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王朱祐杬。
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次子,跟明孝宗朱祐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1487年,朱祐杬封为“兴献王”。
朱厚熜是朱祐杬唯一的儿子,从小就勤奋好学,朱佑夫亲自教他学习知识。
1519年,朱祐杬病逝,12岁的朱厚熜继承封爵,成为兴献王。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没有儿子,又是单传。
所以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根据“兄终弟及”的祖训,由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来京城继承大统。
1522年,朱厚熜把年号改为“嘉靖”,是为“明世宗”,也叫“嘉靖帝”。
明世宗登基后,在如何尊崇自己的父母方面,跟礼部和许多朝廷大臣产生了分歧。
有一天,明世宗非常生气,大喊:“按照你们的说法,父母不就可以换来换去了吗?”
他驳回了这一提议,责令大臣们重新讨论。
杨廷和跟毛澄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意见。
明世宗见他们硬的不吃,便试图改为怀柔政策。
他先后赐给了杨廷和与毛澄丰厚的礼品,毛澄也修改了一些意见,认为将来明世宗生下儿子后,第二个儿子可以取代堂弟朱厚炫成为兴献王,奉祀皇家宗庙。
但在这个大的原则问题上,双方谁都不肯让步。
眼见君臣僵持不下,有一位名叫张熜的进士上书,驳斥了杨廷和与毛澄两人,认为明世宗和西汉的定陶王是不同的。
“定陶王在汉成帝去世之前,即立为皇储,在宫中奉养。”
“明世宗是按照皇明的祖训即位,而不是明孝宗的后代。”
“况且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不是继承皇嗣。”
“因此,明世宗应该尊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并在北京为父亲建庙祭祀。”
这些话一出来,群臣哗然一片。
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弹劾张熜。
有一段时间,朝廷上下闹得不可开交。
然而,张熜的意见深深迎合明世宗的意愿。
看到这个奏折后,明世宗十分高兴地说:“我们父子终于可以保全了。”
后来明世宗的生母蒋妃来到通州,听说大臣们要儿子尊明孝宗为皇考,非常生气,哭哭啼啼地说:“我的儿子,怎么成了别人的儿子!”
一气之下,拒绝进京。
见母亲不愿意来京城,明世宗痛哭流涕。
杨廷和等人不得不妥协,让世宗以太后的名义,追尊其父亲兴献王为“兴献帝”,王妃为“兴献后”。
在迎接蒋妃进入北京时,明世宗又以辞去皇位相要挟,要求以皇太后礼节迎接自己的母亲。
杨廷和只好再次让步,让这位18岁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开心心迎接亲生母亲入宫。
这件事被称为“大礼仪”,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被称为“护礼派”。
他们坚决维护原有礼仪,要求皇帝妥协。
以张熜为代表的大臣,被称为“议礼派”。
他们迎合了皇帝的要求,认为礼仪是可以改变的。
虽然护礼派暂时妥协了,但他们在朝廷的势力仍然很大。
杨廷和一直对张熜耿耿于怀,找了个借口把他流放到南京去了。
1522年12月,明世宗又要给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即是给兴献帝、兴献后的尊称加上“皇”,引起了杨廷和等人再次反对。
君臣之间为了礼议,再次陷入争执。
不久,清宁宫后殿突然起火,世宗比较迷信,认为这是上天的指示,所以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尽管杨廷和获胜,但他总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心感不安,很快就辞去了官职。
大礼议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在明世宗的支持下,“议礼派”的势力逐渐增强。
1524年,由于议礼派逐渐占上风,护礼派的大臣们决定集体向皇帝提出进谏。
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给事中21人、御使30人等,一共200多人的庞大队伍。
他们跪在左顺门外,哭着喊着,不肯善罢甘休。
明世宗派人将为首的几位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更加愤怒,左顺门前出现骚动。
明世宗龙颜大怒,杀心顿起,逮捕了134人,86人待罪。
一时之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
这一事件,历史称之为“血溅左顺门”。
“大礼之争”以嘉靖皇帝(明世宗)的胜利而告终。
明世宗终于如愿以偿,追尊其父为“明睿宗”,还将神主带入太庙,位于明武宗朱厚照之上。
登基之初,明世宗立志效仿太祖皇帝、成祖实施的“新政”,成为后人称赞的开明圣贤之君。
他下旨宽赦天下,消除前朝的弊端,大力任用前朝重臣,处决奸臣钱宁、江斌等人,加强对宦官的约束,恢复和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下令减少租税,调整赋税和徭役,救济赈灾,大大缓解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朝政焕然一新。
刚坐上皇位的明世宗,善于接受劝谏,非常勤勉处理朝政。
此外,为了稳固边防和海防,明世宗还下令开始大力修建长城,整顿边防部队,以抵御外部入侵。
在此期间,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和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使明朝呈现出“嘉靖中兴”的局面,嘉靖皇帝也被称为“中兴之主”。
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后来,嘉靖皇帝推崇道教,痴迷于方术,把明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明世宗是一位迷信道教的皇帝,他把道士邵真人提拔为朝廷大臣。
有一天,明世宗觉得宫里闹鬼,就请邵真人用剑作法。
邵真人舞弄了一会儿,无法根治,又担心皇帝会责怪自己。
便说:“我有一个朋友,有着很高的仙术,请来他捉鬼一定能行。”
于是,另一位道士陶仲文进入了皇宫。
陶仲文在宫里的桌子摆上香案,画了几个黄色的符箓,挑在剑上,然后披头散发舞起剑来。
他蹦蹦跳跳了一会儿,最后说鬼已经降服,明世宗居然深信不疑。
恰好这时,皇太子身体出水痘,明世宗又命陶仲文消灾祛病。
他像往常一样耍了个把戏,碰巧皇太子病情好转,明世宗认为这个人的仙术很灵,连连给他加官封赏。
1542年,明世宗听信道士的话,命令宫女们为他采补炼丹。
日子一长,几位宫女受不了这样的羞辱。
有一天晚上,趁着皇上呼呼大睡的时候,几个宫女想用白绫勒死他。
没想到一个宫女害怕了,跑出去告诉了皇后,这才救了明世宗一命。
后来,几个宫女都被处死。
明世宗居然还说:“都是神灵的保护,才让我消灾免祸,不然今天我肯定完蛋了!”
从那以后,明世宗一心修道,20多年不再上朝。
因为要修道观,买香烛,后来又重建了宫殿,花了很多银子。
国库连年亏空,明世宗就向百姓征收重税。
明世宗的年号是嘉靖,所以人们愤怒地说:“嘉靖,嘉靖,家家户户穷得一干二净。”
由于嘉靖皇帝盲目信任丹药方术,他经常派人到处收集灵芝,经常服用道士制作的丹药。
并且在宫殿内外大规模建造宫殿和寺庙,使人们的负担更加沉重。
嘉靖后期,嘉靖皇帝痴迷于道教,希望长生不老。
明朝政治日益腐朽,国力日益衰退,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嘉靖时期,正好处于明朝从兴盛至衰亡的转折点。
从那以后,大明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