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闽攻进军台湾。
经过八个月的激战,他终于成功驱逐了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让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氏集团成功进入主台湾后,将其作为反击大陆的后方基地。
后来郑氏家族统治了台湾20多年。
郑氏集团在台湾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实施“兵农合一”的政策。
即是人民平时在家耕种,战时则当兵打仗。
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实施屯田。
几年以后,郑军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有剩余的粮食上交政府。
此外,郑氏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开垦,帮助台湾居民提高生产技术。
在郑氏统治台湾的20多年里,台湾的地方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就这样,郑氏逐渐从私掠集团转变为震惊东海的庞大政治实体。
施琅原本是郑成功的手下一名将领,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其中,最著名的是施琅攻克厦门的军事行动。
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下,后来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定带着其他几个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
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将士离开金门。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反清复明的斗争,决定占领厦门,打算在台湾囤积军队,继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清朝作斗争。
但后来郑成功和施琅两人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由于违反军令,施琅处死了郑成功身边的一名亲信,施琅的举动也引起了郑成功的强烈不满。
出于报复,郑成功斩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
尽管施琅当时没有足够的兵权,不能直接反叛郑成功,不过施琅带着亲信穿越海峡,投靠了当时的清朝。
施琅是一位熟悉海防、擅长海战的将领,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朝廷计划攻打台湾,并让他设计作战方案。
施琅说:“可以先攻击澎湖,然后分兵两路袭击,几天之内方可平定台湾。”
然而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被搁置起来了。
直到康熙掌权,平定三藩之乱,这位已经60多岁的老将军,这才被任命为水师提督,准备攻打台湾。
1664年12月,施琅率领首次清军水师,横渡台湾海峡。
出乎意料的是,船队在海上遇到了的台风。
“船师走到外面,突然刮起飓风,很难逆转前行。”
就这样,清朝第一次渡海攻击台湾失败。
1665年5月10日,施琅水师第二次渡台,从铜山(东山)起航进入海峡。
然而航行3天后仍然没有风,船队无法前进,所以他们不得不返回铜山。
第四天,施琅水师再次出海。
结果遭遇了猛烈的东风袭击,船队无法逆风航行,第二次进攻又失败了。
同年5月30日,施琅水师重新聚集在金门料罗湾,晴天后再次出海攻台。
这一次,清朝水师第二天抵达澎湖列岛。
没想到,“暴风大雨,波涛汹涌,白雾茫茫,眼前一片迷茫。”
清朝水师大量战船桅杆断裂,船帆被撕成碎片,整个船队遭受重创,船只被吹得七零八落。
每艘船都飘到了大担、浯屿、镇海、靖卫等地。
甚至施琅的战船也被吹到了广东潮州的海边,因此第三次渡海攻台失败。
施琅连续三次横渡台湾海峡失败,甚至动摇了清朝攻击台湾的信心。
不仅台湾攻击计划被搁置,而且水师提督施琅也遭到冷遇。
后来他被调回北京安置,春去秋来,一晃18年之久!
1683年6月,施琅再次率领水师大军出发,台湾派出大将刘国轩坐镇澎湖。
6月16日,两军首次交锋,施琅一马当先,驾船冲向郑军。
清军虽然船只众多,但是集合在一起很难发挥威力,远不如郑军的船只灵活。
这场海战打得十分激烈,施琅的头部受了伤,幸亏有蓝理、游观光等将士的拼命掩护下,最终安然脱身。
第二天,施琅重赏了蓝丽和游观光等人,接着大家一起商议破敌的方法。
有位将领说:“郑军船少,我们船多,可以把五艘战船组成一个小队,共同攻击敌人一艘。”
“那些没有组成队伍的船只,可以游动支援各处。”
这样一来,既不会相互冲撞,又可以展现各自其能。”
听了之后,施琅连连点头同意。
果不其然,再次开战以后,清军的战术大获全胜,刘国轩率领少数人马大败而逃。
郑克塽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归顺了清朝。
从那时起,台湾就被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后来施琅也被清朝授予靖海侯爵位,直到今天,仍然有庙宇供奉施琅。
认为他是统一国家的英雄,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