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先后消灭隆武、鲁王政权后,兵分三路向西南进攻。
驻扎在两广的明朝官员瞿式耜等人,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年号永历,历史上称之为永历帝。
1647年11月,明朝将领何腾蛟依靠大顺军余部的实力,在全州大败清军。
瞿式耜率领明军在桂林一带,也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这几场胜利,使得南明军队士气高涨,名声大振。
但由于桂王政权内部不团结,湖广和广西再次被清军占领。
两年后,何腾蛟在湘潭被俘杀,瞿式耜也在桂林城被清军攻占之后,英勇就义。
就在桂王政权即将覆灭的危机关头,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农民军,担负起了抗清的重任,并在西南地区继续战斗了十多年。
李定国是张献忠手下的四位勇将之一,也是他的义子,最大的是孙可望,李定国老二。
张献忠牺牲以后,孙可望和李定国率领剩余的五六万起义军,转战南方的贵州、云南。
他们派人向永历帝表示,愿意与他们共同抗清。
经过一番曲折,永历帝眼看形势危急,只好依仗大西军,封孙可望为秦王。
孙可望是一位野心勃勃之人,他把控着永历帝,在贵阳作威作福,独断专横,不把抗清事业放在心里。
李定国一心一意抗击清兵,他在云南花了一年的时间,训练了3万名精兵,加强了武器盔甲的制造。
还找来了一批驯服大象之人,组成了一支大象队,一切准备就绪,决定派兵进攻清军。
李定国领导的军队士气高涨,军纪严明。
他们从云南、贵州一直打到湖南,连战连胜,收复了几个重镇。
不久,又兵分三路,进攻桂林。
驻守桂林的清军主帅孔有德,多次派兵迎战,不料还没有交战,这些士兵就纷纷溃逃了。
孔有德只好亲自带兵到严关,与明军对峙。
李定国大军一到,先锋部队是高大的象队,跟在后面的是明军精兵。
大象一上阵吼叫连连,清军的战马听到象吼,吓得到处乱跑。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象群趁势一冲,清兵大败,明军乘胜追击,杀得清军片甲不留。
孔有德急忙把残兵败将撤进桂林城,紧紧关上了大门,吓得直冒冷汗。
李定国下令将桂林城团团包围,日夜攻城。
孔有德亲自登上城墙防守,明军一大波乱箭,差点射中了孔有德的前额。
后来得知李定国占领了城北山头的消息,见大势已去,于是放下一把火,投入火中自杀。
李定国攻入桂林,一边分兵继续清除残敌。
另一边,安抚全城百姓,将逃往山里的南明官员接回城里。
有一天,李定国在七星岩边摆下酒席,招待官员,他对官员们说:“如今的形势,就像南宋末年一样。”
“你们不是一直敬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吗?”
“他们的精忠浩气,固然可以名留青史,但我们忠于国家,毕竟不希望有这样的结局呀!”
听了这话,大家都深深佩服李定国的英雄气概。
永历帝收到明军大胜的捷报,立即封李定国为西宁王。
接下来,李定国继续率领大军,攻下了永州、衡阳、长沙,直逼岳州。
清朝廷大为震怒,赶紧派亲王尼堪率领10万大军反击明军。
李定国得到消息,知道敌人来势汹汹,便主动从长沙撤出,但是在回衡阳的路上设下埋伏。
尼堪亲自率领大军追击,结果中了明军的伏击,尼堪当场战死。
李定国接连的胜利,引起了秦王孙可望的嫉妒。
孙可望假意邀请李定国商讨国事,打算暗害李定国。
李定国发现他的阴谋诡计,不得不带兵离开湖南,回到云南。
孙可望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威望,便亲自去湖南攻打清军,却打了一场大败仗。
孙可望野心勃勃,贼心不死,想逼迫永历帝让位。
他知道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铲除李定国,于是亲自带领14万大军攻击云南。
万万没想到,孙可望手下的将士们狠透了他的分裂活动。
趁着双方交战的时候,他们纷纷倒戈投奔李定国,孙可望全军瓦解。
孙可望灰溜溜逃回贵阳,又遭到留守贵阳的将士兵们反对。
孙可望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就逃到长沙向清军投降。
南明政权经过孙可望叛乱之后,实力已经大大削弱。
1658年,清军由降将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率领,兵分三路进攻云南、贵州。
李定国也分三路阻击,结果惨遭失败,只好下令回退昆明。
永历帝和几位亲信官员吓得惊慌失措,逃往缅甸。
永历帝逃往缅甸后,李定国继续在云南边境招兵买马,抗击清军,试图收复失地。
他先后13次派人接永历帝回国,永历帝都不敢回来。
1661年12月,吴三桂带领10万清军进入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带回昆明。
永历帝一到昆明,就被吴三桂派人勒死。
至此,最后一位南明政权彻底宣告灭亡。
李定国艰苦抗清十多年,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郁郁而终。
弥留之际,他对儿子和部将说:“宁愿死在荒郊野外,也决不能投降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