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连中三元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868字 发布时间:2023-08-13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施,就是规定了科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到了明朝,朝廷规定各省每三年参加一次考试,称为“乡试”。


第二年,通过考试的学生赶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这叫“会试”。


通过会试的学生,然后再参加由皇宫大殿主持的考试,这叫“殿试”。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若是谁在三次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那就叫“连中三元”。


读书人如果能在乡试、会试、殿试分别都获得了第一名,那就是梦寐以求的“连中三元”,代表着才华横溢,千古奇才。


据统计,从唐初到清末,中国历史上功共有五百多个状元,但连中三元者却少之又少。


明朝276年,只出现了两位千古奇才的读书人。


一位是黄观,连中六元,连中六元是指的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后来因反对明成祖朱棣而被除名。


另一个是商辂,连中三元,明朝中期有名大臣。


商辂(1414—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县人。


他的祖父是替别人护林打猎勉强过日子,全家只有两间茅屋。


当他爷爷的生活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就让商辂的父亲读一些书。


因此他的父亲长大后,在当地衙门找到了一份好差事,后来夫妻二人就有了商辂。


小时候的商辂不爱讲话,常常一个人傻呆呆坐在地上看着远去,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所以商辂跟父母说话也不多,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钻研知识。


父亲见儿子如此勤奋好学,十分高兴,非常支持他好好读书。


他也没有让父亲失望,每年岁考,总是名列第一。


淳安县县令听说商辂学习很好,非常欣赏这个孩子,还给了他很多资助。


商辂自幼天资聪颖,据说他六岁时就能吟诗作赋。


有一次,严州主考乘船从金华经过兰溪,来到梅城。


许多考生前去码头求见,商辂的父亲也背着儿子去看热闹。


主考官见有这么多考生求见,于是手指正在拉纤的纤夫,随便说了一句上联:“龙须缕缕升天际。”


众人一时无人应对,小商辂稚嫩地回答:“虎扑尖尖伏水中。”


考官见回答的是一个小孩童,大为好奇,于是又出了一联:“顽童无知,骑父作马。”


“慈父有德,望子成龙,”商辂听了开口便答。


考官心里暗暗称奇,便出了一个相当难的下联:“月照三河映塔,似虎拦溪。”


联中借用“兰”谐音字“拦”,嵌入了两个地名“三河”和“兰溪”,主考官见小商辂停顿了一会儿,以为这次他对不上了。


哪知小商辂用手指着三江口的方向,对出了一句下联:“风吹大浪浪掀洲,如龙分水。”


该联还用“汾”谐音字“分”,嵌入了“大浪”和“汾水”两个地名。


主考官见商辂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敏捷的文思,不禁连连点头赞叹:“此乃神童,孺子可教也!”


1435年8月,三年一次的乡试即将开始,当时22岁的商辂,从家乡乘船到浙江杭州参加乡试。


在这次乡试中,朝廷只给了60个名额,但对于浙江省数百名考生来说,竞争仍然非常激烈。


经过三次紧张的考试,每个人都焦急地等待着发榜。


每天就像度日如年,既紧张又兴奋,直到发榜那天,商辂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在第一排第一个,非常显眼。


周围的读书人,纷纷前来祝贺。


商辂回到家以后,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县令都觉得脸上有光,神气得意对别人说:“很早以前,我一眼就看出商辂是个天才。”


获得第一名等于登上官场的第一步,最差也可以在县里混一个小官。


没几天,商辂的家里来了许多达官贵人,送礼祝贺。


可能商辂有点骄傲自满,光顾应付客人,没有努力读书。


第二年,他在会试的时候,名落孙山。


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商辂找了一所安静的房子,日夜勤奋苦读,一读就是十年。


1444年,在十年之后的会试中,他一举夺得了会元,接着再接再厉,在殿试中夺得了状元。


连中三元之后,商辂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不久与刘俨等十人到东阁学习。


明英宗亲自挑选他为展览书记,就是皇帝研读经史而任命的御前讲席。


1449年,御驾亲征的明英宗,结果在土木堡翻了车。


50万大军(一说20万),因为受太监王振蛊惑和胡乱指挥,最终全军覆没。


明英宗本人也瓦剌被俘虏,基于大明王朝朱棣时代对蒙古人的碾压。


因此瓦剌首领也先对明英宗比较客气,这比宋徽宗、宋钦宗当时被俘后的待遇要好得多。


也先为了拉拢明英宗,甚至打算把妹妹嫁给他。


明英宗心里一直挂念自己的妻子钱皇后,所以委婉拒绝了。


于是一直遭到软禁,时不时地拿出来敲诈勒索一下明朝。



天子被俘,人心惶惶,商辂力主群议,请郕王朱祁钰监国,后来登基为明景帝。


一时之间,稳定了朝中局势,避免了国家四分五裂。


商辂经阁臣陈循推荐,得以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


1449年冬,瓦剌大军大举进犯,趁势包围了北京城。


当时北京城的主要困境是:北京缺兵、人心浮动、粮食奇缺。


很多人劝明景宗南迁,危难时刻,兵部尚书于谦站起来喊道:“誓死守卫京师,难道忘记北宋南迁的下场了吗?”


就在此时,商辂坚定地站在于谦背后支持他,并积极跑前跑后。


没过多久,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商辂功不可没。


过了一年,明英宗被赎回,商辂也跟着迎接。


明英宗回来后一直遭到软禁,许多大臣离明英宗远远的,只有商辂和李贤偷偷前去探望,这让英宗感动不已。


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遭到囚禁的明英宗正式复辟,第二次当上皇帝,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能重回皇位,很大程度上靠着这三人的努力。


这三个人分别是:大臣徐有贞、将领石亨、宦官曹吉祥。


这时的明英宗想起了商辂,打算重用他。


徐有贞等投机者一直与商辂不和,于是在明英宗面前说他的种种不是。


明英宗听信谗言,便不再重用商辂,只好把他贬黜京城,削职为民。


后来,许多大臣对性格懦弱的明英宗说:“这些年来,商辂在处理朝政、安置灾民和治理边塞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英宗这才念叨道:“商辂是朕亲自录取的天子门生,曾与姚夔在东宫侍读,确实是个人才。”


由于受到许多人的忌恨,所以终明英宗第二次登基后,商辂还是没能受到重用。


1464年,明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登基即位,是为明宪宗。


明宪宗从小吃了很多苦,登基后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这比他父亲强一点。


1467年2月,商辂受召命入京城,明宪宗任命他以官复原职,重新进入内阁。


商露反复推辞,说明他对明朝皇帝有一些怨恨。


明宪宗接连下旨,好言安慰说:“你冤枉的,先皇知道,朕也知道,就不要再推辞。”


“可谓“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于是54岁的商辂复出官场,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议,明宪宗一一采纳。


不久之后,商辂先后担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部尚书。


1475年,商辂担任内阁首辅,终于站在了群臣之巅。


不过,商辂却迎来了一个新的对手。


这位对手的名字在大明历史上十分有名,他就是西厂头领汪直。


汪直掌权以后,在宪宗和万贵妃的支持下,西厂权势滔天,可以监视百官,就连锦衣卫和东厂都可以先斩后奏,权倾朝野。


商辂带领大臣上书弹劾汪直11条罪状,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汪直不去,天下永无宁日?”


明宪宗迫于压力,只好暂时废黜了西厂,但是汪直仍然受到宠信。


汪直指使别人不断诬陷商辂,商辂知道里面有明宪宗的意思,于是请求告老还乡。


明宪宗同意,下诏加封商辂为少保,赐用驿车送他回去。


1486年,商辂病逝,享年73岁。


总的来说,明朝名臣商辂为人正直宽厚、刚正不阿,使其能够高居大明四朝元老,被誉为“三元宰相”。


他为官的优良品德值得尊敬,其为人处世方面,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