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年),字安伯,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
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家庭,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他的母亲怀孕14个月后才分娩,在他出生之前,祖母梦见了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
于是,他的祖父给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取名为“瑞云楼”。
到了5岁,这孩子仍然不会说话,但是已经默记祖父所读过的。
有一天,有一位和尚路过他的家里,摸着这个孩童的脑袋说:“好孩子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开始改名为“守仁”,然后他就可以开口说话了。
他的父亲王华喜欢绍兴的风景,所以他的家人离开了余姚,搬到了绍兴。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所以拥有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私塾。
十三岁时,他的母亲郑氏去世,幼年丧母,这对王守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王守仁非常难过,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
还没等王守仁从悲伤中走出来,他的父亲王华,便准备迎娶另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
在父亲结婚的那天,大家开开心心,唯独王守仁一个人独自难过,心里很不舒服。
婚后第二天,王华把妻子赵氏带到王守仁面前,告诉儿子:“这是你的新母亲,以后要叫娘亲,听她的话。”
王守仁从心底里,就不能接受这个陌生的女人进入自己的家,更不用说称她为母亲了。
因为在王守仁的心里,他的母亲只有郑氏一人。
赵氏不是那种温柔贤惠之人,经常打骂王守仁,拿年幼的王守仁的出气。
但是王守仁总是调皮捣蛋,父亲也都知道。
所以即使王守仁心里受了委屈,他也不会告诉父亲自己被欺负了。
有一天,王守仁在街上散步,看到一个卖猫头鹰的人。
一时之间,心里有个主意,便将将猫头鹰买了下来。
王守仁在当地找了一个巫婆,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巫婆。
巫婆也发自内心地同情王守仁,于是决定帮王守仁。
王守仁把自己的主意,告诉了巫婆。
过了一会儿,王守仁回家后,趁着赵氏出门,悄悄把猫头鹰放在继母的床上。
四周环顾,趁着没有人注意,悄悄地回到书房,像往常一样读书,假装很用功的样子。
天黑之后,赵氏回到房间睡觉,一只猫头鹰突然出现在被子里,吓得赵氏大叫一声。
猫头鹰在昏暗的灯光下,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接着在赵氏的卧室里来回盘旋。
赵氏显然被吓坏了,赶紧喊“救命”。
听到赵氏的叫声,仆人们赶紧跑过去,把猫头鹰赶了出去。
赵氏浑身发抖,十分害怕,整晚都不敢睡觉。
其实赵氏之所以如此害怕,是因为猫头鹰被认为是一只“邪恶之鸟”。
如果有人看到它,就会发生不好的事,而且从自己的被子里钻出来,确实让人害怕。
赵氏总是担心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吓得心怦怦直跳。
王守仁听到赵氏的喊声,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然后询问赵氏发生了什么事。
赵氏告诉王守仁刚才之事,显然她不知道这是王守仁搞的鬼。
王守仁假装一副为赵氏好的样子,说:“我听古人说,猫头鹰被称为恶声之鸟,如果有人看到猫头鹰,那就不吉利了。”
赵氏赶紧问王守仁,有什么好办法吗?
王守仁给赵氏出了一个主意,叫她找个巫婆问问。
第二天,王守仁邀请了事先串通的巫婆来到家里。
巫婆进门后,开始按照王守仁事先约定的表演,说道:“房间里有一股怪气。”
见到王守仁的继母后,继续说:“这位夫人看起来脸色不太好,恐怕最近会有灾难降临到您的身上!”
赵氏听了十分害怕,很快就把昨晚的猫头鹰的事情,告诉了巫婆。
巫婆听了赵的话,严肃地说:“我需要问问神灵,究竟是怎么回事?”
然后巫婆点燃了蜡烛,让赵氏跪下。
接着巫婆开始作法,过了一会儿,巫婆用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说:“我是王华的原配妻子,王守仁的生母郑氏。”
“你欺负我的儿子,你做的坏事我都知道,我之所以化身为一只猫头鹰,就是为了将你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
“若是你继续作恶,用不了多久,我便前来取了你的性命。”
赵氏听了巫婆的话,吓得连忙磕头求饶,对巫婆说:“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以后一定要让他好好学习。”
巫婆听到赵氏的话,慢慢睁开眼睛,用自己的声音说:“我刚才见到了王守仁的母亲郑氏,她看起来很生气,希望你可以改过自新,这样猫头鹰就可以自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赵氏给了巫婆丰厚的银子,便送她离开了。
出了王府,巫婆偷偷问王守仁:“你觉得怎么样?”
王守仁满意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赵氏再也不敢继续虐待王守仁,他终于可以好好读书了。
王守仁志向高远,思想与常人不同。
有一次,他跟私塾老师讨论什么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
王守仁观念不一样,认为“科举不是第一要务”,天下上最重要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当时的大明王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明英宗时期,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虏,朝廷赔款求和。
这件事在王守仁年少的心中,落下了很大的阴影。
他发誓要学好兵法,报效国家。
15岁的时候,他多次上书皇帝,提出平定农民起义的计策,但是没有被采纳。
同年,他在居庸关、山海关出游了一个月,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了经略四方的志向。
17岁时,他到了南昌与诸阳和的女儿诸氏成婚,但是结婚那天,谁也找不到他。
原来这一天,他在闲逛中遇到了一位道士。
他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个养生术,他便与道士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18岁那年,他和妻子诸氏返回到余姚,船只经过广信,王守仁拜访了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非常高兴。
之后,他读了朱熹的著作,思考了宋儒所谓的“物有表,物有内,草有树”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定决心要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也没发现,人却病倒了。
从那时起,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而且很会射箭。
然而在他22岁的时候,没有考中进士,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笑道:“虽然你这次没有考中,下一次科举必定能考中。”
“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吧!”
王守仁拿起笔完成,朝堂上的大臣们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
嫉妒他的人开始说,这个年轻人,如果进士及第,一定目中无人。
25岁时,王守仁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再次落第。
状元出身的父亲开导他说:这次不中,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能中。”
但是王守仁笑着说:“你们以不登进士及第为耻,我以不登及第懊恼为耻”。
意思是:“我不会因为考试不中,而感到羞耻;我因为考不中,而灰心丧气而羞耻。”
1499年,他因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二甲进士第七名。
王守仁入仕后,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和兵部武选主事。
经过多年的历练,增加了自己的政治经验。
明孝宗去世后,皇位由其独生子朱厚照继承,是为明武宗。
这是一位不务正业的皇帝。继位以后,根本不理朝政,只顾自己玩乐。
为了追求各种各样的快活,竟然把朝中大权交给了宦官刘瑾。
刘瑾擅权后的种种不法行为,引起了朝廷正直大臣的不满。
他们纷纷上书弹劾这个家伙,结果被刘瑾反将一军,逮捕了戴铣等20多名官员。
为了营救这些人,正直的王守仁愤怒地上书弹劾刘瑾擅权,请求皇帝赦免这些官员。
这下子,王守仁彻底激怒了刘瑾,因此他被杖责40大板,并被贬为贵州龙场,充当龙场驿站驿丞。
即便如此,刘瑾也没有想放过王守仁。
特意安排人员在路上暗杀他,幸亏王守仁机警伪装跳水自杀,这才逃过了一劫。
正是在贬谪贵州的四年里,王守仁彻底悟道,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心学家。
后人把王守仁这段时间,称为“龙场悟道”。
刘瑾死后,王守仁再次复官,先后担任了吏部考功司郎官、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卿等职务。
1516年8月,在赏识他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以都察院左佥御史的身份,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各地的盗匪兴风作浪,官兵反复围剿都没有奏效。
王守仁到任后,首先清除了官兵中盗匪的耳目,然后亲自带领人马镇压各种盗匪。
1517年正月至十月,王守仁出兵十余次,先后攻破盗匪之寨40余处,俘斩了盗匪6000余人,一举荡平了几十年的地方盗贼,还给了百姓一片安定。。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试图想成为第二个明成祖,打算推翻明武宗,自己当皇帝。
消息传到京城,朝中上下惊恐不已。
只有王琼向明武宗上奏说,只要有王王守仁在江西,宁王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正如王琼所料,王守仁得知宁王反叛,本来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民乱,立即赶往吉安。
来到这里,他一边招募义军,一边呼吁百姓跟他一起平叛。
另一方面,他故设疑兵,让本该直接从长江到南京的宁王叛军,转攻九江和安庆,然后王守仁诱使叛军聚集在鄱阳湖,一举全歼。
就这样,王守仁只用了三天,就彻底打败了叛军,宁王朱宸濠等叛乱份子都被他俘虏。
王守仁立下如此大功,理应得到朝廷的重赏,谁知虚荣的明武宗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功,又来了二次献俘。
并且通过这次多余的献俘活动,将王守仁的功劳据为己有。
直到明世宗继位,王守仁才能论功行赏,封为世袭的新建伯。
然而明世宗依旧不喜欢这位正直的大臣,只有在镇压民变的时候,才想起重用他去灭火。
好在王守仁早已到了宠辱无惊的境地,看淡了功名利禄。
1522年,其父亲王华去世后,回乡守制的王守仁在家乡创办了阳明书院。
从此开始了他广收弟子,传播心学的教学生涯。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守仁留给后人的心学警句。
1529年,弥留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是,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是:“内心充满正能量和光明,就无需言语来表达”。
殡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着送王守仁。
王守仁是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的学说深受南宋陆学和禅学的影响,但比陆学更详细、更完善、更广泛。
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本体是“理”,“心”的外面没有理。
心所产生的是“意”,意所存在的是“物”,即是心外无物。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并与程朱学派竞争抗衡。
程朱理学提倡“先知后行”,将“知”和“行”分为两部分,认为在实施“行”之前,必须先了解“知”。
为了纠正这一理论的偏见,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倡导“知行合一”,加深了道德意识的主动性与实践性的关系,避免了“先知后行”的弊端。
不过,它也抹去了“先知后行”中的知识论部分。
虽然王守仁的主张有利于道德修养,可是他忽视了对客观知识的理解,这导致了王学弟子随性辍学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