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并购加剧并且高度集中,百姓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对于平民来说,明朝京城地区,并不是一片乐土。
因为皇朝的都城在这里,所以京城汇集了大量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
权贵的欺压与不时发生的自然灾害,这让北方大批拥有土地的自耕农破产,也让大量军户无法忍受压榨而逃亡。
为了生存,这些人或成为苦力,或为奴仆,或乞讨,或盗窃,或坑蒙拐骗。
总而言之,流民四处流荡。
但是单个人的力量是毕竟微薄,有时不足以自保,渐渐地许多流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流寇团伙,抱团取暖。
刘六本名刘宠,刘七本名刘宸。
兄弟二人来自河北省文安县,自幼出身贫寒,受尽苦难。
长大以后,由于无法维持生活,就进入绿林当了盗贼,以掠夺过往商人为生,逐渐发展到了100多号人。
有一次,刘氏兄弟做了一笔大“生意”,抢劫烧毁了一个县衙,引起了明朝地方官员的全力追捕。
他们吓坏了,躲进深山密林里面,不敢出来。
当时的河北盗贼群起,官府围剿不利,正德皇帝(明武宗)派了一个叫宁杲的御史,前往河北剿匪。
宁杲很好手段,抓住盗匪后没有杀人,而是命令他们捉拿其他盗匪赎罪。
如果抓到一定数量,即可赦免其罪。被抓来的盗匪也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
这样一来,盗匪数量急剧下降,地方形势逐渐好转。
刘六、刘七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托人到县衙,请求抓其他盗匪,以便自救。
得到地方官员的同意之后,兄弟两人摇身一变,成了官府编制之外的捕快。
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在绿林里呆了很长时间,熟悉盗匪的惯用伎俩和隐藏手段。
再加上他们有很强的能力,很快就捕获了一批盗匪,离被赦免不远了。
然而官府对他们两人当年火烧县衙的事情一直怀恨在心,并不打算真心赦免二人,准备在利用完他们之后,秘密处死。
在不经意间得知这个消息,兄弟两人大吃一惊,立即不辞而别,再次躲入深山。
不过他们的家人全部关进大牢,家产全部抄没。
躲在深山密林里面,东躲西藏的日子也不好过。
兄弟二人打算再次向官府投降,帮助捉拿其他盗匪,但又担心官府会清算旧账。
就在他们兄弟犹豫不决的时候,周边几个县爆发了流民起义,两人喜出望外,立即联系了当年的部下,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残暴统治。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六、刘七联合了其他盗匪齐彦名、杨虎 、刘惠等人。
一开始只有34人,他们也不敢攻城略地,只是抢百姓的衣食财物。
后来,他们得到了一位名叫赵燧(绰号赵疯子)的人为谋士。
在赵燧的计划和建议下,他们不再抢劫穷人,而是拉拢他们入伙,共同对抗朝廷。
没过几天,他们的队伍增加到了数千人马,屡屡打败前来围剿的官军。
1511年,起义军分为两支大军。
刘六、刘七、齐彦名等人率领一支,活动于河北、山东,称为东路军。
刘惠、赵燧等人率领另一支,活动于河南、山西,称为西路军。
当地官兵镇压起义无效,明武宗改派“京营”官兵前往,但是仍然失败。
正当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兵部侍郎陆完建议动员九边重镇防御蒙古人的精锐边防军,进入内地平叛。
明武宗只好同意,调来宣府镇官兵2000人,辽东镇官兵2000人,延绥镇官兵500人,共4500人,全部为骑兵。
边防军的战斗力,确实比地方官兵和京营官兵强,在霸州之战中,一举歼灭了1000多名东路义军。
刘六、刘七为了避开边防军的锋芒,带领东路军南下到湖广、江西、江苏等地。
同时在刘惠、赵燧的带领下,西路军转战于山西、河南、安徽一带。
南下途中,起义军势如破竹,屡战屡胜。
东路军逐渐发展到2万多人,而西路军则发展到28营,共13万多人。
1511年12月,起义军日益强大,攻破了上蔡,斩杀了知县霍暄。
接着攻下了临商水,知县带领官民投降。
进军西平,斩杀当地官吏;攻破舞阳 ,开监狱释放无辜之人。
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攻破了90多座城池。
1512年,就在起义军势力如火如荼之际,明武宗派右都御史彭泽,提督军务,增调兵力,围攻拦截义军。
彭泽重用智勇双全的将领朱忠,杀死了义军首领刘惠,俘虏了赵燧,彻底消灭了西路军。
朱忠率领大军马不停蹄,再次前往围剿东路军。
5月,黄州交战当中,刘六落水而死。
接着刘七转战江苏,在通州狼山被朱忠杀害,彻底消灭了东路军。
这场起义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花了两年多年的时间。
为了消灭刘氏兄弟,明朝甚至把国库的钱都搬空了。
起义军最终被消灭原因是:“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后方,一直流动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和江苏数省之间,没有谋定天下的规划。”
尽管起义失败,但是也给大明王朝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