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多情天子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1872字 发布时间:2023-08-24

1643年8月,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突然去世,死前对皇位继承没有任何安排。


因此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清朝皇室以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一方,以皇太极睿亲王多尔衮为另一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皇帝领导的两个黄旗大臣和掌握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支持豪格继位。


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等人,以两个白旗的实力为后盾,坚决支持多尔衮。


在议政王大臣会议立嗣问题的时间,双方势力剑拔弩张,差点发展成武装冲突。


最后,为了保持清朝皇室内部的团结,斗争双方达成妥协,共同拥有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年仅6岁的福林继承了皇位,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佐。


8月25日,年幼的福临即位,改年号明年为“顺治”,是为顺治帝。


不久,封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为摄政王。


多尔衮机智狡猾,政治经验丰富,掌握摄政权力后积极排挤异己势力。


1644年4月初,两黄旗内部的何洛会等人诬告豪格图谋不轨,言辞狂妄。


于是多尔衮废豪格为庶人,将他的心腹若处死,同时又奖赏两黄旗的其他一些大臣,进行分化瓦解异己势力。


此前,济尔哈朗还“主动”提出,凡事“先知睿亲王”。


这样一来,多尔衮的摄政地位从第二位提升到第一位。


4月9日,多尔衮担任“奉命大将军”,统领满蒙八旗部队三分之二和汉军全部,进军中原。


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城。


由于其卓越的战功和关清军的最高统帅,多尔衮的声誉和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内迎降的明朝旧臣,甚至只知道摄政王,而不知道顺治皇帝。


同年9月下旬,清廷最终决定迁都北京。


10月24日,顺治帝从盛京出发,历时3个月。


12月30日,终于抵达了北京城。


顺治帝举行定鼎登基仪式,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攻王”,建功绩碑,而济尔哈朗仅被称为“信义辅政叔王”。


从那时起,多尔衮已经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诸王无法与他竞争。


在集中力量推进统一全中国的进程和政权建设的同时,多尔衮进一步培植个人势力,打击异己。


顺治元年,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被晋封为亲王,分别带领主力进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弘光政权。


他的亲信刚林、祁充格等人,在朝中主持政务。


后来济尔哈朗因某种原因,多次受到处罚。


1647年7月,济尔哈朗遭到罢免,多铎则晋升为“辅政德叔豫亲王”,取代了他的地位。


1648年3月,豪格再次被罗织罪名,不久死于监狱。


同年11月,多尔衮受封为“皇父摄政王”,所有政务均有他处理,而年幼的顺治帝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1650年11月,多尔衮在打猎的时候,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伤严重,不久死于喀喇城。


多尔衮死后,年仅13岁的顺治皇帝,开始独立掌管国事。


顺治帝早就对多尔衮的飞扬跋扈、独断专行不满,对他死后的待遇问题,采取了削其封号、罢其爵位、毁其庙号和抄其家财的惩罚措施。


顺治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从不贪玩。


为了处理国家大事,常常废寝忘食,并且努力学习汉人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治国能力。


在文化方面,他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敢于突破祖先制度,促进汉人的重用。


在军事方面,面对国内战争的形势,他果断地采取了政策稳定。


在政治方面,他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警惕了朋友党乱的危害。


整顿了官场作风,取消了诸王贝勒参与政治的权力。


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建立了一个更加廉洁高效的中央政府。


在经济方面,他下令停止八旗圈地,积极安顿流民,鼓励生产开荒,实行与民休养的政策,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和民族矛盾。


除此之外,顺治帝还下令免除向朝廷提供土特产的惯例,甚至废除明朝以来对人民的各项苛捐杂税,促进了生产发展。


尽管顺治一生有几任皇后和众多妃子,但他的婚姻生活十分不幸。


顺治的两位皇后,一位是由多尔衮包办的,另一位是由太后授意联姻的,这两个皇后顺治帝都不喜欢。


直到董鄂妃的出现,顺治的内心才恢复活力,从此深陷情网难以自拔。


顺治对这位红颜知己,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情,以至于后来董鄂妃的突然离世,给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1658年,顺治和董鄂妃所生的皇子,不幸去世。


两年半后,董鄂妃突然病死,年仅22岁。


这一连串的噩耗,给顺治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种身心俱焚的煎熬,使顺治产生了皈依佛门、剃发为僧的念头。


后来,由于孝庄和臣子的极力劝阻,顺治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但是从那以后,顺治彻底心灰意冷,不再是从前那位胸怀壮志、意气风发的帝王,整天醉生梦死。


1661年2月,董鄂妃死后才100天,年纪轻轻的顺治因感染天花无药可救,在养心殿驾崩,时年24岁。


顺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一代明君的宽广思想。


作为一个年轻的天子,顺治可以诚心求教、广纳谏言。


他不仅鼓励大臣们直言不讳地进谏,而且还谦虚地接受了更尖锐的意见。


如此胸怀在历代皇帝中相对罕见,但也为后代树立了榜样,可以称之为清朝皇帝的典范。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