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辅(1633—1692年),字紫垣,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大臣,水利工程专家。
他从小就知书达理,9岁不幸丧母之时,执礼如成人。
13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一起入关。
1649年,16岁的他入朝做了一名文官。
1658年,由于工作出色,改为担任内阁中书,不久升为兵部外郎。
1671年,由于工作成就突出,被任命为安徽巡抚。
他在任职六年期间,做了几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清军入关以来,历代多灾的黄河,更加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时期。
黄河水灾爆发的频率,几乎达到了历代最高纪录。
就连清朝的“主动脉”京杭大运河,也多次被洪水阻断,导致水运时常停止。
1676年,黄河和淮河相继发生大洪水,两河洪水淹没淮河和扬州七个州县,造成水运通道中断,国都北京面临断粮危机。
康熙皇帝非常焦虑,说:“河道与漕运息息相关,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必须尽快治理。”
康熙帝从悲痛中吸取了教训,开始把视线绕过朝中大臣,眼光放到各地官员去,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撒网,找到一个可靠的人才治理河道。
经过仔细观察与寻找,康熙帝惊讶地发现。
尽管黄河年年闹事,泽国遍布周边地区,但是在安徽省巡抚靳辅的辖区内,百姓依然安居乐业。
安徽地区任凭黄河大水如同猛兽那般,依然稳稳将其挡在门外。
于是,靳辅成了治理黄河事务的最佳人选。
1678年,康熙立即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全权负责治理黄河事宜。
靳辅回到家中,想到前任总督因为治理不善而被革职,心里愁眉苦脸。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叫陈潢的人说:“黄河年久失修,天下出现能担如此重任之才。”
“这样的一位人才,不就是大人您吗?”
“只要肯尽心尽力,就没有办不了的事。”
靳辅知道陈潢也是一个水利专家,就带他一块儿上路赴任去了。
到了那里,两人白天勘察地势水情,四处走访询问,晚上就商量如何设计方案。
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他们制定了一个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的方法。
康熙很快批准了这个方法,又调来成千上万的工匠和民夫,开始日夜施工。
靳辅和陈潢每天都在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
由于三大河流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仅成本巨大,而且难度很大,时间跨度长。
因此在河流治理取得初步成果后,靳辅准备巩固成果。
然而一边治理,一边仍然发生水患,这引起了朝廷内外越来越多的争论。
1680年,黄河在山阳清河等地决堤。
1682年,黄河又在江苏北部决口。
这一下子,朝廷内外舆论更加哗然,攻击靳辅劳民伤财的奏章满天飞。
就连一直支持靳辅的康熙皇帝,也对他的能力有所怀疑。
不久靳辅被召入京城面圣,面对皇上和朝中大臣的责问,靳辅耐心地阐述了自己治河的思路。
虽然他驳倒了相关指责,但是依然仍然落得“宽大免赔”,也就是剥夺官职戴罪立功。
1683年,带着各种委屈的靳辅,成功完成肖家渡合龙工程,曾经多年灾难的黄河故道,终于全线恢复!
1686年,经过八年的努力,整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基本完成。
后来康熙皇帝在视察时候,听到处都是赞美之声。
于是叫来靳辅当面称赞:“朕知道你用心做事,两岸百姓纷纷称赞。”
“你治河有方,深得民心,朕总算松了一口气了!”
靳辅生前著有《治河方略》,成为后人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靳辅去世后,于成龙、张鹏翮先后主持治理河道,但基本上遵循了靳辅治水的方略。
他的许多方法,至今仍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