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371字 发布时间:2023-08-23

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72位大儒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明末清初,有许多著名学者站出来反抗清朝。


顾炎武是当时的一位思想家,在国破家亡之际,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意思是:“国家的兴衰存亡是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参与。”


他一生反清复明,坚决不降清。


然而却被整个清朝学者视为“祖师爷”,清朝统治者甚至将其请入了孔庙,接受国家祭祀大礼!


他一生著书立说,写了60多种书籍,共500多卷,1200多万字!


他一生漂泊,两次入狱,在全国游历20年。


后来三个外甥都是大官,可他晚年有家不回,最后客死他乡!


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都要温习经书,家人邀请了四位声音洪亮的士子,坐在他旁边。


顾炎武面前放了一本经书,四个人面前也放着经书的笔记。


他先让一个人读一段经书,如果遇到不同的字句或忘记的地方,就与四个人讨论或再记一遍。


一人读20页书,然后让另一个人读20页,因此他每天温习经书200页。


顾炎武从小就喜欢读书,出门时总是骑着一头小毛驴,用两匹瘦马背着几箱书。


遇到休息亭子,就让身边的老仆人去路边的买酒。


两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其地理山川。


如果与他平时中听到的不一致,就会打开书本进行验证,必须弄个清楚才善罢甘休。


骑在驴子上无事可做的时候,便会背诵经文,打发时间。


碰上老朋友,常常记不起他是谁。


有时背诵经书,不小心摔倒也毫无怨言。


顾炎武如此勤奋学习,最终于成为了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没有几人可以比得上他。


顾炎武曾经住在北京。


有一天,在朝廷当官的王士祯前来拜访,对顾炎武说:“先生有很强的博学记忆。”


“请背诵一下古乐府的《蝴蝶行》好吗?”


顾炎武当场一字不漏背了出来,同座都惊呆了。


虽然《蝴蝶行》只是一首56字的短诗,但它比较生僻,不容易完全记住背诵。


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那年,32岁的顾炎武,参加了一支义军,积极抗清,后来因兵败,只好逃回家乡昆山。


1645年6月,清兵攻占南京城。


接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江浙两省几乎落入满清之手。


清朝廷向江南百姓发布 “剃发令”,要求人们剃头发,更换服装,以示忠诚。


这就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当臭名昭著的“剃发令”下达后,江南有识之士和江浙沦陷区的民众,立即作出强烈反抗。


于是在一些明朝遗官和爱国志士的带领下,他们树立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反对剃发易服,反对清兵的残暴。


昆山的知县推行剃发令,引起民众的公开反对,顾炎武加入了这支队伍。


经过20多天的战斗,抗清斗争再次失败。


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军杀害,他的母亲被砍断了一只胳膊。


这次劫难并没有打消他的斗志,反而增强了他抗清的决心。


顾家有个仆人叫陆恩,看到顾家日益衰落,顾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官僚地主叶方恒。


两人以“抗清”罪名,这是当时最大的罪行,指控顾炎武。


犯罪的真假并不重要,因为陆恩和叶方恒的目的是将顾炎武置于死地,侵吞他的家财。


叶方恒派人把顾炎武抓了起来,一顿严刑拷打。


顾炎武的亲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波,想方设法营救。


朋友归庄为了此事,便求助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


钱谦益知道顾炎武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企图借机沽名钓誉。


他便说:“救他并不难,只要他送我一张门生的帖子,拜我为师即可。”


归庄深知顾炎武的为人,从不屈节求生,但此事不得不屈服。


于是悄悄写了一张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


果然没几天,顾炎武就被放了出来。


顾炎武虽然被放出来,但是叶方恒派人继续跟在后面,走到没有人的地方,把他从驴背上拖下来,狠狠毒打了一顿,差点没把他打死。


伤势好转之后,顾炎武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脸色都变了,觉得拜钱谦益这个汉奸官僚为师,实在是太侮辱自己了。


他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的帖子拿回来。”


“要不回来,我就在街上贴个通高,声明没有拜师这回事。”


由于顾炎武的坚持,钱谦益后来只好交回这个门生帖子。


顾炎武的气节,因此更受世人的敬仰。


为了避开仇家,同时也为了联络抗清义士,顾炎武开始游历各地,考察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产物等情况。


在西北地区,顾炎武会见到了一位非常正直的大学者李颙。


两人谈了好几天,顾炎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他在北方游历了20多年后,后来在山东埋头写作,写出了《日知录》、《山东考古录》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为什么顾炎武晚年不想回老家?可能与他的三个外甥有关。


顾炎武的三个外甥非常有名。


第一个:徐元文是大清顺治时期的状元,曾担任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等重要职务。


第二个:徐乾学是康熙时期的探花,官至刑部尚书;


第三个:徐秉义官至吏部侍郎。


徐氏一门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这与他舅舅顾炎武的教导无关。


而且徐氏三兄弟都为清朝效力,官运亨通,顾炎武和徐氏兄弟的关系相当抢眼。


新朝为前朝修定历史是古代惯例,清朝希望借此修整《明史》的机会,拉拢前朝旧臣。


清朝廷就让徐乾学和徐元文兄弟二人,劝说舅舅顾炎武参与《明史》的编修,结果被顾炎武一口拒绝。


尽管顾炎武严格遵守忠于明朝的志向,但并不反对外甥为清朝效力,他在这方面相当开明。


顾炎武要求外甥们为君主坚守道义,为官清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关心百姓疾苦。


几个外甥入朝为官,后代也有很多人科考中了进士,因此徐氏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但是徐氏为富不仁,他们与昆山当地官员互相勾结,疯狂兼并土地,横行霸道,引起当地人民的怨恨。


虽然几个外甥在富裕之后,多次提出给舅舅买地养老,但像顾炎武这样胸怀天下苍生的一代大儒,自然不屑与几个外甥为伍。


所以刻意与几个外甥保持距离,至死不肯回到家乡


1682年,顾炎武70岁,大病初愈。


在骑马拜访朋友的路上,不小心落马摔倒,呕吐不止。


最终死在了山西曲沃,后来遗体运回家乡千灯,与妻子合葬在一起。


顾炎武以其鲜明的趣味、简单归纳的考证方法,结束了晚明空疏的学风。


从而开辟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对清代学者产生了极其有益的影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