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平定三藩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1405字 发布时间:2023-08-24

康熙皇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一片欢呼。


那些骄横的大臣,开始知道了这位年幼皇帝的厉害,再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严惩贪污,使新建立的大清王朝逐渐强胜。


由于当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兵力不足,便封前明将领吴三桂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精忠为靖南王,合称“三藩”。


清朝政府设立三藩的初衷,则是想利用明朝的降将,镇守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三位藩王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尽心尽力,与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斗争了20年,最后彻底瓦解了南明政权。


那时的藩王军队已成为清朝除八旗子弟兵以外,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


这三位藩王都有权在各自的封地内,操控军队、税收和贡赋,其权利超越了当地的朝廷命官。


由于三位藩王势力的不断扩大,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吴三桂是三藩最强的一支,他当上藩王后,骄横跋扈。


不仅掌握了地方兵权,还控制了财政,经常派出自己的官员任职,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皇帝知道要想全国统一政令,三藩是最大的障碍,得找个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才行。


后来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颐养天年,便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守广东。


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让其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


这样一来,吴三桂、耿精忠两人就有些心慌意乱了。


于是,他们打算主动提出撤销藩王爵位,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


吴三桂想:“我提一下撤藩,先试试皇帝,他不一定敢动我。”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立即召集朝臣商议。


许多大臣认为这些人要求撤藩是假的,若是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肯定会造反。


有的大臣说:“一旦撤藩,会对边疆不利,还请皇上不要撤藩为好。”


有些大臣说:“三藩暗中谋反已久,一日不撤,国家永不安定。”


康熙皇帝想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吴三桂这家伙野心勃勃,撤藩要谋反,不撤藩也要谋反,迟早都要打仗,不如咱们先发制人。”


然后下诏回复吴三桂等人,同意他们撤藩的建议。


诏令一下,吴三桂火冒三丈,以为自己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


“想不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小皇帝,现在居然要撤回了自己的权力,看来是非反不可了。”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叛清朝。


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服饰,换上明朝将领的军装。


接着又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哭诉一番,说自己要替明朝报仇雪恨。


然而老百姓都清楚记得,当年是吴三桂引清兵进入中原,最后还派人勒死了永历皇帝。


现在他居然打起了恢复明朝的旗号,还想要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地区势力很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


他还派人联系了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劝说他们一起叛变。


这两位藩王有强大的吴三桂撑腰,索性也造反了,历史上称之为“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


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而是派兵遣将,先集中力兵攻打吴三桂。


一方面,他停止撤销尚之信和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暂时稳住他们。


看到情况对吴三桂不利,尚之信和耿精忠再次投降。


后来清军越来越多,而且越打越勇猛,吴三桂的实力逐渐衰弱,处境非常孤立。


经过数年的战争,他知道自己无法支撑下去,甚至有些后悔,便生了一场大病,不久去世。


1681年,清军兵分三路,进攻云南和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凡自杀身亡。


清军最终平息了叛乱,统一了整个南方。


这场经历八年的战争,大清朝廷终于平息了三藩之乱,将“三藩”残兵败将纳入八旗。


同时还加强对各地汉族军阀的监督,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稳定了边境发展。


这为后来“康乾盛世”的开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