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后,有一位叫黄道周的大臣,他是一个真心抗清之人,一心想要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中原。
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住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
过了一年,清军进攻福建,派人劝他投降。
郑芝龙贪图财富,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就此灭亡。
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当时是个22岁的年轻将领。
郑芝龙投降清朝的时候,郑成功苦苦劝阻父亲。
后来看到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就独自跑到南澳岛招募数千人,坚决抗清。
清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领,几次派人诱降,结果都被郑成功拒绝了。
清将又派他的弟弟,带着郑芝龙的书信,前来劝他投降。
他弟弟流着眼泪说:“哥哥再不投降,恐怕父亲性命难保啊!”
郑成功坚决不投降,写了一封回信,断绝了与郑芝龙的关系。
郑成功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还建立了一支水师。
他与抗清将领张煌言合作,乘坐战船带领17万水军进入长江,攻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
谁知清军通过虚假投降欺骗他,郑成功中了清军的诡计,最终吃了败仗,只好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不久,清军已经占领了福建的大部分地方。
他们使用封锁的办法,命令福建和广东沿海百姓撤退40里,切断郑军的供应,想要困死郑成功。
郑成功在当地招兵筹饷,遇到困难,于是决定向台湾发展。
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岛屿,物产丰富,土壤肥沃。
自古以来,勤劳的中国百姓就一直生活在岛上。
明朝末年,荷兰人利用明朝的腐败无能,霸占了台湾海岸,建造城堡,向台湾人民勒索杂税。
台湾百姓不断反抗,受到荷兰侵略军的镇压。
十几岁的时候,郑成功就跟随父亲来到台湾,亲眼见到台湾百姓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
这一次,他决定赶走侵略军,于是命令将士们建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进军台湾。
恰好这时,曾在荷兰军队做过翻译的何斌,赶到厦门面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
他说:“早在几十年前,一群荷兰人就跑到台湾,欺骗当地的高山族百姓。”
“这些荷兰人说,只要给我们一个牛皮大的地方,付出多少代价都可以。”
“高山族百姓相信了他们,谁知这伙强盗们把牛皮剪成一条条,然后相互连接,圈走了不少土地。”
“接着,他们用枪炮强迫当地百姓建造了红毛城和赤嵌城,这两座坚固的城堡。”
“两座城堡扼守着进出台湾的水道,所有凡是经过这里的中国人都要交很多赋税,人们恨透了这些荷兰人。”
何斌拿出一张地图,详细说明了荷兰人的防御情况。
“台湾老百姓受到了30多年的欺压,还请郑将军救他们吧!”
郑成功十分高兴,这不仅可以拯救同胞,还可以为自己找到立足之地。
郑成功有了这种可靠的信息,他对进攻台湾更加有信心了。
1661年3月,郑成功让儿子郑经带领部分军队,留守厦门。
他亲自带领25000名将士,乘坐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穿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了几天,准备攻取台湾。
这时一些士兵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很厉害,心里有点害怕。
郑成功下令把自己的战船安排在前面,鼓励将士们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那么可怕,你们只需要跟着我的战船前进就行了。”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台湾,非常惊慌。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了很多破船,试图阻止郑成功的船队登陆。
郑成功叫何斌带头领航,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入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台湾百姓听说郑军来了,成群结队地推着小车,提水端茶,迎接他们。
躲在城堡里的荷兰军头目,气急败坏,派出100多名士兵冲杀过来。
郑成功下令紧紧围住敌人,还杀死一名荷兰将领,随即敌军溃逃。
荷兰军又调动了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张牙舞爪地开过来,阻止郑军船只继续登陆。
郑成功沉着冷静,指挥60艘战船围攻“赫克托号”。
郑军的战船虽小,但是行动灵活。
郑成功一声令下,60多艘战船一起发射炮弹,并将“赫克托号”击中起了大火。
大火熊熊燃烧,把海面照得一片通红。
“赫克托号”逐渐沉没,三艘荷兰战舰看到形势不妙,吓得转身逃跑。
由于荷兰军损失惨重,便龟宿在两座城堡里面,不敢出来应战。
他们一方面偷偷派人到巴达维亚搬救兵,另一方面派使者到郑军求和,说只要郑军愿意退出台湾,立即献上10万两白银犒劳。
郑成功不为所动,怒气冲冲地说:“台湾原本是中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个地方,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若是再赖着不走,就把你们统统赶出去!”
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派兵使劲攻击赤嵌。
赤嵌的敌军还想负隅顽抗,一时攻不下来。
有位当地人给郑军出一个主意,说:“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自然慌乱不已。”
郑成功点头同意,结果不到三天,赤嵌的荷兰人就投降了。
剩下盘踞在台湾城的荷兰军,试图顽抗,等待救兵。
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方法,迫使他们投降。
经过八个月的围困,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荷兰军自知不敌,走投无路,只好拉起白旗投降。
1662年初,荷兰军主帅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后,便率领荷兰人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就这样被荷兰殖民者强行霸占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告慰山川,发布垦令,在台湾建立“东宁王国”。
范围包括台湾南部和东部的部分土地,设立“承天府”,将台南改为“东都”,表示等待明朝永历皇帝东来。
郑成功还努力争取明朝遗臣,继续坚持抗清。
1662年春天,桂王朱由啷在缅甸死去。
尽管当时还有其他明朝宗室还在台湾,但郑成功决定不再支持新君,而是自称是台湾之主,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掌握的政权。
但由于热带地区卫生状况不佳,郑不幸感染了疾病,一个月后去世,享年39岁。
后来康熙曾为之题写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意思是:“康熙皇帝对郑成功为民族所作的功绩,褒奖与认可”。
郑成功的后代统辖台湾20多年,采用明朝中央政权制度。
虽然他仍然把逝去的明朝历代皇帝视为正朔,但它依然不属于中国大陆清朝的顺治和康熙朝,自称“东宁王国”。
1683年,清兵入驻台湾,并在那里设立了“台湾府”,加强了台湾的边境防御。
从那以后,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郑成功收回台湾的壮举,必将永存青史。
除此之外,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也被后人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