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被杀后,王宪自称汉朝大将军,长安城内几十万地方武装也都归附于他。
王宪令人关闭城门,居住于长乐宫,身穿龙袍,使用天子仪仗,把王莽所有的妃嫔宫女作为妻妾,日夜饮酒作乐。他还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就像一乞丐,突然之间中了数亿元的大奖,他已经完全放飞自我了!
王宪“称帝”的速度也太快了,八月份,他还是邓晔手下一小兵,九月初便“登基称帝”。
南阳郡与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还有层层关卡与数万莽军,就算一路畅通无阻,从南阳走到长安也要二十天左右的时间。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功越容易,失败就越快。
李松、邓晔闻之大怒,没带一兵一卒,二人便来到长安城下。
见二人前来,守城官兵迅速打开城门,随即王宪几十万大军全部倒戈。在士兵的引领下,李松、邓晔二人来到长乐宫,将正与王莽妻妾寻欢作乐的王宪当场斩杀。
王宪没有正确认识目前的形势,以为自己功高盖主。岂不知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大汉”为其提供的平台之上,站在王莽败亡的风口上,是头猪也能飞上天!
不久,赵萌、申屠建、刘赐也来到长安。
以前,申屠建曾跟随王莽大司空崔发学习《诗经》,申屠建来到长安后,崔发就投降了他。后来崔发又宣扬王莽的恩德,申屠建不想背负“杀师”的恶名,便让刘赐杀死了他。
起初三辅各“强力者”以汉朝名义起兵,他们杀死王莽后,人人渴望封侯。
但随后王宪被杀,申屠建又扬言三辅民众狡猾,杀死了自己的君主(王莽)。三辅各地方武装非常恐惧,人人自危,纷纷拥兵自守。申屠建等人派兵攻打,都没有攻下。于是申屠建派人驰报天子,要更始速派大军清剿。
王莽的首级被传送到宛城,刘玄观看良久,不由感叹道:“王莽若不称帝,其功绩当与周公同,真是可惜了!”
刘玄宠妃韩夫人笑着说:“王莽若不如此,陛下怎会有今日?”
刘玄听后非常高兴,将王莽头颅悬挂于城墙之上,任人侮辱。愤怒的百姓蜂拥而至,辱骂、吐痰、抽打就不用说了,甚至有人忍着尸体腐败的恶臭,将王莽的舌头都生吃了!
随后刘玄将王莽的头颅收藏,作为对反贼的警示。直到二百多年后的晋朝惠帝时期,王莽的头颅才在一场大火中,与刘邦斩蛇剑、孔子木屐一起消失了!
昆阳大战后,严尤、陈茂败逃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州附近),见王莽败局已定,便在当地招兵买马,痛斥王莽罪行,并宣扬汉朝恩德,也举起了反莽大旗。
不久严尤、陈茂听说钟武侯刘望在汝南聚众称帝,便携众投归刘望。刘望于是封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在汝南攻城掠地。
刘望也出自长沙定王刘发一脉,按辈分还是刘玄、刘秀的族兄。
刘玄急令刘赐领兵攻打刘望。
刘赐激战正酣之时,刘玄又急招刘赐回朝,商议迁都洛阳之事,并令奋威大将军刘信(刘赐之侄)代替刘赐指挥前方战事。
十余日后,刘信大胜,刘望、严尤、陈茂皆被杀。
迁都洛阳后,刘赐被任命为丞相。又在他的建议下,刘秀被刘玄任命为代理大司马并出使河北。
可能由于刘赐快意恩仇的性格,曾帮助刘玄报仇,再加上他与刘玄血缘关系最近,在迁都长安之前,刘玄对刘赐极为信任。
但因为“数次极力推荐刘秀”这一“败笔”,让刘玄心生不满。迁都长安后,刘赐便很快退出了更始政权的权力核心。
刚从宛城迁都洛阳,估计这时龙椅还没暖热,刘玄也不想再折腾,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再次迁都之事,但李松的一次上书却顿时令刘玄心生波澜。
占领长安后,李松、申屠建派人送来皇帝的车驾与服饰器物。
不久李松又带领长史郑兴等人亲自来到洛阳,并上书更始道:“关中自古便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关中丰熟,则天下不饥;而且又为四塞之国,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凭此地,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汉定天下,此乃天赐的绝佳定都之地!”
更始众臣都来自关东(函谷关以东),大多不愿迁都长安。
朱鲔说道:“今天下尚未完全平定,赤眉、铜马在山东、河北等地还有百万大军。洛阳据天下之中,一旦山东河北有变,陛下立可派将军讨伐。大军早上出发,晚上便可到达。况关中虽为四塞之国,但并非固若金汤。三个月前,邓晔将军仅凭数千精兵便叩关成功;虽为天府之国,但偏僻地狭,远不及关东土广民丰。”
更始犹豫不决,这时郑兴说道:“陛下起自南阳,仁义恩德尚未广施天下,一举尊号,而关中民众争诛王莽,并开关恭迎陛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关中百姓同苦王莽暴政,而思高祖(刘邦)的恩德!今若久不安抚,臣恐关中百姓离心,盗贼又起啊!”
郑兴又说道:“齐桓公雄霸天下,而孔子在书中直呼其名,何也?因为他不朝拜祖宗。大汉一十二帝皆定都长安,后又长眠关中,宗庙在此,陛下理应迁都长安!如不迁都,洛阳四战之地,在卧榻之侧,赤眉铜马群贼汹涌,陛下怎能睡个安稳觉呢?”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两汉之交著名的儒学大师。
郑兴这话说的很有水平,他深深地抓住了刘玄的心理。与李松、朱鲔从国家角度进谏不同,郑兴完全针对刘玄个人而言,不迁都便是不孝,而且还会让你担惊受怕得睡不着觉,直击刘玄心扉!
于是刘玄决定迁都长安,令刘赐先行入关,整修宗庙、宫室,准备迁都事宜。
更始二年二月,刘玄带领文武百官和数十万大军,从洛阳西行,迁都长安。
临出发,李松为更始帝导引车马,马受惊狂奔,撞到了北宫门的铁柱子上,三马皆死。
皇帝出行前出现这样一个小插曲,这可是一个不详的预兆。朱鲔、王匡等人再次劝谏放弃迁都,更始不听,君臣继续西行。
对于这样一个小插曲,我们不知道是史学家们是想表示“刘玄败亡”乃天定,还是确有其事。但不管怎么说,刘玄此时入关,确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
如果此时不迁都,刘玄尽遣主力,并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勤王”,全力进攻羽翼尚未丰满的赤眉军,赤眉根本无力还击。但刘玄为避敌锋芒,却率主力入关,等于把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兵源充足的关东拱手让与了赤眉。
刘玄刚入函谷关,便宣布天下大赦,除了王莽的子女,所有人员概不追究。但这个“大赦令”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刘玄并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当时王莽的“粉丝”基本上已被汉军和三辅民众屠杀殆尽,现在关中对刘玄造成威胁的是各地方武装。他们自认为有大功于汉(确实有功),都渴望加官进爵。但刘玄对他们的承诺仅仅是“不追究责任”,他们并未得到任何实际利益。
更始入关后,关中各地方武装仍然拥兵自守,虽有汉之名,但实际上并不听命于更始。
所以更始迁都长安的结果便是:扔了一个大西瓜(关东),也没有捡到小芝麻(三辅地方武装),最后只得到一个空名(看起来正统)。
当初王莽被杀时,唯有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宫殿财物皆一无所毁。其实这里也有王宪的功劳。宫女数千,仍备列后庭,钟鼓、帷帐、车马、器具、服饰、兵器等都和王莽时一样。
更始来到长安后,便居住于长乐宫,并在其前殿朝见百官。宫中的郎官属吏们和往常一样依次排列站立。
更始帝非常紧张,一只手攥着衣角,另一只手抠着座席,低着头不敢看他们。
其实这也很正常,以前在宛城和洛阳时,刘玄居住的都是郡守们的“招待所”,但这可是真正的皇宫!就像是一个地方官员,突然被邀请去人民大会堂给数百高官们讲心得体会,刚开始时肯定也会有点手足无措,这并不能成为刘玄“懦弱”的证明。
如果说紧张一点还能让人理解,但刘玄下面的做法就真的有点“雷人”了。
有几位将领迟到了,刘玄可能想活跃一下气氛,就问他们抢了多少东西。
左右侍从官员都是宫中的老侍卫,一个个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面面相觑,好久都说不出话来。
当时的农民军和莽军,甚至后来刘秀很多将领的正规军,确实都有劫掠的“传统”。但现在可是在朝堂之上,就像是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就算是“装”,也要装得稍微“矜持”一点啊!
刘玄真应该学一下某些官员,私下里虽然贪污腐败、男盗女娼,但在大会上讲话时仍然是正气凛然、义正辞严。
这说明刘玄情商太低,根本不懂“为官之道”,更不适合做皇帝!
李松与棘阳人赵萌劝说更始帝,应封功臣为王。
朱鲔不同意,说以前高祖(刘邦)与后人有约定,非刘姓不能封王。
更始于是先封宗室太常将军刘祉为定陶王、刘赐为宛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大将军刘嘉为汉中王、刘信为汝阴王。
李松与赵萌以为自己先入关打败王莽,后又力劝更始迁都,劳苦功高。本来想暗示更始封自己为王。没想到半路蹦出一个不识趣的大尾巴狼(朱鲔),不但偷鸡不成蚀把米(更始可能会认为自己格局不够高),反而为舂陵刘氏做了嫁衣裳。
于是李松与赵萌便与绿林众将(朱鲔除外)联合起来,消极怠工,向更始表达无声的抗议。
刘玄本来就是绿林众将所立的傀儡,本身并无军权,无奈之下,便分封了异姓王。
不久更始又立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廷尉大将军王常为邓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申屠建为平氏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大司空陈牧为阴平王、骠骑大将军宋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
刘玄先是封了六个同姓王,接着又一口气封了十四个异姓王,这是要进行王爷批发大甩卖啊!
但朱鲔又说道:“臣非刘氏宗族,不敢违高祖之约”于是辞让不受。
李松和赵萌见十四个异姓王中仍然没有自己,脑袋都要气炸了,没想到这次又为绿林众将做了嫁衣裳!
为了头上的官帽,他们这次要下血本了!赵萌这次决定实行美人计,他献出了自己的女儿,由李松做媒,将其献给刘玄。
此计果然有效,赵萌的女儿很漂亮,于是便被刘玄纳为夫人,并深受宠爱。赵萌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刘玄的老丈人,成为了真正的皇亲国戚。
不久,刘玄再次大封功臣,封朱鲔为左大司马,刘赐为前大司马,使与李轶、李通、王常等镇抚关东。
刘玄又以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两人共掌朝廷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