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登基后,消灭了魏忠贤集团,使明朝的中兴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可能。
崇祯皇帝重新任用了熹宗时期被解雇的官员,对官吏进行了全面考查,禁止朋党,并尽最大努力防止朝臣和宦官之间的交往。
他一心想做个中兴之主,振兴大明王朝。
然而明朝末年的矛盾重重,积累了许多弊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扭转政局。
再加上崇祯皇帝自以为是,暴躁猜疑,急功近利,因此在朝政决策中犯了许多大错误。
因为对地方重臣不放心,在铲除魏忠贤统领的阉党后,他又任命了另一批宦官。
崇祯皇帝赋予宦官行使监督军队和提督京城的权力,大量宦官被派往地方的重要城镇,权力高于地方官员。
崇祯皇帝甚至派遣宦官总管户、工两部,而闲置户部、工部尚书,导致宦官权力日益壮大,统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袁崇焕的功高震主,引起崇祯皇帝的猜忌。
皇太极利用这一点,略施一个反间计,便轻易让崇祯皇帝相信袁崇焕有勾结敌人、出卖国家的行为,并将其处死。
从那时起,大明王朝失去了东北屏障,使后金八旗军队在东北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李自成率领军队攻下洛阳,杀死福王,攻占襄阳,夺取武昌,一路节节胜利。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包围北京城,占领了周边地区。
这时候,明朝大部分将领都已经投降,崇祯皇帝手里无人可用。
听说李闯王带军攻打北京,崇祯皇帝急得像火锅上的蚂蚁一样乱转。
他四处恳求王公大臣们捐钱献物,组织军队,可是根本没有几个人理会。
对于崇祯皇帝这种爱面子的君王来说,可以放下尊严,向大臣们募捐,可见窘迫到了极致。
不料面对皇帝的哀求,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都无动于衷。
他们集体哭穷,毫不顾忌皇帝的面子,也不在乎李自成的起义军即将攻下北京。
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捐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
更夸张的是,大部分京城权贵开始哭穷表演,开始疯狂比惨。
有的哭穷,假装卖房;有的干脆去街上摆摊,这是赤裸裸地打崇祯皇帝的脸。
最搞笑的是崇祯的岳父周奎,他是一个大贪官。
大家都知道他家有上百万两银子,就连崇祯也知道。
崇祯皇帝觉得已经大难临头,作为国丈,他与皇室利益密切,怎么着也会多捐一点吧!
所以崇祯让太监告诉周奎,希望他能捐出10万两银子。
周奎一听,立刻哭得死去活来。
哭过之后,又开始表演,拆掉家里的东西变卖,又到集市上卖家具。
见岳父如此做法,崇祯皇帝非常沮丧,最后周皇后再也看不下去了。
她悄悄卖掉自己的首饰珠宝,并把这5000两银子送给自己的父亲周奎,希望爹爹能带头多捐款一点。
周奎见女儿都求上门来了,只好答应捐10000两。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周奎贪污了2000两,只捐了13000两,其中5000两是周皇后的。
其他文武百官都是这样,大部分都一毛不拔,一番波折,崇祯筹集到了20万两银子。
可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开支,20万两银子远远不够。
崇祯皇帝没筹到多少钱,打算把防守北京的军权交给亲信的太监。
但那些家伙只懂得贪图享乐,怎么会带兵打仗呢?
穷途末路的皇帝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甚至连出个主意和商讨对策的人都找不到。
有一次早朝,他接连问了几件大事,下面一片静悄悄,没有大臣站出来回答。
崇祯皇帝气得破口大骂:“朕不是亡国之君,你们却是亡国之臣,真是一群饭桶!”
李自成派投降太监杜勋进城与崇祯皇帝秘密谈判,目的只有一个:“敦促崇祯投降,将皇位禅让给李自成。”
杜勋硬着头皮进入紫禁城,见到崇祯皇帝后,谎称李自成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拿出100万两银子给义军作军饷。
第二:崇祯皇帝承认起义军占领的地方,全归李自成所有,封李自成为西北王。
第三:李自成的军队不受朝廷调度,与大明皇帝平起平坐。
没想到这三个条件都被崇祯皇帝拒绝了,禅让更是不可能。
崇祯期盼各地的部队前来支援京城,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拖延时间。
崇祯和杜勋谈来谈去,谈了一整天,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李自成有些不耐烦,等不及了,下令攻城。
他的初衷是吓唬崇祯皇帝,给他施加压力,让崇祯尽快同意让位。
令李自成惊讶的是,明朝的军队已无心战斗,许多守军主动打开城门,欢迎闯王进城。
仅仅几个小时,起义军就轻易地夺取了北京外城。
消息传到宫中,人心惶惶,崇祯皇帝无论如何下令,也止不住宫人的哭声。
大臣张殷劝说崇祯投降,崇祯憋着一股火儿,一剑将张殷砍死。
崇祯亲自动员王公大臣、外戚权贵捐赠财物作为军饷,打算组织军队抵抗,可是根本没人响应。
面对起义军的攻击和对未来前景的迷茫,让这些养尊处优的人只想逃命投降。
只有太监王承恩挺身而出,愿意带兵抵抗。
于是崇祯皇帝任命王承恩为京师提督,掌管京城兵马。
王承恩清点了兵马,心一下子凉了,守城兵卒只有6000多名老弱残兵。
而且这些兵卒也没有心思战斗,无论王承恩怎么动员,都无济于事。
眼看李自成军队驾飞梯攻城门,王承恩情急之下,只好亲自发炮狙击敌人,接连击毙了数人。
崇祯皇帝带着一群太监在内城各个城门游走,鼓励守城将士尽忠,但换来的只是冷漠的目光。
大明王朝即将灭亡,大势已去,无路可走。
崇祯皇帝痛哭流涕,让三个儿子化妆出城,下令皇宫妃嫔自杀殉国。
接着,他又持剑砍杀两位年幼的公主,5岁的昭平公主当场死亡,15岁的长平公主断了一条胳膊,留下了性命。
到了晚上,崇祯皇帝来到煤山,只有太监王承恩跟着他。
环顾四周,北京城已经基本被攻占,只见到处举着火把的起义军。
绝望的崇祯皇帝在衣襟上写了绝笔遗书,叮嘱王承恩可以自行离开,找个地方隐姓埋名过日子。
但是王承恩却痛哭不止,跪下磕头,发誓要追随崇祯皇帝。
最后崇祯皇帝留下遗言:“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王承恩服侍崇祯皇帝自缢后,便在旁边的另一棵树上自尽而亡。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几天后,李自成看到崇祯皇帝留下的遗书,颇为感动。
因此,他没有继续侮辱崇祯皇帝的尸体,而是让起义军用两个门板抬起崇祯皇帝的尸体,与周皇后的尸体一起停在东华门外示众。
几个太监为崇祯皇帝擦了擦身后,换上干净的衣服,放在一口薄薄的柳棺里。
李自成还命人在东华门外搭建一个简陋的灵棚。
崇祯皇帝的尸体在东华门外,停放了三天。
在这三天里,有许多明朝官员经过此地。
哭拜者30人,拜而不哭者60人,其余的人只是看一眼就走了,真是世态炎凉呀!
后来北京的老百姓实在看不下去,议论纷纷。
李自成只好为崇祯的葬礼,定下了“帝葬礼,王礼祭”的规格。
命令政府自行安葬,这个任务落在昌平州官赵一桂身上。
然而,崇祯皇帝生前没有时间为自己修建陵墓。
想到崇祯皇帝宠妃田贵妃前几年去世,葬于十三陵,就打算把崇祯埋在田贵妃墓地。
虽然有了陵址,但是国库空虚,没有银子为崇祯皇帝安葬。
无奈之下,赵一桂只好号召大家筹款,筹集了233两银子。
当年田贵妃下葬的时候,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墓室,墓道上填满了大量的大石块。
单单搬开这些大石块,就花了四天时间。
崇祯皇帝和皇后的棺木被运进去后,大家发现崇祯皇帝和皇后都是有棺无椁,实在有些悲惨。
但确实没有钱置办椁了,有人灵机一动,把田贵妃从她的椁里倒出来。
然后把田贵妃的椁,盖在崇祯皇帝的棺材上。
就这样,崇祯棺木在中间,两边是田贵妃和周皇后的棺材,三个人挤在一起安葬。
墓道封闭后,祭拜仪式结束后,筹集的所有银子都花光了。
于是在场的人们又凑了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墓包了一圈砖。
崇祯皇帝的后事处理得如此草率,引起了明朝老臣们的诸多不满。
明朝的许多老臣都向李自成投降,他们眼巴巴看着李自成这样对待崇祯,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来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
没过多久,李自成到处搜刮钱财,还让明朝的旧臣主持葬礼。
原本有钱有人,可以把崇祯皇帝的葬礼做得更风光一些。
谁知李自成只是口头下令,按照皇帝的礼仪安葬,却一毛不拔。
让崇祯皇帝死后安葬如此凄凉,大家看着都心寒。
虽然明朝官员不敢公开反抗,但根本不买李自成的账,对他的命令只是随意应付。
崇祯皇帝17岁做了皇帝,既不过分贪恋女色,也不懒惰怠慢朝政。
而是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勤政爱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与明末腐朽的黑暗势力的斗争中。
崇祯在位17年,全心全意地挽救了大明的政权,但最终死于社稷,用自己的生命陪葬了大明。
崇祯帝关心百姓,在最后的危机时刻,要求吴三桂进京救驾时,依然不忘告诉他宁愿放弃土地,也不要舍弃人民。
崇祯帝的遗书中写道:“勿伤百姓一人”,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对于一位末代君主来说,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