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到这个问题,这里就谈一下我的观点。
什么是三观?这里截《来则居》的几段作参考。
“人们经常提到三观,好像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就是指你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包括对自身的看法,同时以相应的方式去适应,即行动。在我看来,就用哲学观足以,从语言习惯上看,这三观的说法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对于哲学水平,这里完全可以直接理解成每个人的三观,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适应这个世界,怎么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三观指挥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三观决定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一个学术问题。”
“还是那句话,三观决定一切,即哲学观决定一切,不在于文化程度的高低。”
三观人人都有,读书、读名著的时候肯定是带着三观的,名著这个名号本来就是有相应三观的人在推动其成为名著,这里主要是谈对外国名著的观点,中国名著的事,中国人讨论得太多了。
中国人读外国名著,其实是多少带有一些崇洋媚外色彩的,因为这些名著,大多是西方人推崇的。不是说这些外国名著就一定不好,是说读这些书还真得有点定力才行,该认同的,该反对的,该一笑而过的,该重点学习的,这些都需要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三观作保证。
东西方文化是有区别的,西方文化是从小到大,中国文化是从大到小。这样,西方文化对真实、对细节必然异常的重视,西方的民主思想,事实上也是这种思想反映,西方没有能力组织起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一统模式,政治上的去中心化是西方必然的追求。对于中国文化的全局观,这基本是西方文化没有能力考虑的,就这一点来说,东西方文化太有相互交流的必要,中国人就应该学习西方文化对细节的重视,这对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些都是三观的内容,看清自己,看清世界,才知道自己应该以怎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这个世界。
读名著,或者读书就是调整、改造三观的过程,但是,三观也是有底层基础的,就像数学有很多分支,但1+1=2是共同的基础。三观的底层基础在小学毕业前就差多建好了,以后就是修修补补,也就是说,人们在读名著的时候,心里早就有自己的三观标准,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的一些思想可能需要适当微调、与时俱进,但基本框架不变。
读名著可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个也算正常,毕竟是名著,其思想高度不是一般人能及的。有些人对此的感受特别深,感觉自己以前受骗了,世界原来不是这个样子,这种例子很多,特别是《来则居》所说的范儿级人士,他们几乎都有这种突然“大彻大悟”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从三观的底层就认为西方行,中国不行。甚至,他们的人生目的就是发现西方,并希望自己从思想上成为西方,唯一改变不了的肤色。
西方人什么都讲真实,歌颂真实,《来则居》对此的看法是,“西方文化使劲挖掘人类的自然、原始的一面,即人作为动物的一面。中国文化使劲挖掘的人的虚伪的一面,即真正的人的一面。我们说,这两方面都是需要认识的,但大家必须承认,人比猴子虚伪。”
再加上对西方式自由的爱好,三观不稳的人看名著还真容易被惊艳到,背后的原因可能还是刚才说的那个意思,这些名著,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名著,大多是西方人推崇的,这个有点像我在批评康德的时候的那段,“如果康德是一位姓康名德的中国人,他们可能就不反对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