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大清国母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506字 发布时间:2023-08-25

孝庄文皇后是一位传奇女性,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


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皇亲国戚和朝廷大臣之间进行调解,并在危机关头多次拯救大清王朝。


孝庄从清朝建立到康熙当政期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人将其尊为“大清国母”。


孝庄太后(1613—1687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原本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布木布泰。


她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的女儿,顺治的生母,康熙的祖母。


小时候的布木布泰,骑马遇到了一个喇嘛。


喇嘛见到她后,断定她是天降贵女,将来必然母仪天下。


十三岁时,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了他的侧福晋,而皇太极的正福晋,则是她的姑姑哲哲。


孝庄嫁过去的时候还年幼,这对姑侄嫁给同一个男人,明显体现了政治联姻的意思,即是满蒙联姻。


所以布木布泰也知道自己来这里不是为了寻找爱情,而是为了家族和满蒙贵族的荣誉。


那时候,皇太极已经30多岁了,他对这个小女孩不太感兴趣。


相对而言,他更喜欢成熟温柔的女子。


科尔沁发现了这个问题,又把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送进了皇宫。


与年幼的布木布泰和年老的哲哲相比,海兰珠非常精准地讨皇太极的欢心。


尽管她已经结过婚,还生过孩子,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美若天仙,反而增加了她的魅力,皇太极就喜欢这样的女人。


海兰珠眉眼温柔,长相美貌,是那种可以让男人在疲劳后休息的温柔乡。


虽然布木布泰也称得上天生丽质的美少女,但可以看出她眉羽之间的刚强。


进宫以后,海兰珠独得皇太极宠爱。


1636年,皇太极改国为“清”,大封后宫,海兰珠为“东宫大福晋”,汉语翻译为宸妃。


海兰珠的地位在五宫位居第二,仅次于其姑姑孝端文皇后。


布木布泰被赐予“永福宫庄妃”封号,后来辅助皇太极理政,也深得宠信。


封妃之后,海兰珠给皇太极生下了第八子。


皇太极如获至宝,下诏大赦天下。


就连布木布泰生下的第九子,麟趾宫贵妃生下的第十一子,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这也说明了皇太极对海兰珠十分宠爱。


然而,即使是皇帝的宠爱也不能延续人的生命。


海兰珠自从生下八皇子之后,身体一直不好。


这位受到极为宠爱的八皇子也没能活到长大,小小年纪便因病去世了。


对于爱子心切的海兰珠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后来她整天郁郁寡欢,身体越来越差劲。


1641年,皇太极还在辽宁与明军作战,听到下属禀告海兰珠病危的消息,他直接抛下大军,连忙回宫看望。


皇太极马不停蹄,半日都不敢休息,直到得知海兰珠去世的消息,整个人如五雷轰顶。


等到了海兰珠寝宫的关雎宫,这位绝世佳人已经病逝,年仅33岁的海兰珠永远闭上了眼睛。


皇太极悲痛万分,痛哭流涕,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在为海兰珠举办葬礼时,他悲伤地晕倒了好几次。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无限宠爱,也反映了庄妃的落寂孤独。


她虽然地位很高,但是一直得不到丈夫的喜爱。


自己年纪轻轻就嫁给了一代君王,其实还是怀着一份美好的憧憬,可惜遇错了人。


但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万事都有得有失,皇太极虽然对庄妃不感兴趣,但他的弟弟多尔衮却非常喜欢庄妃。


在多尔衮时期,庄妃已经开始成熟,有了一种成熟女性的温柔,经历了朝堂和后宫的许多事情,人也开始有了见识,这让多尔衮心里产生了好感。


与海兰珠相比,孝庄更坚强一些,多尔衮对征服这种刚强的女人十分感兴趣。


孝庄激发了他征服的欲望,这也是多尔衮喜欢孝庄的最大原因。


其实从一开始,努尔哈赤就想把王位传给多尔衮,然而皇太极掌握兵权,最终皇太极夺走了王位。


为了灭口,他们甚至杀害了大福晋阿巴亥。


1643年,皇太极去世,原本多尔衮可以夺走这个皇位。


那时候,他在朝堂上已经掌握了大权,而孝庄和顺治两人孤儿寡母没有权力,这很容易除掉。


为了儿子的皇位,孝庄用怀柔的方法,最终说服多尔衮放弃争夺皇位,而是支持自己的儿子福临。


在危机时刻,孝庄以其特殊的身份和非凡的智慧,极力与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打交道,并将儿子福临推上皇位,以平衡各方之间的关系。


这位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是为清世祖。


不久在皇叔多尔衮的帮助下,顺治成功入主北京,孝庄被尊为“皇太后”。


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开始了自己年轻时未能施展的抱负。


但与此同时,他和小皇帝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时候,完全不管顺治帝的想法,独断专行。


这让孝庄母子开始提防,后来多尔衮的头衔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这让顺治帝气得咬牙切齿。


可是没有办法,母子二人都需要依靠他,不过他们也不是傻子,一直暗中地培养自己的势力。


1650年冬天,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追封为“清成宗”。


然而在多尔衮下葬一个月后,顺治帝派人直接扒开多尔衮的坟墓,将尸体拖出来鞭尸,最后砍掉了头颅。


孝庄在抚育顺治的时候,表现出了高超的教育能力。


她总是按照明君英主的标准,教导和要求顺治要接近贤能、远离小人、节俭朴实、赏罚分明。


对于少年天子的青春和活力,孝庄总能把大局放在首位,妥善稳妥地处理母子关系。


孝庄虽然深居宫廷,但能体谅民间疾苦。


她带头在宫中提倡节俭,节省后宫开支,体恤百姓,赈济灾民。


这种做法不仅稳定了社会形势,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为后来的康雍开创了“廉洁之风”起到一定作用。


1662年,顺治帝驾崩后,8岁的康熙登基为帝。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自幼生活在孝庄身边。


孝庄也同样致力于康熙的培养,在康熙身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可以说,康熙后来能够成为一代英主,这与其早年接受孝庄的教诲有着很大的关系。


孝庄尽心尽力辅佐幼主康熙,正确把握参政议政的尺度,使过渡时期的政权避免重重险境,最后迎来了流芳千古的盛世。


康熙即位时期,虽然有四位大臣辅佐朝政,但在做出决定之前,他经常征求祖母的意见。


在处理军国大事上,孝庄也表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风范。


1673年,孝庄用自己积累的钱财,慰劳奖赏平定吴三桂叛乱的士兵。


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孝庄太后,历史上或许不会有“康乾盛世”。


康熙是孝庄亲自培养和辅佐起来,他对祖母孝庄有着深厚的感情。


康熙每天坚持向孝庄请安,一有闲暇就陪祖母出游散心。


《康熙起居注》还记载,在孝庄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康熙在孝庄的病床前全心全意侍奉,直到1687年冬天,孝庄太后去世。


康熙的仁孝之举实属罕见,但它也反映了孝庄对康熙的深刻帮助和教导。


孝庄一生辅助皇太极、顺治、康熙,为清朝的繁荣奉献了一生。


她以非凡的智慧调和了清朝内部的矛盾,为稳定清朝早期的社会秩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促进国家统一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