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殿下既然一时想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纰漏,不如将当时朝堂上的情况一一说来。”公孙洵微微坐直身子,等待着高奕和高岐接下来的话。
高奕回忆着当时朝堂之事,尽可能地将朝上的情形和众人的对话都尽可能准确地复述出来。
高奕将记忆中的内容都说完后,转头看向高岐,“六弟可还有补充的?”
高岐摇摇头,“三皇兄已说得十分详尽了。”
公孙洵食指微曲,一下接着一下地敲打着桌面,半晌,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阁门前,望着院中的灯火,低声重复道:“兄占弟妻、弟窃兄嫂、乱伦、禽兽不如……”公孙洵仿佛忽然想到什么,他转身大步走向高奕和高岐,声音有几分激动地快语道:“问题就出在这里。”
高奕和高岐面面相觑,不知公孙洵到底想到了什么。
“自始至终,丁大人所言都并无半点不妥,唯有‘兄占弟妻、弟窃兄嫂、乱伦、禽兽不如’这些话,有可能会触怒陛下。”
经公孙洵一说,高奕忽然变了脸色,这一幕自然逃不过公孙洵的眼睛。
公孙洵上前一步,对高奕和高岐说道:“此事褚某原不该问,可为了避免今后还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还请二位殿下如实告知,陛下的忌讳到底是什么?”
高奕几番想要开口,却都不知从何说起,公孙洵见此也不催促,只稳稳地坐在一旁静静地等着,因为他知道高奕定会将事情全盘托出。
果不其然,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高奕终于开口说道:“这事原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公子需得保证,且不能说与旁人听。”
“这是自然。”公孙洵微微颔首,示意允诺。
“公子虽年纪虽不大,但相信也定听过三公起义。”
公孙洵闻言,身子一紧,他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能接触到父亲的旧事。虽心中激动,可公孙洵的面上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他看着高奕,沉声答道:“三公起义,熟人不知。”
高奕点点头,继续说道:“当年父皇和齐王师沐寒以及逆贼公孙褚曾结为异性兄弟。”
当高奕给公孙褚冠以逆贼之名时,公孙洵心中的怒火便已燃起,他暗暗攥紧双拳,神色却不敢丝毫有异。
“然后呢?”公孙洵仿若无意地追问道。
“当年公孙褚已有妻子,乃是齐王师沐寒的胞妹,名唤师沐雪。”
听到母亲的名字,公孙洵的心更加激动,他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甚至连话也不敢再接。反倒是坐在一旁半天没有言语的高岐忍不住问道:“师沐雪?那不是和慕雪同名吗?”
高奕点点头,继续说道:“你以为父皇为何偏偏独宠慕雪,本王曾见过师沐雪一面,如今的慕雪像极了她。”
“三哥的意思是……”高岐不可思议地看着高奕,后者则苦笑着点点头,“咱们的父皇爱了师沐雪一辈子,便是如今盛宠的黎贵妃,当年也是因为有几分像她才会被擢选入宫。”
“怎么可能?”高岐一时无法接受自己的母妃在父皇心中竟只是别人的替代品。
“你当时年纪太小,并不知情,可这事贵妃娘娘自己却是知道的。”高奕理解高岐的心情,便如他这些年来都理解母后的不易一样。
高岐很快就冷静下来,毕竟帝王心中又有几分真爱,母妃即便是师沐雪的替代品又有何妨,终究如今坐在高位的是母妃,受着恩宠的是自己与慕雪。
二人交谈之时,刚好错过了公孙洵神情的变化,虽然只是一瞬间,可若被高岐捕捉,也是致命的破绽。好在高岐自顾不暇,并未看向公孙洵。
待二人回转过身,公孙洵早已稳定了情绪,一正脸事不关己的模样看着他们。
“然后呢?陛下爱师沐雪,可她已经是公孙褚的妻子了,这事又怎么办了呢?”公孙洵隐隐觉得,父亲的死或许根本就是高霍想要占有母亲。
“怎么办?能怎么办?父皇并非不仁不义之辈,自然不会做下什么枉顾伦常之事,他只是在处死公孙褚时,放了师沐雪一码,谋反之罪,论罪当诛九族,可父皇念在往日情谊和对师沐雪的爱,竟只追究了公孙褚一人之罪。”
“陛下当真是仁义。”公孙洵没有任何情绪地评价道。
“没错,父皇确实担得起‘仁君’二字。公孙褚死后,父皇怜惜师沐雪,甚至允许齐王师沐寒将其接回北齐,这事宫里的很多老人都知道。公子可知,若父皇狠厉一些,在师沐寒前来南陈之时将其击杀,那如今天下大势早已不同,可即便师沐寒背叛父皇,公孙褚背叛父皇,他仍旧念及旧情,不愿赶尽杀绝。”
公孙洵看得出来,高奕对高霍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和尊崇,可公孙洵却不会傻到以为高霍真的会如高奕所说的那般心中坦荡。若真是如此,他也不会在听到丁信安的讽刺时,多心至此。
“殿下的话,褚某听明白了。如此看来,丁大人也是倒霉,言语间让陛下想起以往的伤心事,这才落得个无故被贬的下场。既然如此,日后我们行事多注意些也就罢了。”
高奕和高岐皆点点头,深表赞同。
“这事既然发生了,便也别无他法,怪只怪丁大人言多必失。可礼部尚书的位置,公子还需为我们筹谋一二。”高岐可不是来此听这些陈年旧事的,他今日到此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便是夺下礼部,为接下来的路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可这一次,公孙洵却只是摇摇头,言道:“这事褚某无法为二位殿下筹谋。”
“为何?”高岐忍不住问道。
“弊大于利,不值。”公孙洵抬眼看了高岐一眼,眸中倒是真诚。
“此话怎讲?”高奕再问。
“二位殿下且想想,其一,礼部如今有一位从三品的侍郎大人,不管是为官经验,还是能力,这位史大人都是尚书的不二人选;其二,当初谋划户部尚书之时,二位殿下便已显得有些积极,若此时再插手礼部之事,难免引起陛下怀疑;其三,以陛下的心思岂会半点不知朝中官员与诸位皇子的联系?丁大人本就犯了天颜,此时若二位皇子仍要将自己的人推到尚书之位,陛下又会作何感想?这余威又会不会砸到二位殿下的头上?”
公孙洵的分析字字珠玑,高岐沉吟片刻,也不得不认清现实,好在史云海不是高颂之人,这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