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1626—1705年),皇族正名为朱统,号彭祖,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朱耷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擅长书画之人,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下,他系统地学习了古代的诗歌、书籍和绘画技艺。
8岁时便能作诗,11岁时能画山水,而且还可以悬腕写“小楷”。
由于出生的时候,耳朵很大,于是父母给取了他一个小名叫“耷子”,后来大家都叫他为朱耷。
古代有一句俗话叫:“皇帝轮流做,明年都我家。”
封建社会的朝代变迁是正常之事,无论国家兴衰,百姓的生活都很艰难。
但对比最大的就是旧朝的皇亲国戚,因为只要旧政权被推翻,他们就会从金尊玉贵的国家主人沦为阶下囚。
比如清军入关后,明朝的皇室后裔大多被屠杀流放,即使有人侥幸逃脱,也只能过终日流浪的生活。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大明王朝灭亡。
尽管朱耷的家里生活相对低调和悠闲,但皇室宗族的身份毕竟是摆在那儿,所以明朝灭亡后,他们只能收拾东西,踏上逃亡之旅。
1645年,入关南下的清军攻破南昌,居住在这里的朱耷只好逃进山林。
面对家国突变的打击和清廷咄咄逼人的现实,朱耷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和无助。
然而为了不屈服于现实,避免朝廷的迫害,他不得不改名换姓,隐居山林。
1648年,还没有从父亲去世的悲伤中缓解过来的朱耷,又遭遇了另一场打击,情投意合的妻子撒手而去了。
心灰意冷的朱耷出家做了一名和尚,法名刃庵,号雪个。
后来,自己又取了一个最为著名的别号“八大山人”。
1661年,朱耷结束了自己13年的僧侣生活,从洪崖回到南昌。
回到南昌之后,他转而崇拜道教,成为了一名道士。
但是无论朱耷是做和尚,还是当道士,都从未停止过绘画。
可以说,绘画是朱耷在这个世间上最大的伴侣,尤其是在亲人逐渐去世的打击下,他把画纸作为自己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和对象。
在绘画中,他把对清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的悲伤和愤怒发泄于书画之中。
八大山人的画非常有名,如果老百姓求画,他会欣然应许,如果权贵来求画,他就不会有好脸色。
有一次,有个富豪拿着一匹漂亮的绢帛来求画,八大山人不予理睬。
那个富豪好话说尽,他终于接受了绢帛,谁知说了一句:“我打算用它做袜子穿。”
弄得对方十分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八山人擅于画花鸟、怪石等,但与其他人非常不同。
例如他画鸟的时候,总是在枯树上画一些孤鸟。
大多数鸟儿都半闭着眼睛,即使有睁开的,也会被画成方形。
它们的眼睛又大又黑,往上顶着黑眼眶,表现出白眼看人的冷漠神态。
他画山水,大多是荒凉的怪石,表现出一种凄凉的意境。
他虽然生活清贫,可是他却喜欢在街上饮酒。
半醉半醒的时候,一挥笔不久就能作出十几幅画,无论是农民、屠夫、乞丐还是谁来求画,他都会慷慨赠送。
他的画作是与众不同,他的笔画很简单,但却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比如他画的鱼鸟会朝人翻白眼,他画的树老干枯枝,在现实中一万棵树都找不到一颗来。
1705年,朱耷在清贫中去世,结束了他为期60年的流亡生活。
不过,他的画作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后来的“扬州八怪”和“海派”画家,大多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朱耷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困难,这些经历使他的艺术风格更加独特,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他的创作技巧和风格对我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受到了高度赞扬。
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许多重要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包括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