父亲走上战场。前来支援的萨洛讷军队接受的命令是听从男爵的指挥。无所畏惧的勇气虽然赢得对手的尊敬,但还是没能阻挡住沃克斯迈尔军队的夜袭。
男爵在兵败之际嘱咐他的儿子们要赶紧离开战场,即使不能保住家族的领地也不能断绝家族的香火。最后,是长子和次子决定留下来与父亲一同战斗。战死的男爵和他的儿子得到体面的葬礼,死者的荣誉使家族的其余后代获得赦免,可以留在故乡继续生活,为他们的父兄守护墓地。
对于沃克斯迈尔的攻势,凯莫里斯领主认为应该维持与沃克斯迈尔的友好关系,但他却在两位臣属之间犹豫不决。勒比斯认为,应该以感激的名义而向西部派出部队,支持沃克斯迈尔的军事行动。还有德梅利斯和凯萨斯以及其他三位领主,也对此表示会跟随沃克斯迈尔参与行动。
而出于个人的忌妒而非公共利益的考量,身为同僚的伦底斯试图阻止领主向西方派遣军队。他声称应该与诺尔保持敌对,为此甚至派人告知诺尔,希望对方可以趁己方兵力空虚之际发动攻击。
诺尔领主接受了凯斯勒的建议,派出使者以和平的名义,出现在凯莫里斯领主的面前。
勒比斯随即提出,诺尔的请和既是联合成员的胜利,也得益于沃克斯迈尔的协助。如果拒绝和平,不仅是抛弃己方的胜利成果,也会让沃克斯迈尔认为己方得而不惜,反而会招致他们的不满。而对于诺尔的请和,可以将加入战斗当作是与联合成员建立和平关系的条件,同时在战斗中也能时刻注意和监视他们的活动。
即使诺尔拒绝,也只是让自己减少派遣的兵力以防不测而已,并不会影响与沃克斯迈尔的关系。
得知消息的威尔伦经过一阵商讨而决定派出军队加入凯莫里斯的行动。
公爵对于联合成员和诺尔军队的到来表示出欢迎的姿态,但他们的军队在里尔底姆受到阻挡。这里的领主利利科姆从一位使者那里得到沃克斯迈尔公爵的承诺,他已经是臣服于沃克斯迈尔的邑主,现在要执行公爵的命令,要为沃克斯迈尔守卫边界,阻挡任何通过这里的军队。
诺尔使者再次见到勒比斯并提到,里尔底姆之所以敢于对抗凯莫里斯和联合成员的军队,是以这种方式来换取沃克斯迈尔的好感。所以,他们可以对里尔底姆采取军事行动,让前者从中感受到危险而让后者感受到诚意,不必去往远处的战场也同样可以获得沃克斯迈尔的信赖。
洛德随后向军队发出命令,声称是要打通前往萨洛讷的通路。里尔底姆领主起初充满希望和信心,但对领主心存不满的伯卜尔邑主竟然不战而降,敞开边界迎接联合成员的到来,将诺尔和联合成员视为抵抗沃克斯迈尔和拯救里尔底姆的援军。
顺利的行军使得人们倍感振奋,很快兵临首府西底拉并施以围困。诺尔军队以侦查和切断交通线的名义,将军队深入到城市北部的地带。而实际上,是在这里进一步打探沃克斯迈尔的动向,同时避开联合成员的监视。
当沃克斯迈尔使者前往里尔底姆时,立即受到诺尔士兵的阻止和扣押。而此时的首府西底拉已经是处于水泄不通的境地,在被破坏了城市的水脉后,市民更是发出不满的抱怨。诺尔使者告诉攻守双方,他们的军队并未发现有关沃克斯迈尔的任何动向,对方显然在坐视这里的人们陷入战斗。
饱受围困之苦而失去希望的里尔底姆领主向联合成员妥协,双方随后在西底拉东郊的一处果林旁展开和谈并签署条约。
被扣押的沃克斯迈尔使者被释放,带着乔装成看守的诺尔暗探透露的假消息,返回到公爵的面前。而另一位倒霉的使者,则是被诺尔以联合成员的名义处决,由他的随从将尸体带回沃克斯迈尔。公爵从使者的汇报中草率认定,这里的人们不仅是在西底拉城下进行战斗,也是在对抗沃克斯迈尔的权威。
几天之后,公爵发出进军萨洛讷的号令。首先将矛头对准伦伯尔一带,领地的一部分财富和萨洛讷的成年男性都聚集在这里。但根据当地人所言,还有不为人知的充裕财富和忠于职守的士兵和援军,被部署在通往首府的沿途,来与沃克斯迈尔的军队抗衡。
沃克斯迈尔军队在伦伯尔防线敲开一个缺口,但后者在撤退之际将来不及携带的物资和补给付之一炬。他们且战且退到首府外围,建立防线并经过几场危险的防御战后,暂时阻止了沃克斯迈尔的前进。
期间,一支沃克斯迈尔部队挡住援军的去路,这反而激起萨洛讷领主的决心,要与敌军殊死一搏。在攻占了几座囤积粮草的堡垒后,沃克斯迈尔军队展开对萨洛讷的全面攻击,领主德里威和家族的男性成员战死在自己的城堡中,女性成员领着未成年后代直接从塔楼上跳了下去。
胜利的喜悦和丰厚的战利品可以扫除连日战阵的疲劳。一支来自首府的车队来到前线的营地,不仅满载着美酒佳肴,还有领主的嘉奖令。战死的低阶军官通过拔擢而很快得到补充,战友的阵亡让人们感到悲伤,但喜悦和振奋也足以驱散心中的阴霾,让士兵们摩拳擦掌而投入下一场战斗。
费里阿提诺的两位怠惰的统治者没有经过任何抵抗,就将自己的城市,以及乡村的土地和财富拱手让于沃克斯迈尔。公爵派出称职的官员和将领,守卫进出潘迪尔的财富通道。失去统治地位的贵族被公爵赋予显赫而空洞的头衔以作为弥补,仍然可以保持过去的排场和富足的生活。
此时,德梅利斯和凯萨斯成为趁胜追击的沃克斯迈尔军队的目标。前者的领主依靠联姻,与原始家族的遥远旁支建立关系,等到荣登主君之位,就用各种头衔掩饰低微的出身和卑鄙的勾当;后者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伦伯利人,这些土著受到树林部族的欺压和羞辱,远赴赫德利姆请求神圣君王的庇护,依靠勇敢和服从而得到利米底亚君王的信任和册封。
他们的后世子孙已经完全融入利米底亚世界,只是偶尔出现的红褐色头发还会使人依稀想起他们的祖先。凯诺曾是这些人聚居的地带,当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寻求合作与安全,而今的这里成为凯萨斯的首府,神庙和图书馆是这座城市的标志。
尽管沃克斯迈尔军队还未抵达,但感到威胁的里尔底姆领主,派出使者在联合成员和诺尔之间展开游说。联合成员们在经过一阵争论后,终于放弃对沃克斯迈尔的幻想,将其视为共同的威胁而决定暂时放下争端。而威尔伦也对此表示,为了应对强大的威胁,他非常荣幸能与联合成员们并肩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