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要说的也是更奇葩的事实:蓟州兵变的南兵和去朝鲜战场的是不是一批人?答案是:No!在石门寨鼓噪的南兵大多数都是重新招募的,这一点,在辽东巡抚李化龙的奏疏里也有记载,援朝的三千多南兵撤回国后再次进行了募兵,其中,这3000多去过朝鲜的明军南兵有2000多人每人领了二两犒赏银子就回家玩去了,只剩下1200多人继续留在部队,在这之后才再次募兵,补足了3500多人的数量。
这么看来,明廷已经仁至义尽了,这些南兵没必要闹事,尤其是这些新募的压根没去过朝鲜打仗的南兵。
原本去过朝鲜的南兵剩余只有三分之一,补足了剩下的名额,这些人作为海防营兵用来防御倭寇从海上进攻,但是这时和谈已经开始了,于是明廷有人提议撤回一些募兵来减轻财政压力,听到这个风声后,这3000多南兵里,胡怀德,陈文通等数十人开始计划闹事,万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他们张贴告示,打算带人在演武场聚集索要东征功赏及安家费,要求每人四五十两,没去过朝鲜的新募南兵跟着一起胡闹。
此时,王保率军东行,南兵听说王保有精锐骑兵300余,也不敢轻举妄动,方应选发出文书,要求哗变南兵归队,归队就恕他无罪,不归则给予处分,南兵听到这里纷纷归队。随后孙矿移书宣谕保证南兵基础饷银,想回家务农的可以放回家。然而南兵却因为没有所谓的东征功赏,要继续闹事,两个月后钱世桢上位后,南兵再次鼓噪,作为首领的胡怀德表示:“山东南兵每人给了25两,仍然不满,我们蓟镇南兵又怎么能罢休?”胡怀德等人决定再次聚集在演武场闹事索要军饷,并且持刀剑恐吓,不愿意去的南兵也被他们用武器威胁一起去。随后胡怀德自任游击将军,李无逸自任军师,胡怀德又声称中军张德成曾经许诺给他们犒赏,于是把他捆绑起来拖到帐下,又要求参将钱世桢加入,被钱世桢拒绝,张德成是真的冤枉,中军只负责传达军令,分发犒赏银和他没有一点关系,钱世桢骑马去营中试图安抚闹事的南兵,结果被南兵扣押。方应选见此认为这些南兵难以安抚,日久生变,于是请来王保让他防备,这个时候王保因为妻子生病正在照看,本来不想去,但是还是被方应选劝说带兵来镇压,两天后抵达海防台头,侦察兵报告这些海防南兵连续两天劫掠守台的官军,侦查发现50多座墩台空无一人,实际上,这些受害的墩台守军也是南兵,结果被某些群体愣是开除了南兵籍。。。方应选于是派一些北军守台,随后和王保商量对策,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剿灭,于是让王保回驻地带兵回来。准备期间,被南兵挟持作为人质的钱世桢被迫赶来请饷,方应选将计就计,告诉钱世桢饷银不难发,但是需要新旧兵额一一记录才好发放。毕竟,援朝的赏银不可能落到没去过朝鲜的新募南兵手上。
钱世桢回答:“做完这些怎么也要三四天。”
方应选说:“钱粮的事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钱世桢点点头离开了,随后,石门南兵中陆续逃出来三个将领。
一天凌晨,官军派遣南兵将领招降,没有成果,二鼓时分,管参将率军入城,哗变的南兵开始围攻,被挟持的钱世桢趁机逃跑其他营里,借了一些陕西兵一起围剿叛军,甚至,参与平叛的军官中还有之前大骂李如松的南兵将领王必迪,王保也率军解围,帮助被围的管参将逃出,随后各部把哗变的南兵围在城里,带头闹事的胡怀德等人拿出军火库的兵器进攻,王保担心强攻的话损失会很多,于是下令骑兵分头冲击,当阵擒斩八十余人,其余闹事的南兵仍然继续激战,官军开炮射击,南兵这才面露惧色,平叛的明军竖起招降旗表示投降免死,很快就有四百多人投降,胡怀德等人追杀投降的南兵防止大面积投降,余党继续顽抗,王保于是又让骑兵再次冲击,又擒斩四十多人,南兵终于士气崩溃。随后王保下令不能滥杀,愿意投降的就放下武器,投降的南兵被分为五部,由各部平叛明军监视。
十一日,明军聚集在演武场召唤文武百官,表示罪大的人不能赦免,罪轻的不能滥杀,有功的给予赏金。于是下令每十个南兵并于一列由诸将识别,是哗变首领就捆绑押到一旁,不是首领就给免死票一张,磕头感谢不杀之恩。随后查出三十二人,处死三十一人,留下一人和之前生擒的叛军首领胡怀德等十一人一起押往北京交给刑部,剩余的三千多人在得到上级宽恕他们的旨意后,每人按照标准给了一两四钱五分,放还回家。一手史料都记载这次兵变南兵只被擒斩150余人,剩余3000多人饶命不杀,但是北京城内却谣传说有600-700人被杀。后来又步步加码,谣传为1000人被杀、2000人被杀。据官员们在私信的议论,认为这些谣言大体是南兵的亲戚们编造流传。此事传到朝鲜,又夸大为3300人被杀。《明实录》没有记载具体数字,只要求派人“往蓟镇从公详勘”“传言”。而到了近世,这类夸大数字反而成了主流说法。那些被饶命放回家的南兵的莫名其妙的被当成了死人,也是没谁了。朝廷见谣言满天飞,派一位科道官前往蓟镇稽查,与此同时刑部也在审讯押解到此的胡怀德等十二名叛军首领。明朝刑部的叛兵口供记录《石门叛卒招由疏》记载“仍旧食粮不缺,复蒙各给皇赏银二两。”,这是叛军首领招供的原话。
也就是说,他们的确没有被拖欠军饷,甚至还拿到一些额外赏赐。
同样根据叛军口供,叛乱的真实动机是:随着对日战争结束,明廷开始裁减备倭兵。一些担心被裁员的士兵,鼓吹要求发放朝鲜“功赏”总计10万两白银(如前所述,由于内部争议,这些战功并未被明廷认可)。甚至没有参战的新兵,每人也要索取25两银子。开始闹事后,总兵王保
曾对士兵做过解释,说他们不会被裁军。随后发布了兵部的正式方案,宣布仍将留用这些士兵。自己不想干的士兵,也会发给路费。可是首谋分子仍不甘心。他们还提高要价,甚至把死人和逃亡人员也列入花名册,要求发放10万-20万两白银(人均50-60两白银)。如果不成就要发动武装叛乱,甚至还打算勾结塞外的蒙古人打进来。从口供记录看,并非全部三千多人都参加了兵变。实际上,真正的叛乱分子只有56人。其他人则是被强迫裹挟(叛乱分子宣称,谁不参加就杀谁)。《石门叛卒招由疏》收录于时任刑部尚书萧大亨的《刑部奏议》。唯一孤本原件现存于日本。网上只看到了相关论文,几年前就提到在点校,但是到现在都没有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还有审讯日本战俘的招供内容,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最终,刑部给出判决:叛军首领胡怀德,伪军师李无逸等凌迟处死,枭首示众。被后世各种曲解的蓟州兵变至此落下了帷幕。
下面,该把时间调回1597年了,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