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1587—1667年),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
宋应星出身于书香世家,曾祖父宋景曾经做过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代中期的重要阁臣。
宋应星有四个兄弟,他排名老三,从小聪明好学,记忆力也很强。
七八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一起在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让学生第二天背诵七篇诗文。
宋应星自幼贪睡,早早跑上床休息了,哥哥背书一直背到很晚。
第二天,老师听说他贪睡,没有不读书,责备了几句。
谁知宋应星非常不服气地说:“我也会背。”
接下来,宋应星流利地背诵出七篇诗书。
老师有点儿好怪,就问:“你不是很早就睡觉了吗?怎么还能背出来?”
宋应星嘿嘿一笑地说:“哥哥背书的时候,我听几遍就能记住了。”
老师摸了摸宋应星的小脑袋,觉得这孩子天资聪颖,此后就特别用心指导他。
年纪稍大,宋应星考入本县学做了一名乡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推崇张载,接受唯物主义自然观。
1615年,宋应星和哥哥宋应升到江西南昌,参加科乡试。
兄弟二人同时考中举人,他排名第三,宋应升第六。
当时江西有一万多名考生,最终只录取 83人,新奉县只有宋应星兄弟二人中榜,故称“奉新二宋”。
同年秋天,两兄弟赴京师参加第二年丙辰科会试,但是没有考中。
后来才知道这次考试涉嫌舞弊,状元的试卷是别人代写的。
为了下次再考,他们前往江西九江府的白鹿洞书院深造。
1619年和1621年,宋应星两兄弟两次上京赶考,可惜都没能考中。
45岁以后,宋应星对功名利禄逐渐冷淡,开始专注于研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技术,并准备编纂一部科技巨著。
1634年,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县的县教。
他在任职四年时间里,编写了大量的著作。
1636年,他写了当时政局的《野议》,并把另一部著作《画音归正》交给了朋友刊印。
1637年4月,完成了准备已久的科技专著《天工开物》。
同年6月、7月,先后写了《论气第八种》和《谈天第九种》,都是关于自然学说的作品。
1638年,宋应星被提升为福建汀州府(府治在今长汀县)的推官,负责刑狱审判的官员。
推官是按照封建王朝的法律依法办事,审判犯人。
不过,宋应星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所以他的名声很好。
汀州很多老百姓家里,都挂有他的画像,以此表示敬仰。
1644夏,大明王朝灭亡,清兵入关,他弃官归里。
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拒绝出仕,在贫困中度过晚年。
1666年,80岁的宋应星与世长辞,留下家训,告诫后人不要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要当官,只需书香传世家即可。
宋应星总结整理了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知识,编写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著作《天工开物》。
随着《天工开物》的传播,他也因此闻名于世。
《天工开物》分为18卷,100多幅插图,包括农业生产、化工、机械制造、矿物开采和冶炼、金属铸造、纺织、食品加工、造纸印刷等。
既有大量准确的数据,又配有123个插图,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许多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技体系。
宋应星一生追求真才实学,反对士大夫看不起劳动生产的行为。
他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农业、手工生产和科技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明代我国古代科技的巅峰成就。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称赞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天工开物》一书在17世纪左右流传到日本,后来被翻译成法语等多种语言,在欧洲广泛流传,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