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顺治帝驾崩,他的儿子玄烨即位,是为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皇帝即位那年,年仅8岁。
根据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位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称为辅政大臣。
四位辅政大臣中,有一个叫鳌拜的人,仗着自己掌握兵权,独断专横,经常欺负年幼的康熙。
若是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一致,就会遭到排挤打压。
鳌拜的父辈是替努尔哈赤打江山的开国功臣,鳌拜本人也曾追随皇太极东征西战,立下过汗马功劳。
清军进关后,他们用强迫的手段,圈走了农民大片土地,分配给八旗贵族。
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用差劲的土地,强换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员的反对。
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还处死了三名官员。
1667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去世后,14岁的康熙正式临政。
鳌拜奏请奏杀掉政敌、另一位辅政苏克萨哈,康熙不答应。
谁知鳌拜公开在朝堂上与皇帝争论,气势逼人,坚持要求抄灭苏克萨哈全族。
鳌拜对康熙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逮捕。”
“还请皇上答应将苏克萨哈斩首示众。”
康熙心里很清楚,鳌拜又要铲除异己。
苏克萨哈是先帝遗命的辅政大臣,也是约束鳌拜的一张王牌。
康熙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对他说:“苏克萨哈是朝廷遗命大臣,威望很高。”
“你说他心怀不轨,谋权篡位,可是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
“这样一位朝廷重臣,不能随意斩杀。”
此时,虽然康熙对鳌拜的做法不满,但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只能忍受。
虽然从表面上看,谁也不肯人让步,但实际上鳌拜的势力更大。
鳌拜一怒之下,袖子一甩,就扬长而去。
满朝文武百官,人心惶惶,生怕遭殃,就没人敢吱叫。
鳌拜一回到家,立即下令绞死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他的全家。
康熙听到苏克萨哈被处死的消息后,气得火冒三丈,决心铲除这个专横跋扈的鳌拜。
然而康熙心里清楚,鳌拜的势力非常强大,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亲信党羽遍布内外。
而且鳌拜这家伙身强力壮,武艺高强,身边护卫戒备森严。
康熙知道想要铲除鳌拜并不容易,如是处理不当,引发政变,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仔细思考,康熙决定不能操之过急,打算暗中谋划。
第二天,鳌拜上朝奏事的时候,康熙不动声色,也不提苏克萨哈之事,仿佛已经把昨天的争吵忘了一干二净。
鳌拜得意洋洋嘀咕:“这皇上终究只是一个孩子,最后还不是乖乖听我的。”
“嘿嘿,一旦自己态度强硬,小皇帝就会软下来了。”
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是康熙的高明之处,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康熙决定先忍一忍。
几天后,康熙给鳌拜晋升爵位,还再给鳌拜的儿子加官晋爵。
鳌拜大为高兴,心里一阵美滋滋。
除掉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为所欲为,不仅常常对国家政务插手,而且敢于公开违背康熙的旨意,态度非常傲慢。
康熙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再铲除鳌拜,必然养虎为患。
这位聪明绝顶的少年天子,在祖母孝庄的支持和帮助下,审时度势,养精蓄锐。
表面上与鳌拜和平相处,暗中努力学习治世之道,等待机会一举消灭鳌拜。
由于鳌拜耳目众多、防守严密,所以康熙决定用计捉拿鳌拜
康熙皇帝找来一些健壮的少年,每天和他们一起练习摔跤。
见到这一幕,鳌拜笑着说:“就这些毛孩子,整天只知道打打闹闹,能有什么用呢?”
有一天,鳌拜谎称自己生病,不能上朝。
康熙前来看望,刚走进鳌拜的房间,就看见他双手按在床边,一脸紧张的样子,以为皇帝要捉拿他。
有一个护卫掀开床垫,下面藏着一把锋利的刀子!
鳌拜心想:“这下完蛋了。”
谁知康熙却哈哈大笑,说:“刀不离身是满族的旧习惯,不足为奇,朕不怪你。”
然后又问了几句,才起身回宫。
过了几天,鳌拜进入皇宫奏事。
康熙暗中使了一个眼色,那些少年一拥而上,抱头的抱头,抓腿的抓腿,紧紧缠住了鳌拜。
尽管鳌拜武艺高强,可也架不住这么多人围攻,最终被捆成了一个大粽子!
他知道自己中计,但是为时已晚,只好连忙哀求皇上饶命。
康熙立即将鳌拜投入大牢,然后开始查明他的罪行。
在如何处理鳌拜的问题上,康熙考虑得非常周全,不愧是一代英主,
虽然当时很多大臣认为鳌拜罪大恶极,理应处死,但康熙念及鳌拜早年屡立战功,决定免除其死罪。
最后没收鳌拜籍贯,定罪为终身监禁。
与此同时,康熙也为苏克萨哈平冤昭雪,恢复了他的爵位。
康熙刚柔并济的行为,使朝中大臣心服口服,大清王朝政局逐渐稳定下来。
从那时起,康熙亲政之路顺畅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