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出身于正白旗。
他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历史上称之为“清太宗”。
皇太极出生那一会儿,脸色绯红,长相俊美,
长大之后,聪明伶俐,博闻强识,而深受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
十几岁时,皇太极表现出极高的理家置业能力。
那时候,皇太极的哥哥和努尔哈赤,长年在外南征北战。
年仅7岁的皇太极,自己在家独撑整体大局,不仅把家里的钱物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处理得相当妥当,甚是讨努尔哈赤喜欢。
满族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
皇太极继承了女真人崇武善战的血统,再加上他勤奋好学,练得一身好武艺。
无论是步射还是骑射,他都能做到箭无虚发的程度。
后来,皇太极随父亲征战四方的过程中,大显身手。
他不仅帮助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还粉碎了自己大哥褚英叛乱的阴谋。
从那时起,皇太极更加受到了努尔哈赤的青睐。
皇太极在多次军事行动中,积极出谋划策,为稳定后金的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皇太极被授予“四大贝勒”之一,并获得了“共议国政、各置官属”的特权。
努尔哈赤在他的八个儿子当中,封了四位最优秀的佼佼者,即是四大贝勒。
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1626年,努尔哈赤因在宁远战役受伤严重,最终撒手人寰。
几天后,皇太极继承了汗位,接管后金政权。
登基之后,皇太极雄心勃勃,决心在父亲创业的基础上大展宏图,开创金国的新局面。
当时,后金国的贵族们开始争权力夺利,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尽管皇太极名义上是大汗,但根据女真族的旧制度,皇太极必须与三大贝勒:代善、阿敏和鲁古尔泰,轮流执政。
这样一来,皇太极的大汗权力,自然受到了国内各种势力的制约。
面对这种情况,皇太极开始采取分化战略,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汗权,实现“南面独尊”的局面。
后金政权机构,原本以八旗制度行使国家权力。
皇太极在削弱八旗主权的同时,模仿了明朝中央集权制,从而建立和完善国家机构。
第一:他设立了“文馆”,为日后汉化的推行做准备。
接下来,分别设立了负责处理国家事宜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后来又将“文馆”扩建为三院,分别是: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
最后,皇太极单独设立了都察院,并将“蒙古衙门”改为“理藩院”。
皇太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取代了八旗贝勒理政的局面,从而加强了后金的中央集权统治。
第二:重用汉官、汉将和汉族文人。
皇太极以高官厚禄招募汉官汉将,任以实权,开办科举选取进士,推选人才。
这些措施,增强了后金政权的实力,分化削弱了明朝的大量人才。
第三:还设立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编制与满洲八旗相同,直接听命于大汗。
这样一来,扩充了后金兵源,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第四:重组编庄。
满族占领辽沈地区,奴役汉民,引起反抗和大量逃亡。
皇太极为了缓解矛盾,发展农业生产,重新编组农庄。
八个壮丁编为一庄,“汉人分屯居住,编为民户”。
严禁隐匿清丈土地,将大量土地改为屯地,使许多壮丁成为国家控制下的民户。
这些措施促进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第五:加强法制。
制定各种法律,强调公正执法,赏罚分明。
数年之后,后金蓬勃发展壮大,人口最多的三大民族,分别是:满族、蒙族和汉族。
他们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塞外大国。
1636年,皇太极自立为帝,将国号改为“清”,年号改为“崇德”,族名改为“满洲”,是为清太宗。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皇太极想要统一天下、称霸中原的雄心。
皇太极继承和发展了努尔哈赤的伟大事业,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八旗制度,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对外方面,积极与蒙古建立联盟,打击衰落的大明王朝,逐步统一了东北地区。
这位有远见的皇帝,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这为大清王朝政权登上我国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后来开创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