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在明太祖时期被立为燕王世子。
1404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
1424年,明成祖驾崩后,朱高炽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人的拥戴下即位,是为明仁宗。
第二年,将年号改为“洪熙”,历史上称之为“洪熙皇帝”。
明仁宗登基后,实施了许多减轻百姓疾苦、调解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政策,开始了仁政改革。
他昭雪了一些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案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爵位,缓和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明仁宗大力任用那些贤良之臣,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辅佐朝政。
下令减免赋税,方便了人们捕鱼、狩猎、休养生息。
除此之外,他还推崇儒学,鼓励嘉奖忠诚和孝顺之人,同时虚心纳谏。
为了保障北方人能考上进士,仁宗在科举制度上制定了“南六北四”的选取比例,从此一直沿袭到满清。
明仁宗实施的仁政,本质上是一种宽和的政治措施,因此他对混乱局面的治理改革,取得了朝廷群臣的大力支持。
1425年夏,令人惋惜的是,明仁宗突然急病驾崩,享年48岁,后来被安葬在北京昌平的献陵。
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使天假之年,可以休养生息,德化之盛,堪比文景之治。”
明仁宗以仁政治理国家,为后人明朝君主守成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明仁宗去世后,其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年号为“宣德”,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不仅有祖父明成祖朱棣的英俊勇武,而且具有父亲明仁宗的聪颖天资,深受明成祖的喜爱。
那时候,明成祖经常对别人说:“他是未来的太平天子。”
明成祖一直想把朱瞻基培养成有所作为的君主。
因此,每次明成祖率领大军讨伐漠北的时候,总是喜欢带上朱瞻基这个孙儿,教他如何带领军队打仗,磨练他不屈不饶的精神。
这些对明宣宗朱瞻基日后的御驾亲征,有着很大的帮助。
明宣宗登基后,镇压了汉王朱高旭的谋反,解决了藩王问题。
明宣宗任用贤臣,如前朝的“三杨”、英国公张辅和于谦、周忱那等人。
正是因为这些忠臣良将的大力帮助,使其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可以说,他们对促进了“仁宣之治”的形成,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明宣宗在对内治理国家方面,采取了停止用兵、与民生息的仁政措施。
他在位期间,人民生活稳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国内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宣宗在位时期,苏州的官场非常腐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任命况种为苏州知府。
况钟早年当过县官,早就了解县官贪赃枉法的手段。
刚上任的时候,他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有一次,手下县吏拿着案卷汇报事情时。
况钟就问:“你觉得该怎么办?”
手下县吏便花言巧语,说:“大人,依我看,应该这样子做才好!”
过了一会儿,况钟说:“就按照你说的去做吧!”
这些县吏高兴极了,以为新来的知府大人很好糊弄。
但他们不知道,况钟接下来暗中派人调查了所有的县吏。
谁做了什么坏事,谁收过黑心钱,他全记在本子上。
有一天,况钟把所有县吏叫过来,挨个说他们做了哪些事情。
谁出了什么坏主意,谁冤枉过好人,谁收了多少钱,说得清清楚楚,丝毫不差。
县吏们听得两腿发抖,这才知道新知府的厉害。
况钟挑出四个身体强壮的县吏,叫他们把最奸诈、最贪婪的县吏摔死在堂下。
这些家伙平时都是酒肉朋友,假装推打,不肯用力。
况钟见状大发雷霆,大声喝道:“我是在为民除害,若是你们这帮鼠辈再不使劲,就叫你们替他受死!”
四个县吏吓得一起用力,一下子就把那家伙摔死了!
况钟用这种方法,一共摔死了六个最坏的家伙,又把十几个办事不力的官吏撤了职。
这种狠招儿,让官吏们再也不敢贪赃枉法,苏州的官场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百姓纷纷称赞况钟是个难得的好官。
这一时期,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那些贪污枉法的官吏,无论他们的职位如何,都将严惩不贷。
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也绝不姑息。
1433年,一次性裁掉了70多名京师官员。
跟洪武、永乐时期杀害朝臣相比,仁宣时期用刑宽厚,废除了一些残忍的刑罚。
1435年,令人可惜的是,明宣宗因病去世,享年38岁,后来被安葬在北京昌平景陵。
他的过早离世,确实让人感慨万千。
虽然明宣宗只当了10年皇帝,但是一直秉承奋发图强、仁义施政的理念。
由于这两位皇帝的“仁德治国”,使明朝初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阶段。
使其经济水平形成了明朝鼎盛时期,也就是“仁宣之治”的安定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