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滚出王京当天,李如松率部抵达东坡和查大受部合兵,于四月二十日进入王京,在小公主宅驻屯,城内房屋建筑大多被日军烧毁,王室宗庙也没能幸免,至于原因嘛,有点搞笑,或者说匪夷所思,日军在此驻扎时“夜间多怪”,住在宗庙里的日军“往往暴死”,日军认为宗庙有灵,不能久住。
跟随明军入城的朝鲜官员见状痛哭不已,第二天就围住李如松要求明军毁约与日军再战,帮朝鲜报仇雪恨,为此,以往一向坑爹的朝鲜人这次意外的勤奋,面对明军声称的没有船只渡江,朝鲜人立刻调来数十艘船,无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派李如柏率军渡江,戏剧性的是,渡江之时,李如柏突发脚疾,全军再次回城。此时明军兵力不足,难以和集中兵力的日军决战,一旦日军突然反攻王京,明军可用的战兵也不过一万五六千人,能守城就不错了。
见明军按兵不动,权栗打算自己渡江追击日军,李如松命令戚金收拢船只,防止朝鲜人刺激日军导致日军反扑,试图渡江的权栗被明军抓回李如松面前,同样试图渡江的高彦伯等人也被带离军队关押,王京附近企图追击日军的朝军也被解除武装。单看朝鲜人描述,似乎只在显示明军延误战机。然而实际上,朝鲜人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早在幸州山城之战后,就有朝鲜军官报告士兵大量畏战逃走,碧蹄馆之战中高彦伯名义上4000朝军只有百余人参战,而且还只是跟在明军后面捡漏。现在这些试图渡江的三部朝鲜人也同样如此,有战斗力的也不过是权栗的2000人,其余两部不过数百兵力,遭到明军拦截后,立刻瓦解。实际上明军要是不拦着,朝鲜这点兵力就进攻数万日军那完全是找死。
现在,朝鲜人只能口头上报复日军了,日军撤离途中,沿途朝鲜人装聋作哑,不敢做出任何行动,生怕被日军发现。
之前的谈判中,明方提出的条件有一条是要求日军释放朝鲜王子,他们现在在加藤清正手里,加藤军虽然没有和明军交战,但是在咸镜道被边军和义军以及女真人多次袭击,损失也很惨重。抵达王京后又因为缺粮,被迫四处征粮,甚至连周边坟墓都挖开了,可笑的是,日军撤离王京时还留下了20000余石粮食给了明军,这也让粮草断绝的明军解了燃眉之急。宁可留给敌军也不给加藤,可见加藤清正不受王京日军待见,这事连明军都知道了。作为日方和谈主导的小西行长慷加藤清正之慨同意释放王子大臣,但是前面说过,加藤清正一直和小西不对付,他可不听小西的约定,不愿意释放作为自己战利品的朝鲜王子。
二十一日,宋应昌命令李如松做好战斗准备,准确的说是做好了加藤清正毁约不放人的准备,通报全罗道朝鲜军准备堵截加藤清正。二十五日,宋应昌要求朝鲜人集结水军舰队封锁釜山,同时命李如松派兵追击加藤,与全罗道,庆尚道朝鲜军合兵,放其他日军通过,以违约的理由歼灭加藤军,随后,宋应昌催促刘綎的明军援军赶快抵达前线。
虽然宋应昌曾经命令不得追击,但是进入王京的第二天就再次备战,通报朝鲜人也预备战斗。确定日军撤离王京而不是借机反扑后,宋应昌立即着手准备再战。然而没料到的是,全罗道,庆尚道,忠清道朝鲜军合计十余万,却在二十一日明军阻止朝鲜人渡江到下达再次出兵命令的二十五日,这短短四天内全部解散了,理由是明军说了不准歼敌。
真的像朝鲜人说的这样吗,还是那句话,扯淡。朝鲜人不仅自己解散了军队,甚至因为军功升职的军士也被朝鲜地方大员罢职。
而且,宋应昌并不是没有提前通报朝鲜人,沈惟敬曾经在会谈后私下告诉前来打探消息的朝鲜官员和谈不过是个幌子,先把日军骗出城再图谋计策,沈惟敬还告诉了朝鲜人不公开通报的理由“尔国问答之言,皆透贼中,吾不明言矣。”朝鲜人不避朝议,容易让日军得知明军情报。
四月二十五日,朝鲜人询问宋应昌是否出兵,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次日宋应昌按照约定向李昖宣布两国联合出兵,传达作战计划,然而出兵通告发的并不是时候。早在二十四日,李昖从朝鲜官员那里得知宗庙王陵被毁的消息,宣陵被日军挖空,靖陵更是连遗体都被扒了衣服暴尸在外。李昖连日率百官“举哀”,率领援军按命令入朝的刘綎路过时,李昖借口举哀,不和刘綎见面,配合明军作战的事被交给了柳成龙等大臣,而柳成龙又自称从二十三日一直卧病在床,在李如松追击完毕后才知道宋应昌下命令出兵。“率百官举哀”的李昖几天后发现朝鲜各道军队消失大半,他又把无力配合明军作战的责任推给了老天爷:“倭贼有福,自然至此。”这脸皮厚的地球都装不下了。看来高丽棒子的不要脸是祖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