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头子你,这有什么可高兴的?玉儿的事情定不下来,我看你就这么自己乐着吧!”
骆公止住笑容,注意地看夫人。
夫人见丈夫一脸严肃,连忙停住不语。
骆公缓缓道:“我高兴吗?我是心安了不少!玉儿看不上黎先生,这就好!至于她那位救命恩人,只要这人还活在世上,我们就不愁找不到他!”
夫人听了点头。
“这倒是。你倒是赶紧想办法找啊!”
骆公思索少顷,慢慢将看见女儿把玩玉佩的事情讲给夫人听。
当年,老两口到达伦敦,听说了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救人事件,就开始打听女儿救命恩人的下落。
一来无名无姓,二来也不知那华人青年什么模样,只是从女儿口中,隐隐听出此人年轻英俊。
也是申强当年做了好事不愿留名,再则他乃是以游学为主,行踪飘忽不定,二老直到回国数年,终告努力无果。
二老只道是,“茫茫人海,何从寻觅?”渐次淡忘。没想到女儿心中情愫,当年早已种下,随年龄增长,竟已暗暗生长繁茂!
夫人叹道:“咳,女孩子家,扯了别人的物件,失了自己的心哟!”
骆公慢慢捋髯,点点头。
“唔,我看,也许,最近玉儿遇到他了。”
“这么巧?天下这么大,他能在洎江城?”
“此人在不在洎江城,倒不好说。最近玉儿随我看各地生意,走的地方多,兴许已经遇到此人。
再者,洎江城乃是四通八达之商旅要道交汇之地。玉儿的救命恩人若是在国内做实业,路过此地,也大有可能!唔,从玉儿的神态看,像!”
骆公想起女儿忽而飘忽,忽而痴凝的眼神,愈发觉得己料不错。
“那怎么办?”
“把玉儿叫来,问问她。”
骆公已经发现,这件事情,也许直接了当地和女儿谈,更加合适。
骆见玉走进屋里时,右手仍然在玉佩上抚摸。
她看到父母亲都紧紧盯住了自己右手,赶紧将手放下。
玉佩闪了一下湿润柔和的光采,悄悄隐没在她的毛衣襟内。
“玉儿啊,你把那玉佩给你父亲看看好吗?”母亲亲切地说。
这是骆公第一次把女儿的心爱之物放在眼前仔细端详。
“啊,有字,还是秦小篆---唔,从这几个字看,此物,如是相送,当属定情之物。”
一句话让骆见玉满面羞红。
骆公夫妇见女儿表情,顿时都心中了然!这次,可是不会错,说中了女儿心事!
“知子之好,”骆公读道,笑问,“玉儿,可知这四个字的来历与意思?”
骆见玉望望母亲。
母亲鼓励地点点头。
“是《诗经》中的四个字。”
“《诗经》中,这一段怎么说?”
骆见玉轻轻诵出:“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骆公夫妇从女儿年幼时候起,便教她,“以心读书,有感诵诗。”
骆见玉此时,情由心生,诵来音调柔和,轻重节妙。
听得骆公也不由脑袋微摆,身体摇晃,口中赞叹。
“好,好!”
也不知是赞诗写得好,还是赞女儿念得好,又或是赞女儿的心事好呢?
夫人见父女二人情状,不由笑了。
骆见玉再也忍不住娇羞。
“爸,妈,你们二老——”
骆公夫妇,还有他们心爱的女儿,此时还不知道,也根本无法知道,骆见玉心中所牵挂的那个人,在必要时,也杀人不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