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徐光启《农政全书》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278字 发布时间:2023-08-20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


明世宗时期,上海沿海地区经常遭到倭寇的袭击。


徐光启小时候就经常听父亲讲上海人反抗倭寇侵略的英雄故事,很受启发和感动,非常崇拜和钦佩像戚继光这样的抗倭名将。


所以从小就有一股爱国主义的激情。


徐光启自幼读书,聪明好学,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


长大以后,参加了科举考试。


经过南京的时候,结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并且逐渐喜欢上了西方科学。


那时候,中国人不相信西方的天主教,朝廷也不支持西方人来明朝传教。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方便传教。


他认为若是皇帝不支持,那么自己的在中国传教就非常困难。


利玛窦经常在想,怎样才能得到皇帝的支持呢?


只有利用中国不完全具备的科学,才能吸引皇帝,说服皇上让他传教。


当时的明朝规定,外国传教士不准在北京传教。


后来,利玛窦邀请地方大臣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


他自己也前去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送给了明神宗几本《圣经》和圣母图,还有几个自鸣钟。


明神宗不相信西教,不懂什么《圣经》,也不知道圣母是谁。


只是看到了自鸣钟,倒觉得很新鲜,他实在弄不明白其中的物理,这东西怎么可以自动报时辰,就让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没过多久,明神宗见到了利玛窦,问他是何方人氏?


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因为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与西洋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为了炫耀自己,就说是一个大西洋国人。


明神宗大为欢喜,就赏赐给利玛窦一些金银珠宝,并允许他在北京传教。


就这样,利玛窦经常接触朝廷官员,他的传教活动也在北京扩大开来了。


几年后,徐光启考中了进士,前往了北京,在翰林院担任文职官员。


听说利玛窦早就已经到了北京,非常高兴。


他认为如果自己掌握了科学,并将其应用到各个方面,这对富国强兵有很大的帮助。


就去了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地理、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科学知识。


从此,徐光启经常与利玛窦交往,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


有一次,徐光启又到了利玛窦那儿学习,听利玛窦说西方有一本叫《几何原本》的数学著作。


可惜的是,用汉文翻译它并不容易。


徐光启听着听着,激动地说:“这本书太好了,只要你愿意指教,我一定要把它翻译成汉文。”


利玛窦见徐光启决心很大,深受感动,也就答应了。


后来,徐光启每天下班离开翰林院,就直奔利玛窦的住所,与他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在旁边讲述,徐光启就翻译记录。


当时,中国还没有人翻译过国外的数学著作,想要准确地将原文翻译成汉文并不容易。


徐光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逐字逐句地推敲和修改。


经过他的努力,《几何原本》的前六卷,终于比较准确地翻译成了汉文。


从那以后,几何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几何原本》翻译完成以后,徐光启又与利玛窦和另一位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了测量和水利的科学著作。


徐光启从利玛窦学那儿,学到了很多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他将中国古代历法与西方天文学相结合,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父亲去世那年,徐光启回到上海奔丧守孝。


这一年江南遭受了大水灾,庄稼都被淹没了。


洪水退了以后,他帮助老百姓从福建引进了一批甘薯苗,要求大家种植,自己带头在荒地上试种,结果收获颇丰。


看到甘薯不仅可以在福建沿海种植,也可以在上海种植,所以他编了一本小册子来介绍如何种植甘薯。


后来甘薯种植从福建推广到了浙江地区,又迅速推广到江淮流域。


徐光启不仅热衷于科学,而且非常关心国事。


1619年,杨镐四路大军几乎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之时,满朝文武官员大为震惊。


大臣们纷纷请奏朝廷选拔强将,增加兵力,征求后金。


徐光启连续三次向明神宗上书,认为后金越来越强大,显然成为明朝最大的威胁。


为了挽救危急局面,只有选择有能力的人才,培养新兵,才能抵抗后金军对明朝的侵略。


他自愿担任训练新兵的重任。


明神宗知道他是个文官,但听说他也通晓军事,又如此热情,就批准他到通州招募新兵训练。


徐光启满怀激情,决心训好新兵,加强国防。


没想到,朝廷各个部门都彻底腐败透了。


自从练兵衙门建成以后,徐光启既没得人也没有军饷,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


好不容易要来了一点军饷,就去通州检阅新兵,谁知这7000名新兵大多是老弱残兵。


徐光启空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辞去新兵衙门的职务。


1620年,明神宗死后,他的儿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


过了一个多月,明光宗驾崩,明神宗的孙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


明熹宗执政以后,又召徐光进京任职。


徐光启复官后,看到后金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而大明王朝的防御能力也越来越差。


他又上奏朝廷谏言,极力主张建造更多的西方大炮,但是兵部尚书强烈反对。


他们之间的争端持续不断,矛盾进一步恶化。


最终,徐光启没能斗得过那些强大的势力,又被排挤出去了。


后来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皇帝。


有一年,由于负责天文和历法的钦天监,计算的日食日期不准确,崇祯皇帝打算惩罚钦天监的官员。


徐光启说:“现在我们都是用郭守敬的历法,如果历法不够准确,我们不应该责怪官员,而是应该重建历法。”


崇祯皇帝听了这番话,认为有些道理,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徐光启带领众人编写了一部《崇祯历法》,实现了中国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徐光启晚年辞官回乡,回上海的那一年,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他一直对研究农业科学很感兴趣。


回到家乡以后,亲自参加劳动,在自己的田野里做了一些实验。


后来,他把平日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部名为《农政全书》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农具、土壤、水利、施肥、选种、嫁接等农业技术。


它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其意义非凡。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