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店里买了一瓶洗发水,用了好多天,无意间有一次才注意到它瓶身上的一句广告语:飘杂洗护,让你的秀发更美丽……
眼前突然就看到了自己那飘飘然的一头杂毛……我勒个去……
无奈的笑笑,用呗。都是钱。
总是听人说起,以前的东西怎么结实怎么好之类的话。
我也深有感触。小时候家里买了个落地电风扇,比我还大一岁,用了三十多年才因为外观而退休。父母念旧,也舍不得扔,至今还在楼梯间里陈列着;黑白电视机用到最后,就算破到用老虎钳夹着调台,也照样好用;一个水瓢用了十年;一双长筒胶鞋穿了半辈子;拖拉机上的三角带,都用废了,我爹拿来抽我,都还能再用三年……
时光变迁,记忆里的各种东西也越来越外观时尚五彩斑斓,只是能让人记忆深刻的,渐渐的,后来几乎也没有了。
面对假货,中国人是幽默和大度的。从生气到气笑,我们只用了一瞬间而已。于是,这些横空出世的后起之秀,慢慢也都有了个统一的名字:山寨货。
也弄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香肠不带肉玩了,酸奶里面不含奶了,五仁月饼里没有仁了,面条里面有胶了,这些充其量也就是缩减了原料,玩的是个以次充好,玩的是个文化盲区,咱不是行家,被骗了也就忍了。
更让人一边委屈一边还有苦说不出的,诸如“健刀宝”、“大个核桃”、“五只松鼠”等等,那就主打一个“鬼遮眼”和“一起来找茬”了——那么大的字写在那儿,你自己认不清,这会儿后悔小时候没好好读书,晚了。
更为夸张的,大到汽车家具,小到内裤袜子,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你有的我都有,你没有的我开发,跟你一模一样,价格还比你便宜一大截!
商家气吗?没用。
有人买吗?绝对。
为什么?实惠。
只要不是涉及到玩儿命,花一百块能买的东西,十块我就搞定了;花一千块能办的事,一百块痛快麻利就办了。东西山寨点儿怕什么??既省钱又不耽误事儿,脸也长了,谁在乎其他?况且如今人脸都有假的,山寨品也高标准严要求了,档次质量也在与时俱进,做的比真的都真。
光知道一张嘴把要求提高了,却把钱袋子捂得更紧了,想要花一块钱去买两块钱的东西,你让卖东西的人情何以堪??不以次充好,你心里下不去,他生活不下去,大家都纠结,何必呢?山寨货不好,可这是个被催生出来的折中之法。
山寨货成了生活真空的填充,它让你花极少的钱,却同样能享受到品质的虚荣,即便那是在欺骗自己。可那才是我承受得起的消费。我恨它。可又不得不拿出一些些感激出来,即便后来,药,也被山寨了。我在乎吗?我真在乎。可我真不能在乎。看看那些最初为进城的农民工建的廉租房小区里,屋子里住的是有门路有权力的人,院子里停的是满满当当的豪车,那一刻,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坐在路边感叹的自己,才是真真正正的,‘被山寨货’。
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山寨货是对垄断和高消费不起的抗议与变通。
名词解释甚至剖析都很到位。
可这是生活。
生活本就是无解之题。解释,有个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