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1435年),原本姓马,小名三宝,崇信伊斯兰教,回族,云南昆阳(今昆明晋宁县)人。
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其祖先是西域人(元朝称色目人),元朝时期迁居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普宁市)。
因为郑和出生在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所以他单名为“和”,小名三宝。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知识渊博,这些对郑和影响很大。
明朝统一云南后,郑和被捉到南京做了一名宦官,而且奉命到北平燕王府当差。
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变”中,郑和一直追随在朱棣身边,多次参加战斗,立下不少功劳。
朱棣即位后,便提拔郑和为内官太监。
1404年,明成祖亲自给他赐“郑”姓。
从那时起,马三宝改名为“郑和”,人们也称他为“三宝太监”。
明朝逐渐强大后,明成祖打算派一支使团出海,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
与此同时,他心里还有另一个小算盘:“侄儿建文帝的下落不明,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
“如果他真的活着,有朝一日杀回来怎么办?”
“最好派一个忠诚的人出去看看,但是派谁去好呢?”
“有了,郑和那小子不是精明能干吗?干脆就派他去吧!”
于是,明成祖便选择了太监郑和。
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出使西洋,从而揭开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篇章。
明成祖派使臣出使西洋是为了政治和经济,在这两个目的中,政治是主要的。
郑和下西洋,这是一场比经济更具政治意义的活动。
1405年6月,34岁的郑和率领7名正使太监、10名副使、10名少监、27000多名官兵。
他们一行人乘坐62艘宝船,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过长江进入东海,到福建暂停。
等到信风吹来时,船队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驶往西洋各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率领的船只,有五种: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
最大的宝船,长44长,宽18丈,货物100吨,可以乘坐数百人。
最小的战船,长也有18丈,宽6.8丈。
同时,这反映了我国明代发达的造船技术。
下西洋的船队装满了绸缎、绢丝、布匹、瓷器、书籍、金银、铁器等物品,浩浩荡荡地破浪前进。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先后经过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尼)、南巫里、古里(今印度)、锡兰(今斯里卡)等国家。
1407年,乘西南信风起,开始返航。
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了几次风暴,但是船上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所以船队还没有发生过什么事。
只是船队准备回到中国、经过旧港的时候时,遇到了一个麻烦。
旧港有个海盗头目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岛屿,聚集了一群海盗,专门抢劫那些来来往往的商人财物。
这次听说郑和的船队带着大量的宝物经过此地,见钱眼开,就跟同伙商议。
“咱们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那小子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谁知这个计划不小心被一个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派人到船队告诉郑和。
郑和心里嘀咕:“我手底下有两万精兵,还怕你一个小小的海盗?”
“既然你想偷袭,正好可以给你们一些教训。”
他命令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停泊。
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
到了深夜,海面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坐几十艘小船直奔港口,准备偷袭。
只听见郑和乘船上的火炮响起,周围的大船驶来,包围了陈祖义的船队。
明军人多势众,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打得大败。
船上的明军放了一把火,烧毁了海盗船,陈祖义想逃跑也逃不掉,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命人将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
同年6月,郑和一行人回到了南京。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西洋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在后,于1407年10月、1409年10月、1413年11月、1417年6月、1421年10月、1431年1月,6次出使西洋国家。
从1405年第一次出使到1433年第七次结束,郑和在29年间带领船队,一共出使西洋七次。
他带领船队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马六甲)、渤尼、阿鲁、柯枝、西洋琐里、锡兰、忽鲁漠斯、比刺(今索马里)、 木骨都束、竹步、榜葛刺(今孟加拉)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赠送给当地国王丰厚的礼物,用丝绸、瓷器、铜铁器等手工艺品,交换当地的特产。
随行官员将及时记录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
等到船队返回的时候,各国都派遣使臣来到中国,将珍宝和特产回赠给明朝皇帝。
同时,他们还积极与中国商人交换商品。
郑和在发展海外贸易的同时,也向当地人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表达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诗篇。
这些交流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此外,郑和下西洋还多次抵达台湾,加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岛屿的密切联系。
郑和下西洋将先进的农具、农业技术、纺织、瓷器制造等,传播到各国。
因此,人们也称郑和下西洋开辟了第二条丝绸之路,即是海上丝绸之路。
但也要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明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巩固统治的地位。
所以后来随着明朝国力的减弱,下西洋也终止了。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早在明代就以话本、戏剧、小说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西洋各国百姓在郑和等人到过的地方,建造了许多纪念设施。
例如:三宝井、三宝庙、三宝寺等,以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
1425年,郑和受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统领西洋官兵守备南京。
1431年,郑和完成了最后一次出使西洋
1435年,郑和去世,终年65岁。
郑和的死因,有很多种说法。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应死于南京,属于正常病逝,安葬地点在南京南郊牛首山风景区。
另一种说法:郑和死于古里国,也就是后来是爪哇国。
也有说郑和死于古里国后,直接安葬在当地,也就是现在的南洋三宝垅。
还有一种说法:郑和病死在海上,说南京牛首山只不过是一个衣冠冢。
再有另一种说法:据宣德八年的记载,郑和死于印度西海岸古里,埋葬了南京牛首山。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明代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件重要事情。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分别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才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
而我们中国在15世纪初,郑和就已经开始下西洋,横渡印度洋,直达东非海岸。
所以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87年,就发现了新大陆。
比第亚士早83年就发现了好望角;比达伽马早到达印度93年;比麦哲伦早116年抵达菲律宾。
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最伟大、最成功的航海家。
中国人民创造的这一辉煌成就,在海外传播了中华民族的声誉,激发了我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后人绘制的《郑和航海地图》记录了郑和和他的船队,前往的国家和城市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海洋航海地图。
陪同郑和出使的人,如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分别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是研究15世纪西洋国家的重要文献资料。
这些书在中国人民了解海外亚非国家方面,发挥了划时代的作用。
然而声势浩大的西洋活动结束后,明朝刚刚打开的对外交流之门再次关闭。
海禁政策的逐步推行,使我国重新进入了长期闭关锁国的时期。