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明,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
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的考官竟然公开徇私舞弊。
于成龙在试卷上痛陈时弊,表达了自己的胸怀。
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上了副榜贡生。
考试结束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了当官的机会,回到了堡村。
1661年,已经45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怀着为国为民的抱负,接受了清朝皇帝的委任,到偏远的广西罗城做县令。
从那以后,他远离妻儿老小,踏上了为官20多年的宦海生涯。
于成龙知道广西特别贫穷,但是到了罗城还是大吃一惊。
这里根本没有城池街道,农民们住在草房,就连衙门都没有院墙,只有三间漏雨的草房。
于成龙心里嘀咕,既来之,则安之吧!
于是,他用石头堆成桌子,自己埋锅做饭,晚上就睡在光板床上。
于成龙几乎每天都去看望百姓,鼓励他们开垦土地,自力更生。
他没有官架子,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官风。
他呆在破衙门里,不喜欢穿官服戴官帽,就像一个普通的平民。
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会去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于成龙一副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老百姓比划聊天,交朋友。
久而久之,于成龙解决了与人民沟通的问题,罗城县的公务也可以逐步开展。
每次到了年底,谁家辛勤耕作,大获丰收,他会在农民房前树立表彰标记。
谁家懒惰贪玩,荒了田地,他就会召集人民去羞辱他,迫使对方改过自新。
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于成龙仍然过着清苦的日子,几乎每天喝粥,桌子上只有一盘青菜,一碟豆豉。
有一天,老百姓们看不下去了,送点钱过去,他却说:“我一个人用不了什么钱,拿回去给家人买点好吃的,就等于送给我了。”
有一年中秋节,他的儿子从家乡山西前来,请于成龙告假回家看望病重的祖母,但他看到父亲面色苍白,身材瘦弱,一点也不像当官的样子。
谁知于成龙一点也不在乎,反而很高兴把儿子从家乡带来的腊鸭分开吃了一半,就这样算是过了中秋节。
中秋节过后,于成龙被允许回家看望病重的老母亲。
因为于成龙在罗城当官,从不搜刮民脂民膏,生活贫困。
村民们知道他要回家看望老母亲,纷纷筹钱给他当盘缠,但他却拒绝收钱,分文不取。
离开罗城,出现了一个感人的场景,老百姓追送了几十里,个个依依不舍、泪流满面。
于成龙没有当官的架子,心中装着百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舍生忘死,日夜操劳,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拿盗匪,平反冤案,救助孤儿。
他长年忍受着了离别一家老小的孤独生活,从山西的家乡到广西罗城任职了七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在回家的路上,没有什么盘缠,他和儿子靠着剩下的一半腊鸭回到了山西。
回到家乡以后,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同僚,居然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嘲笑他,但是于成龙并不在意。
相反,这首打油诗震惊了人们。
从那以后,世人称于成龙为“半鸭知县”。
康熙皇帝听说于成龙的事迹后,称赞他是“古今第一廉吏”,鼓励官员向他学习。
于成龙不仅仅是一个清官。
在他2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辗转许多地方任职,曾三次被推荐为“卓异”,表现出超强的治理能力。
1674年,于成龙担任武昌知府,主持政务。
三藩叛乱的时候,吴三桂派部将前往湖北制造暴乱。
再加上当地官员处理不当,激发民变,形势混乱。
于成龙广发布安抚百姓的告示,劝诫人们回家,缓和局势,独自进入乱民聚集的山寨,说民变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平息。
不久,他被调到黄州担任知府。
当时的黄州民变四起,许多盗贼拥兵数千人,互相声援,声势浩大。
官员们纷纷主张弃守,于成龙力排众议,表示坚决不放弃黄州,并组织乡勇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24天内平息民变,稳定了黄州的局势。
1684年4月18日,于成龙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终年68岁。
于成龙去世后,“士民男女老少,都巷哭罢市”,灵棺归葬之日,江南人数万人,步行相送20里。
于成龙的事迹,不仅在家乡方山县流传,而且对全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清正廉洁、勤恳朴实的品格,成为政府官员的楷模。
他坚守原则,敢于承担重任,办事刚正无私。
于成龙的勤勉和奉献精神,激鼓更多的人为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